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简答题例析(教师版)之十一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14 12:43:55 |
点击次数:1121 |
|
文言文简答题例析(教师版)之十一 十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4.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 5.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2. B 3. (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 ,也是你的职分。 (2)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4.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 ,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 。 5. 深明大议、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 十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1.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2.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 。 4.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1) (2) 5.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 形象直观地 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 。 2. C 3. 动 4.(1)与山相知之乐 (2)家居之乐 5.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