一、历史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和目的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1、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2、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1)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落后。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2)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 (1)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殖民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2)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相对于具体原因而言,它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社会主要矛盾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它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现实作用的因素。 直接原因是相对于简接原因而言。它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原因: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新兴地主和农民出现。地主阶级要求废除井田制、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5、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分析参考上面原因类)
二 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 1、特点与特征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消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文系人数却大幅增加到12477 人。
——根据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材料二 1983年高等学校各外语专业在校生人数
英语 |
俄语 |
德语 |
法语 |
日语 |
西语 |
阿语 |
其它 |
22211 |
1318 |
1268 |
1613 |
3591 |
117 |
31 |
213 |
——根据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回答:根据材料三、四,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我国外语教育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答案:50年代:片面强调学习俄语,忽视其他语种。原因:①“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②“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③中苏蜜月期,中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
80年代:以英语为主,兼顾多个主要语种。原因:①对外开放;②实行多边外交政策。③因应全球化的发展形势。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年份 |
全世界 |
欧洲 |
美洲 |
亚洲 |
非洲 |
澳洲 |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
210
372
617
760 |
105
169
224
284 |
93
175
331
402 |
8
16
34
60 |
2
5
9
20 |
2
8
19
24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请回答:据材料,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
2、性质、实质
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实质,也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如: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
三、效果、结果、后果、意义、影响、作用、教训、启示: 1、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 2、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3、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例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贪生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肌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农业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农业商品化倾向显著,甲午战争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上述材料对我国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四、情况、状况、基本、根本、现象、表现、信息
1、情况、状况、信息、现象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2、基本、根本 “基本”是指大部分、总体上或主体而言。 “根本”则是指根源、实质和内部、深层而言。以原因为例,“基本原因”可以说是几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节性的原因可以不计),而“根本原则”则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 3、现象、表现、信息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启蒙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它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启蒙思想陆续传入中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资源。
回答:请列举出启蒙思想影响美国的具体表现。
答案:1776年,颁布《独立宣言》,体现主权在民思想。1787年宪法体现三权分立思想。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主权在民思想。
五、变化、趋势、认识、关系
1、变化、趋势
变化是事物产生新的状况。趋势指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是指事物变化的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性和方向性的东西。此类题目先审清楚题目的限定词,问的是什么趋势?联系材料和教材,方可作答。
[例1]由粮票到股票,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
根据材料所示比例图概括指出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能源总的发展趋势。
2、谈谈你对……的认识
一种是认识等于评价,对历史概念进行认识时,认识等于评价。除此之外,认识等于启示。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哲学家雅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印度、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
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责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师
材料二 泰勒斯(公元前624年一约公元前547年)推测“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约公元前480年与470年之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
普罗泰格拉(公元前481年~约公元前411年)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材料三 美国宪法另一个思想源泉无疑是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他借用自然法的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和有限政府的理论。……是在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虽然美国宪法产生于独立战争胜利之后,但早期的欧洲大陆启蒙思想和英国普通法的传统却都对它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的希腊和中国出现思想活跃的相同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学者思想认识有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接受了哪些重要的思想和理念?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思想发展的认识。
3、关系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家检测,小珠所用的材料是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 ,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于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回答:在西域与内地关系问题上,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请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别指出上述材料的类型,并说明两种类型材料之间的关系。
[例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撑内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
材料二 “杭城(杭州)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
——皆据(宋)吴自牧《梦粱录》
问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宋时期农业与商业的关系。
关系:
说明:
[例3]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
关系;继承与发展;
说明:二者都体现人文主义,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冲击了神学的束缚,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到来;宗教改革运动使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例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思想的关系。
六、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谁、几、哪、哪些
1、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 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不得不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二是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 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考生要凭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 怎样疑问代词,询问原因、性质、动作、状况、方式或情况等。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子中间时,一般包括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问原因和经过;二是经过和结果,三是经过(内容)。例如,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经过。再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怎样?这一题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结果。 2、谁、几 谁一般指人,而且仅指一个人。几,一般专指问人物或事件的数目,比如,几人(几位)、几件、几次等。 3、哪、哪些 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不止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专指地名,如,西汉建都在哪里?在历史问答题中,哪些常用于句子中间或末尾,只用于疑问,并且一般不必答出它的总数。再者,“哪”如果和“几”相结合,出现在一个疑问句里,那就不仅要答出数目,而且还得把各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写清楚,例如,世界近代史上哪几个国家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就应该答英国、美国和法国三个国家。
七、其他常用术语 1、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综述就是综合叙述。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一般要结合史实分析。
2、评述、评价 、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
3、联系、结合
二者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联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和依据,用以说明和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注: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请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世博会后“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一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市场扩大;世博会后.中国产品声誉提高。
4、论证说明
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史实说明。从教材中找到与材料所论问题相关的事实,概括列出以证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或错误;(2)推理说明。(3)理论论证。即通过分析观点与相关事实,说明其符合或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一原理。具体作答时,视题要求而定,有时三种论证方法都需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整个答题过程如下:
(1)判断观点的正确与否。
(2)如果正确。用史实、推理和理论来说明其正确。得出结论。
(3)如果错误,错在哪里?是史实错?推理错?还是理论错?用史实、推理和理论来说明其不正确。正确的是什么?得出结论。
(4)如果既有正确,又有错误,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做答。得出结论。
5、归纳、概括、提炼、归纳、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
归纳、概括、提炼意思差不多,指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三者意思差不多。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开始了不断地交汇、碰撞的过程。
回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西文明碰撞给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案: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
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社会生活方面:生活逐步近代化,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受西方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大量的传教士来华。传教士通过传道、兴学而步入原为儒家一统天下的缙绅阶层,并在育孤、济贫、赈灾等实际事务上与当地的缙绅竞争并渐有取代后者之势。这些来华传教士语言不同,举止特别,所传的救世主及信徒的得救,无疑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秩序。从1860年到1899年中国发生了成千上万次与驻华洋人冲突及大约240起教案。
——据【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回答: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外国传教士在哪些方面与中国民众发生冲突?
「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二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6、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
请回答:根据材料说明周恩来的外交原则立场是什么?
立场:
6、体现、反映 意思差不多,回答此类问题一般多回答表面信息。 「例1」左图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中的什么现象?
现象: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7、指出、举出、例举、举例、举出 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l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l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回答: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答案: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嶓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任意两点即可。)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回答:根据材料,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8、看待与对待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他为共产主义者所塑造的共产主义信仰鼓舞着千百万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推翻一个旧世界而英勇奋斗。他所缔造的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成千上万的苦难中国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涅盘,坚定地走上了寻求救国救民救自己的道路。
材料二 嘉约翰:1859年在广州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博济医院。“挖肝剖腹”,这个血淋淋的词现在已经很少被提到,但在100多年前,刚刚由传教士们带进中国的西医就被视为这样的“巫术”。19世纪中期他在广州行医时,也受到过这样的指责。他的诊所之所以能生存下来,一是靠了传教士的执著精神……三是有留美回国的中国学者的帮助。他的功绩还在于设立了西医学校,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大夫。西医进入中国,当然不只是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病方式,它还带来了一种生命观人生观,一种哲学或是生活的理念。
材料三 伊藤博文:1894年,在伊藤内阁主持下,日本终于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5年春天,作为日本谈判代表的伊藤博文在和清朝谈判代表李鸿章见面的时候,曾嘲弄李说:“我曾经告诉过您要进行改革,否则我国会后来者居上,现在看看结果如何?”
——据《影响近现代中国的50个外国人》(2006年07月28日《环球时报》)
请回答:你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9、理解、为什么说“……”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请回答:你是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
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辛亥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里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挽救中国的道路。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请回答:如何理解“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参考答案:
二、「例2」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或答欧美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美洲地区最为迅速;亚、非、澳等地发展落后)。
三、
3、经验、教训、启示
「例1」政府要重视农业或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引入竞争机制。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
五、
1、变化、趋势
[例2] 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例3] 趋势: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呈下降趋势,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呈上升趋势。
2、谈谈你对……的认识
[例1](1)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人的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争霸斗争,社会激烈动荡。
(2)从关注自然界到关注人自身。
(3)早期启蒙思想(或洛克的政治理论);并以《独立宣言》为基础;借鉴了英国普通法传统。
(4)人类思想认识不断发展;思想意识是一定政治经济的产物。(言之成理即可)
3、关系
[例1]材料一认为,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张骞,材料二表明西域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在张骞之前就已经存在。
材料一是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是考古资料。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获得的认识。
[例2]关系:农业与商业相互促进。 说明:农业为商业提供大量商品;为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粮食,促进商业发展;城市对粮食的需求,带动粮食生产;商业经济发展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
[例4]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民主”和“科学”,就来源于法国启蒙思想。法国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七、
5、归纳、概括、提炼、归纳、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
「例2」在兴学、济贫、赈灾等方面排挤缙绅阶层。
「例3」就业机会增加;受教育机会增加;追求婚姻自由。
6、说明、表明 「例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7、指出、举出、例举、举例、举出
「例2」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 8、看待与对待
「例1」积极影响:给中国带来先进的技术;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言之成理即可)消极影响:破坏中国主权,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上遭到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和屈辱。
9、理解、为什么说“……”
「例2」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全民族抗战,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为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