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一卷 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C 解析战国时期是中国变革的重要时代,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而新兴知识分子(士人阶层)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视野,促进文化的觉醒。,成为推动各国变法的中坚力量。
2.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B 解析了解道、儒、墨、法家的思想主张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程颢和朱熹的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张“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故选D。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A 解析李贽指出孔子不是正确处理圣人,儒家经典也不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5.有位思想家认为:“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A.苏格拉底 B.安提丰 C.普罗泰戈拉 D.柏拉图
A 解析苏格拉底的思想核心“知识即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