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小说欣赏》教案及阅读训练汇编第十四课时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10 6:47:58 |
点击次数:4722 |
|
《微型小说欣赏》教案及阅读训练汇编第十四课时 微型小说欣赏 第十四课时 学习目的:分析微型小说的主题。 重点:同时总结微型小说分析主题的技巧。 研习新课: 一、分析主题 或许正是因为篇幅短小,微型小说主题必须十分鲜明,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触及到生活的本质,迸发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它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以小事件或平常现象反映大的或感人的主题。所以阅读微型小说时,必须分析、概括出作品的主题。具体而言,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有: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③有时还须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如《永远的蝴蝶》,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样的主题是不老的主题,在作者的笔下,它十分感人。 (一)血型符号 马金章 那天夜里,熄灯号悠长的颤音像一只无形的手,一下揪住了他的心,揪得他七慌八乱,离凌晨五点仅剩七个小时了呀。 “娘,您路上劳累,就先歇吧。”他截断娘绵长无尽的话,抓起军上衣,想赶紧在左口袋上沿儿缝上部队代号、姓名和血型。 娘把军衣从他手里扯过去:“让娘缝。” “我会缝。到部队一年,我连被子都会缝呢。” “会归会,娘在跟前,就该娘缝。” “是缝字。”他知道娘大字不识一个。 “你用笔写上。依着样儿,娘还能描花绣凤哩。” 他掏出钢笔,在口袋上沿儿一笔一画写上“33702、张强根、O型”的字样儿。 “衣上缝字干啥?”娘一边穿针引线,一边问。 “战友这么多,一色一式衣服,缝上字,不易串换,丢了好找。”说这话时,他舌头有点打拐发硬。 娘嗯了一声。她沉默了一会儿,停下手中的针线,看着他问:“根儿,离家一年了,想娘不?” 他心一紧,但还是用平静的口气说:“想娘时,合上眼,娘就到跟前了。” 娘笑了。娘心中盛不下的甜蜜正从她那眯细的眼角溢出来。 他入伍离家的那天晚上,娘摸着他的头说:“根儿,到了部队,若想娘,就合上眼,心里轻轻喊声娘,娘就到你跟前了。”他当时以为娘开玩笑,可到部队一试,果真灵验。后来,他就把这法儿传给了战友,战友们试了都说灵。他们戏称这法儿为“强根定理”。可这定理的发现者不是他强根,是娘呀。 他端详着娘:娘的头发已由去年的灰白变为银白,脸上的皱纹也加深了一些,像一道道反画的抛物线。娘今天突然来部队,莫非听到了什么风声,还是意外巧合…… 强根想了想,试探着问:“娘也想儿吧?要不,这么远来……” 娘咧嘴笑了:“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想不想,你说呢?” 强根嘿嘿笑了。笑过,心一沉,嗫嚅地说:“娘,前一段,我参加了部队高校统考,但没考上,孩儿无能,这辈子,恐怕不能穿四个兜儿的军服给娘荣耀了。”说过这些,他不安地看着娘。 娘停住针,用异样的眼光审视儿子一会儿,说:“根儿,娘送你到部队,不图你混个一官半职,只求你出息个人样儿。” 娘的话,似一股清凌凌的泉水在儿子心头漫过。强根感到清爽爽、甜丝丝的。 娘这时已缝到“O”字,缝着缝着,娘的手哆嗦起来。娘慢慢抬起头,意味深长地打量着儿子:“根儿,这是血型符号吧?” 他惊愕了,娘怎么认识血型符号? “根儿,你有事瞒着娘。抗美援朝时,送你爸上前线,我给你爸缝衣服,你爸衣服上,就有这么个圈圈儿。” 娘的声音发颤。 听了娘这话,强根心头一阵滚热,欣喜和愧疚的泪水夺眶而出,他觉得再也不能隐瞒娘了,他抹着泪水说:“娘,天一亮,我就要随部队,奔赴前线保卫边疆了。” 娘听了什么也没说。 在娘手里,绿军装上红色的圆慢慢合拢了。 “娘。”他一下扑到娘的怀里。 娘紧紧地搂着儿子。(选自《新旅游报》) 1. 请梳理和概括小说的情节内容。 ①开端:娘执意替儿子在军衣上缝字。 ②发展: ③高潮、结局: 2 . 根据提示填空。 ①那天夜里,熄灯号悠长的颤音像一只无形的手,一下揪住了他的心,揪得他七慌八乱,离凌晨五点仅剩七个小时了呀。 儿子慌乱的是 ②娘心中盛不下的甜蜜正从她那眯细的眼角溢出来。 娘感到“甜蜜”的是 ③他端详着娘:娘的头发已由去年的灰白变为银白,脸上的皱纹也加深了一些,像一道道反画的抛物线。 儿子看着日益苍老的母亲,一定心潮难平,他当时想到的是 ④听了娘这话,强根心头一阵滚热,欣喜和愧疚的泪水夺眶而出。 强根感到“欣喜”的是 ,感到“愧疚”的是 3. “娘听了什么也没说” , 其实娘的心里着一定装着挂念和担忧,也可能装着安慰与鼓励,但她为什么“什么也没说”? 4. 对于一位战士来说,在军衣上缝上血型符号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位母亲来说,替儿子缝上血型符号说明了什么? (答案) 1 .①母子互诉思念之情;②母亲知道了真相,仍支持儿子上前线。 2 .①自己即将奔赴前线,但是自己的娘还不知道,也生怕她知道。②离家到部队一年多的儿子还惦记着家里的娘。③娘更加老了,自己奔赴前线的事情,怎么向娘开口;上了前线后,娘怎么办。④感到欣喜的是:娘理解并支持他上前线;感到愧疚的是:第一,对娘隐瞒过上前线的事情,第二,因为要上前线不能在娘身边尽孝,甚至可能牺牲而永远不能为娘尽孝了。 3 .如果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挂念和担忧,怕拖儿子后腿;要在当时说出安慰与鼓励的话语,作为深爱着儿子的母亲,确也违心。所以,娘当时什么也不说。 4 .①意味着可能会在战场上负伤流血甚至牺牲。②说明了对儿子的关爱、理解和支持。 二、父亲 胡德斌 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家,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油果儿,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一天,她背了个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画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嗯。”她应着。“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起“敲”她几个的念头。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她像一朵云飘走了。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他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他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妇带着孙子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几的老头儿身边时,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父亲》一文在短小的篇幅里,鲜明地体现了微型小说的精粹这一内涵。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选取了“集镇偶遇画像”、“美术馆画展展出‘父亲’一画”、“美术馆前等女儿”三个场面和“父亲”这幅深刻含义的画,通过“油果儿”这一特殊而又普通的物品及精致的细节刻画绾连成的事件,塑造了卖油果儿老汉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老农形象。 小说写了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像“小白杨”一样的女大学生为了毕业作品,来到一个农村的集镇,被卖“油果儿”的老人吸引,以买下老人全部“油果儿”为代价,请老人作模特儿,画了一幅题名为“父亲”的画,且当该画在市美术馆展览厅展出时邀请老人去观看,而后老人总到市美术馆前 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这一简单故事情节的叙述,与道德伦理这一深刻内涵叠加在一起,自然综合,水乳交融,使作品富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在篇尾的简单描述中,带给读者发人深省的关于亲情、关于爱、关于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父亲》一文在创造“父亲”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态时,没有作者的表态描述或任何的暗示性话语,整篇文章都是在作者平铺直叙的白描中,选取平凡的生活场景作原材料,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通过生动、深刻的词语选用和精致的细节刻画,勾勒出清晰的故事脉络,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家”,用了“那个女人”而不用“媳妇”,包含了老人因儿子、媳妇的不孝顺而产生“怨恨”、“讨厌”的感情,如用“媳妇”不能更好的揭示后来关于“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的深刻含义。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勾勒出老人的朴实、善良以及因为生活重要之下的农民的小小的“狡黠”。她的“踌躇”与他的“犹豫”细致的描述了当时俩人的心理活动。她的掏出钱“递”过,他将五块钱“捏”在手里以及后来在美术馆前他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动作描述,“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的细节描述,深刻的刻画出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的深刻含义。他有儿子、儿媳,是一位父亲。儿子、儿媳对他不孝,远远地躲开他,从而父亲这名字对他而言又是遥远的。生活的艰难,儿子、儿媳的不孝,使他的目光中充满“阴沉”和“悲哀”;每当他看到年轻父亲牵着儿子时,总会牵动他内心深处的“温情”和曾作为父亲的“慈祥”;但这“温情”和“慈祥”只是瞬间便逝的,因为现实中父亲的角色已离他十分遥远了,所以这“慈祥”、“温情”只是“一丝”而已。就是在这样的悲凉生活中,那位像株小白杨,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的女大学生,却给了老人重新记起关于亲情、关于爱、关于人性真情的向往和追寻。而这正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心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们常会说起的一句话。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偶尔放慢前行的脚步, 多看看身边的人,多关心一下身边的事,多一声轻轻地问候,多一双热情的关爱之手,多一颗真炽热爱的心灵……那么“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的感慨将会远离我们的生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