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效实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地图上的长城 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但无论是画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画环境资源地图,都要习惯地标上它。看来,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的东西。 中国人画长城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翻检一下古代的地图,发现宋代的一幅《华夷图》上已经有了长城。《华夷图》是刻在一块石版(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上的,名版的另一面还刻有一幅《禹迹图》。两幅图为同一年(1136年)所刻。奇怪的是,《华夷图》是倒刻,即头朝下的。两幅图面貌很不一样,河流、海洋的画法大为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禹迹图》上没有长城,《华夷图》上则不但华北有长城,西部居然也有长城(这是汉长城的一段),符号取城墙上的垛口状,一看就明白。《华夷图》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有学者推测,《华夷图》很可能是根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制的,但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在今日尚存的其他宋代全国地图上,大多也画长城,如《历代地理指掌图》,包含40多幅,几乎张张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 宋代并不是一个修建长城或利用长城进行防御的朝代,但宋人的地图上却普遍出现长城,这说明什么?长城是一个人类遗迹,绵延甚远,跨越巨大空间;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绘制地图的人几乎无法回避它,这可能是地图上出现长城的基本原因。对前朝留下的老长城,宋人时有感慨,“三朝幸望人倾祷,寿与长城俱老”(吴则礼《绛都春》)。又说:“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宋人面对老长城,又不仅仅是怀古,北方“胡马”(女真人)威胁犹在,两宫(徼、钦二宗)幽陷未安,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据说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上面如果也绘有长城,则其意义之大就更加客观了。 传世的金朝《陕西五路之图》及后来之明清各朝的地图都有长城,渐成一种不易的传统。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有些王朝没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但有关长城的知识、议论,借助长城而抒发的对北方边塞的情感,如同长城的遗迹一样,从没有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头。从地图的技术角度说,长城的走向比山脉清晰,比河流稳定,是难得的地理坐标。清康熙皇帝推进实测地图的编制,首次实验性测量就是邀法国人白晋从京师北部长城地带开始的。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人们发现长城腕蜒的身躯与起伏的山脉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样一个穷极视野尚不能尽收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地图上不表现是一个缺憾。中国人绘制的地图上有长城,就连美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也要插上长城的“小像”。可见长城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地位。 (节录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5) 5.属于“在地图上画长城已定型”的依据的是(2分) ( ) A.1136年所刻的《禹迹图》 B.1136年所刻的《华夷图》 C.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 D.宋代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6.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一致的一项是(2分) ( ) A.翻检古代地图发现,中国人在地图上画长城的习惯源于宋代的《华夷图》。 B.《华夷图》与《禹迹图》虽同刻于1136年,但估计两者的来源并不相同。 C.在宋代的全国地图上大多有长城,可见在地图标画长城的做法定型于宋代。 D.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更具有重大意义。 7.长城对于宋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分) 8.分点概述长城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东西的原因。(4分)
答案: 5.D。解析:A,《禹迹图》上并无长城。B,《华夷图》仅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画有长城的地图,并不能证实“已定型”。C,《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D,见原文的表述:“如《历代地理指掌图》,包含40多幅,几乎张张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 6.B。解析:B.见“两幅图为同一年所刻……可能有不同的来源”。A.《华夷图》应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地图,并不能确定画长城“源于宋代的《华夷图》”。C.原文只是说“看来……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并没有确凿“定型于宋代”。D.原文说“上面如果也绘有长城”,才具有重大意义。E.原文并没有说“秦汉以后,长城已经失去其军事地理作用”,相反,原文说:“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 7.寄托了宋人希望洗雪破国之恨的思想感情。或者“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寄托感情”1分,“洗雪破国之恨”2分) 8.①长城的难得的地理坐标,是地图绘制技术上的需要。②长城是中国人抒发一种民族情感的特殊寄托物。③长城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极为壮观的文化景观。(不能照抄原句,应有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