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留言 | 网站帮助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首页 | 幽默笑话 | 雷人雷语 | 魔鬼辞典 | 脑筋急转弯 | 精美短信 | 故事新编 | 励志美文 | 历史秘闻 | 中考文本阅读 | 高考文阅读 | 热点阅读 | 快乐问吧
  快乐阅读 - 高中文本阅读 - 文言文 - 文章内容
2011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训练五

上传:火树银花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更新时间:2011-2-24 6:34:52 点击次数:1695

             2011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训练五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枝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斩错。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错常数请间言事                 数:多次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             让:责备
  C.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辩得幸太子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C.削其地,收其枝郡               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D.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导致晁错死亡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②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③(错父)遂饮药死   
  ④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⑥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A. ①③⑤⑥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⑤⑥       D. ①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受到皇帝的器重。景帝时,他受宠超过九卿,当时许多法令多是由他更改修定的。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削弱诸侯,文帝没有听从,但很赏识他的才能。景帝即位后,采纳了他削藩的政治主张。
  C.晁错的父亲担心削藩会危及儿子的性命,从家乡赶来极力劝阻。看到儿子一意孤行,晁父因伤心而自杀。
  D.当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汉景帝同意邓公的看法。
  5.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 / ”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太 史 公 曰 晁 错 为 家 令 时 数 言 事 不 用 后 擅 权 多 所 变 更 诸 侯 发  难 不 急 匡  救 欲 报 私 仇 反 以 亡 躯 。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3分)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恨:遗憾、悔恨】
  2.C【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表领属,他们的;A.以:介词,因为 / 连词,表目的,来、
  用来; B.之:助词,的 / 代词,这件事;D.为:动词,认为 / 动词,担任、做……官】
  3.D【③错父“饮药死”不是导致错死亡的原因,⑥是错死时状况,不是原因】
  4.C【极力劝阻的目的不仅是担心儿子,而且是整个晁氏家族的安危,也怕祸及自身】
  5.(1)太史公曰 / 晁错为家令时 / 数言事不用 / 后擅权 / 多所变更 / 诸侯发难 / 不
  急匡救 / 欲报私仇 / 反以亡躯。【共4分。错1处不扣分,每错漏2处扣1分,扣完为止】
  (2)  ① 你一掌权,就侵犯诸侯利益、分割诸侯土地,使别人的亲人疏远。 【用事:掌权,1分;疏:使动用法,使……疏远,1分;大意,1分】
  ② 计划才刚刚实施,晁错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就)堵住了忠臣的嘴。【卒:通“猝”,突然,1分;杜:堵塞,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他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多次向皇帝上书,在孝文帝时,又论述要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可以更改确定的一些法令,奏疏一共有三十篇。孝文帝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觉得他是个奇才,提升他做中大夫。在这个时候,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担任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在秘密处听取他说的事情,皇帝总是听从,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修改敲定。
  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归他们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奏疏呈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没有人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大声叫嚷,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件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你一掌权,就侵犯诸侯利益、分割诸侯土地,使别人的亲人疏远。很多人都责备怨恨你,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家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到我”。死了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造反,以诛杀(乱臣)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劝说皇帝斩晁错时,皇帝很久都不说话。后来,皇帝就下令中尉去叫晁错。晁错当时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斩。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两地的叛乱停止了没有?”邓公说:“吴王几十年来都想谋反,(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只是)借诛杀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在于朝廷)。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强大了无能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刚刚实施,晁错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就)堵住了忠臣的嘴。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太史公说:晁错在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是说的晁错这种人吧!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寿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南史》卷十五列传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奉兄姊以和谨称      称:赞扬
  B. 以降者妄,斩以徇    徇:示众
  C. 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反:通“返”,撤回
  D. 义康矫诏召入祖道    矫:假托,诈称
  2.下边各句中,全都表现檀济道是朝廷“万里长城”的一项是(3分)
  ①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②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③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④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
  ⑤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檀道济为武帝刘裕北伐作前锋,占领洛阳后拒绝了“杀降”建议,将俘虏全部释放,体现了他仁义的一面。
  B.檀道济在收复河南的战事中,军资粮草用尽又遇上有人以此向魏军告密,危急中用计谋迷惑了敌人除掉了叛徒,体现了他机智的一面。
  C.檀济道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军中的左右心腹都是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儿子们又多有才气,这些都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D.魏国人听说檀济道已经死去,都说吴国的那些小子们不再值得害怕了——从敌人心态的角度,侧面表现檀道济的军事才干。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3分)
  ②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4分)
  ③“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3分)
  答案:1、A(被人赞扬)
  2、B(檀济道正因为④⑤两项被朝廷及权贵疑忌)
  3、D(“吴”不是指吴国,借代“南方”或“南朝宋”)
  4.⑴檀道济说:“讨伐有罪的人,抚慰受苦的人,正是今天我要做的事情啊!”(“伐罪”、“吊”、“正在今日”各1分)
  ⑵当时有投降魏军的人把道济营中粮食已用完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敌人,士兵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忧愁恐惧,没有谁存有必胜的意志。(定语后置、“俱”、“罄”、“莫”、“固志”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⑶“建立高出世人的功勋,这是道家忌讳的事。今天朝廷无事召你,祸患大概要到了。”(“高世之勋”、“相召”、“其”各1分)
  参考译文:
  檀道济,是高平金乡人氏,世代居住在京口。道济年少时就死了父亲,他在家守丧尽到了孝子应尽的礼节,侍候兄姐凭和睦恭谨被人称道。宋武帝刘裕起义军讨逆之时,道济与其兄檀韶祗跟从武帝平定京城,一起参与武帝的建武将军职事,多次升职做了太尉参军,被封为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被任命为先锋,他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望风归降,于是道济大军直接进入了洛阳城。有人对道济进言说他所俘虏的战俘,应全部杀掉,将(屠杀的场面)当成京城的奇观。但檀道济说:“讨伐有罪的人,抚慰受苦的人,正是今天我要做的事情啊!”就把俘虏都释放让他们离开。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原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前来投奔他的人不计其数。长安被平定之后,道济被任命为琅邪内史。
  文帝元嘉八年,到彦之在魏地反叛。已经平定的河南,又落入敌手。道济总督征讨大军的各路军事要务向北夺取土地,转战到济上这个地方。魏军势力很大,于是攻克了滑台。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多数都战胜。大军到达历城时,因为军需给养用完不得不收兵回来。当时有投降魏军的人把道济营中粮食已用完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敌人,士兵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忧愁恐惧,没有谁存有必胜的意志。道济就在夜里大声报着统计米数的竹筹数字量沙子,用所剩下的少量的米覆盖在沙子上面。等到天亮之后,魏军探子将看到的事情回报,于是魏军以为道济军中粮草辎重绰绰有余,所以不敢再追赶。(魏军)认为投降的人欺骗了他们,就把那个投降者斩首示众了。当时道济兵少将寡,军中很多人非常害怕,于是道济命令军士们都穿上甲胄,自身穿上战袍乘着车,缓缓地驰出外面的包围圈。魏军怕有埋伏,不敢追赶,于是道济与军士们安然撤退。檀道济虽然没有能平定河南,(但能)使全部军队安整地撤回,因此威名大振,魏军深深忌惮道济,很想杀了道济来祭祀鬼神。道济归国后被加封为司空,并被派去镇守寿阳城。
  檀道济在武帝朝屡立战功,威名很重。左右的心腹之人都是与道济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道济的儿子们又很有才学,朝廷就对道济生出疑忌畏惧之心。文帝多年卧病,很多次病危,领军刘湛贪图执掌朝政,疑虑道济持异议;加上彭城王刘义康担心文帝有朝一日忽然驾崩,那样的话檀道济就没有人可控制得了了。元嘉十二年,文帝病重,正好魏军南犯,朝廷召檀道济入朝。他的妻子向氏说:“建立高出世人的功勋,这是道家忌讳的事。今天朝廷无事召你,祸患大概要到了。”等道济到了宫中,文帝的疾病已稍愈。元嘉十三年春,朝廷将道济放回寿阳,下了渚洲船只还未出发,有像鹪鹩的鸟儿聚集在船上悲鸣。适逢文帝疾病发作,刘义康假传圣旨召道济回宫祭路神,抓住他交给廷尉审讯论罪,连同八个儿子一并处死。道济被抓捕时,异常愤怒,眼里好像要冒出火来。片刻间饮了一斛酒,于是摘下头巾扔到地上,说:“竟然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魏人听说道济被处死这件事之后,都说:“檀道济已经死了,南方剩下的那群小子,不足为惧了啊!”从此频繁的侵扰南方。颇有饮马长江的心志。元嘉二十七年的时候,魏军兵至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遥望敌军,忧心忡忡,不由感叹道:“倘若道济还在这里,这些魏军怎么敢到这里来啊!”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吉翂①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世居襄阳。翂  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来性②,亲党异之。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翂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见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身引咎,罪当大辟。翂  乃乞代父命。高祖异之,敕廷尉卿蔡法度曰:“吉翂请死赎父,义诚可嘉;但其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受敕还寺③。陈徽纆④,备列官司,厉色问翂 曰:“尔救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可具实答。若有悔异,亦相听许。” 翂对曰:“因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北稚藐,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 ,上干万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法度知翂至心有在,不可屈挠,乃更诱之曰:“主上知尊候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 翂  对曰:“凡鲲鲕⑤蝼蚊,尚惜其生,况在人斯,岂愿齑粉。但囚父挂深劾,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命。今瞑目引领,以听天戮,情殚意极,无言复对。” 翂 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 弗听,曰:“翂求代父先死,死罪之因,唯宜增益,岂可减乎?”竟不脱械。法度具以奏闻,高祖乃宥其父。
  (选自《梁书》(卷四十七))
  [注释]①翂:读yǔ。②将来性:指饥饿。③寺:此指衙署。④徽纆:绳索刑具。⑤鲕:ěr鱼卵或小鱼。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忍见父极刑                B.行人见者
  翂初见囚                       行当释亮
  C.自延视息                    D.审能死不
  冀延父命                       竟不脱械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吉翂 决心舍身救父的一组是(    )
  ①号泣衢路,祈请公卿  ②内断胸臆,上千万乘   ③明诏听代,不异登仙
  ④神仪明秀,足称佳童  ⑤竟不脱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吉翂自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在他父亲因遭诬陷入狱后,他到大路上哭号喊冤,请求高官救父,其情其景,令过路人纷纷落泪。
  B.为救父命,他冒死到京城击鼓鸣冤,感动了皇帝,皇帝下令让蔡法度重审其父冤案。
  C.蔡法度为弄清“乞代父命”的真想,对吉翂先是威胁,后是诱哄,但吉翂不为所动。
  D.吉翂虽知生命的宝贵,但为了换回父亲的生命,视死如归;回答蔡法度问话,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此事被上奏到朝廷,其父遂被赦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身引咎,罪当大辟。
  译文:                                                           
  (2)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
  译文:                                                           
  (3)今瞑目引领,以听天戮,情殚意极,无言复对。”
  译文:                                                           
  答案:1. A或B(A均表被动,可译为“被”;B前者译为“过路的”,后者译为“就要”;C均可译为“延缓“;D均表否定。)
  2. D(①行为虽为救父,但未体现“舍身”二字。④虽别人称赞、奉承吉翂 的话。)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一要注意原文的叙述、评判;二要注意题干的限制设定;三要注意所列句子的陈述对象。
  3. B。(并非“让蔡法度重审其父冤安”,而是让蔡法度去弄清楚吉翂 代父去死是不是被人利用。)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要认真阅读全文,理解选项对材料内容的整合,找准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内容,进行比较判断;同时看选项中的概括是否到位。
  4.(1)他(吉翂)的父亲虽是无辜,但耻于遭狱吏审讯,于是便违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应处死刑。
  (2)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这对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样,怎么会反悔呢?
  (3)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长脖子,来听凭处死,现情恩已尽,别无他想,再无一言可答。
  [参考译文]
  吉翂字彦霄,冯翊郡莲勺县人,世代居住在襄阳。吉翂从小孝顺父母。十一岁时,母亲去世,他悲伤地连一口水也不喝,几乎饿坏了。亲朋邻里对此都很惊异。天监(梁武帝年号)年初,吉翂父亲之任吴兴郡原乡县令,遭到奸吏诬陷,被逮捕押到京城大狱。吉翂时年十五岁,听到消息后,他到大路上号哭,哀请过往的高官帮忙救他的父亲,行人见了,都为之纷纷落泪。他(吉翂)的父亲虽是无辜,但耻于遭狱吏审讯,于是便违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应处死刑。吉翂闻讯后就去请求以死换回父亲的活命。梁武帝感到非常惊奇,给司法官蔡法度下令说:“吉翂请求以死偿父命,孝义实在可嘉;只是他还是个孩子,所以他未必能想出这个主意,一定是被人指使的,你可以严加威胁和诱供,审得实情。” 蔡法度接受任务回到衙署,在公堂上摆满绳索刑具,厉声问吉翂   说:“你替父去死,皇帝已经允许,接下去就应该处死;但刀锯无情,你真的想死吗?再说你还是个孩子,因此你决不会想出这个主意,一定是受人指使的。 那人姓什么叫什么,你要一一如实回答。假如你有反悔,我也答应你。”吉翂 回答说:“我虽蒙昧智弱,但怎么会不知道死的可怕呢?只是弟弟们都还年幼,唯有我年龄稍大,不忍心看着父亲被处死,而自己延缓着苟活下去,这就是我独立拿主意,求请皇帝的理由。如今我要为救回我父亲而不惜一死,让尸骨葬在九泉之下,这不是小事,怎么会受人指使呢?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这对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样,怎么会反悔呢?”蔡法度知吉翂 已经铁心,威胁无用,就转而诱哄,对他说:“皇帝知令尊无罪,马上就要释放并谅解他,我看你神采仪表都很出众,称得上是个好孩子,现在假如回心转意,那么你们父子可双双活命。为何以此美妙年华,却苦苦要求去死呢?”吉翂回答道说:“所有大鱼小鱼蝼蛄蚂蚁,尚且爱惜自己的生命,何况人呢?怎么愿被碾成粉末。只是我父亲深遭告发,定会按刑律处死,所以想用个人的死,希望延缓父亲的性命。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长脖子,来听凭处死,现情恩已尽,别无他想,再无一言可答。”吉翂 刚被关押时,狱吏依法将很重的脚镣手铐摘去,蔡法度可怜他年幼,另让人给他换一副小的。吉翂 不肯听从,说:“我请求替父先死,身为一个死囚,只应该增加刑具,怎么能减少呢?”始终不肯减去身上的刑具。蔡法度把这一情况全部上奏,梁武帝于是下令释放了吉翂的父亲。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注]①生口:指俘虏。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              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如姬为公子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译文: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译文:                                                                
  (3)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
  译文:                                                                 
  答案:1.  C 报:批复
  2.  A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通过;介词,趁机。C.代词,其中的,释作那些亦可;副词,表婉商。D.介词,替;介词,对
  3.  A   “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确,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4.(1)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每句1分,得分点为“合”“坐”“相及”)
  (2)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每句1分,得分点为“负信”“还”“贷”“诚便”)
  (3)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3分,得分点为“定”“尤”“谢”)
  文言文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荀或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或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日:“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日:“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或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或以上宾之礼,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或去绍从太祖。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或,或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这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太祖将伐刘表,问或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已掩其不意。”太祖遂行。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或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或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除亢父令      除:授予官职。
  B.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冲:冲击。
  C.其辞悖慢      悖:悖逆。
  D.太祖乃以绍书示彧     示:给……看。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苟或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分) (    )
  ①举孝廉,拜守宫令   
  ②公能断大事,应变元方
  ③待或以上宾之礼   
  ④可显出宛、叶而闻行轻进,已掩其不意
  ⑤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⑥以彰殊勋,密以咨或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颗就认为他不同寻常,很推重他。董卓之乱时,苟或辞官到了冀州,后来跟随太祖。
  B.迎天子回都后,太祖接到袁绍给他的信,太祖看后勃然大怒,出入的举动和平常不同,大家都说是败给张绣的缘故,只有苟或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很有见识和谋略。他分析太祖在气度和谋虑上都胜过袁绍,即使袁绍目前实力雄厚,也难有所作为,太祖听了很高兴。   
  D.十七年,董昭等人说太祖功劳很大,应该晋升为国公;苟或却持异议,认为太祖兴义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不应该受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5分)
  ②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5分)
  答案:1.(3分)B(冲:要道)
  2.(3分)C(①被推举为孝廉③袁绍礼待苟或⑥董昭询问荀或)
  3.(3分)A(到冀州有误) 
  4.①(5分)古代成功和失败的人,果真有才能,即使弱小,也必将强大,如果不是有才能的人,即使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大意2分,诚、苟、易各1、分)②(5分)适逢征伐孙权,太祖上表奏请派苟或到谯地慰劳军队,萄臻因病留在寿春,因忧郁而死。(大意2分,会、表、薨各1分)
  参考译文
  荀或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苟或年少时,南阳人何颗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推举为孝廉,担任守宫县令。董卓之乱时,他请求到外地补任官职,后补被任命为亢父县令,于是弃官回家。他对乡亲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成为军事要道,应该赶快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家乡父老很多、都等恋故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或带领身已的宗族迁到冀州。然而袁绍已经夺取了韩馥的宫位,以接待上宾的礼节对待荀或。初平二年,苟或离开袁绍跟随太祖。
  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衷绍内心不服。袁绍吞并了黄河以北地区,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东面忧虑吕布,南面抵御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的军队。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行为举止不同于平常,大家都说是败给张绣够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苟或,苟或说:“曹公聪明,肯定不套追究责怪往事,恐拍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苟或看,说:‘‘我想要讨伐不义的人,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或说:“古代成功和失败的人,果真有才能,即使弱小,也必将强大,如果不是有才能的人,即使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袁面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而又棘疑英是享、忠心,您现白豁达,不拘小节,合理任用人才,在气度方面胜过衷绍。袁绍遇事不果断,常错失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在谋咯上也胜过他:衷绍强大,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太祖很高兴。太祖打算讨伐列表,问荀或采用什么计策,荀或说:“如今中原地区已平定,南面的剃袁已看出自己所处的困境,可以表面上在宛、叶出兵,而暗中抄小路轻装前进,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太祖于是率军进发。
  建安卞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霉征询荀或的意见。苟或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豪,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用仁德之心爱人,不应该这样。太祖因此心中很不舒服。适逢征尊孙权,太祖上表奏请派荀或到谯地劳军,荀或因病雷在寿春,因忧郁而死。当时他五十岁。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最新信息
非连续文本阅读:习近平《加快....
非连续文本阅读:杨振宁《对称....
非连续文本阅读:杂交水稻培育....
《射雕英雄传》其实是一部教育真....
奥巴马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读书
人在世的时候,要对父母好点
11个笑话启迪夫妻关系
杰出人士的20个好习惯
聪明男人与愚蠢男人的区别
送您10句话,帮你悟透人与社会
永远都不要做的事
创业者与打工者的区别
热门信息
2011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附答....
2011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附答....
2011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附答....
2011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附答....
2011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附答....
刘三姐 (对山歌)歌词全文
《唐诗鉴赏大辞典》
2011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附答....
2011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附答....
圆通、申通、汇通、中通、联通笑....
王彦与八字军
2011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附答....
[上一篇]2011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训练四
[下一篇]2011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训练六
[关闭窗口]
 
 快乐新课程 快乐语文教学网 快乐数学教学网 快乐英语教学网  快乐物理教学网 快乐化学教学网 快乐生物教学网 | 快乐政治教学网 | 快乐历史教学网 
 快乐地理教学网 | 快乐大综合 快乐教学在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后台管理   |   在线联系
lxw863.com版权 东安县乐学互联网工作室 通讯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白牙市镇文生路11号 425900
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备案信息:湘ICP备19025487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今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