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1分)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 〔宋〕曾 巩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注]①勒铭:刻写碑铭。 ②侈:大。 ③徇:屈从。 23.选出下列句子类型并不相同的一项 ( )(3分) A.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C.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D.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4.从内容方面看,本文两段分别论述了 和 。(2分) 2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 B.如果请托代笔的人只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不会公正和真实。 C.有道德的人对于邪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26.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11分) 23.(3分)C〔A 省略句; B 宾语前置句;D 介词结构后置句〕 24.(2分)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 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25.(3分) C 26.(3分)要找到具有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写铭志。
【参考译文】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心想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根据一定的事理。所以即使是坏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写,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作墓志铭的,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没有一个没有碑铭的,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原因没有别的,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如果不是极富道德修养擅长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的。因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对于坏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声名超过实际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修养高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屈从私情?能做到不受迷惑,不屈从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文辞写得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要好。所以说不是有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