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会实验中学高一级语文科导学稿(4)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24 6:34:40 |
点击次数:1554 |
|
新会实验中学高一级语文科导学稿(4)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内容:必修1 4.《烛之武退秦师》 课型:新授 时间:2009.9 执笔:简健瑜 审核:高一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清思路,了解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 3.掌握文中出现的“之”字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的2 学习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阅读课文,完成《全线突破》P17-18“积累整合”。 二、课堂研讨: 1.理清课文思路,回答下列的问题.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参考: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为了国家的利益,烛之武挺身而出 (2)烛之武用哪些事理和事实说服秦伯退兵? 事理有: 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事实有: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引史为例,利用秦晋矛盾离间双方。) ⑤夫晋何厌之有?不阙秦,将焉取之? (指出晋国贪得无厌,必将侵犯秦国) 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这一点最重要) (3)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军队) B、公从之。辞曰:(从:服从) C、越国以鄙远。(越国:国家名)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A军:驻军。B从:同意。C越国:越过别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B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B、君之所知也。 失其所与,不知 C、夜缒而出,见秦伯。 朝济而夕设版焉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以乱易整,不武。 (B项两个“所”,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A、其:指示代词,这件事;人称代词,它的,指代晋国。C、而: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但。D、以:连词,而、来;介词,用。) 4、原文中与刻画烛之武的爱国者形象无关的一项是( B )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夜缒而出,见秦伯。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分析: B句是郑伯的检讨,与烛之武的爱国者形象无关。但其他三是有关的,A句一个“必”字肯定了烛之武的才华,他必定会挽救郑国的危亡。C句说明烛之武不畏艰险,为国家只身赴敌营。D句秦伯愿退兵,并与郑国结盟,这是烛之武游说的结果。) 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C ) A、秦晋围郑,因为郑国得罪了这两个国家,损害了这两个国家的利益。 B、秦晋虽然分别驻军两地,但他们是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 C、烛之武开始拒绝郑伯,是因为他心里还有气,对自己过去受到排挤不得重用有点不满意。 D、这篇文章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烛之武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只是偶然现象。 (分析:A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B他们不是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增加了有利条件。D烛之武能够说服秦伯退兵不是偶然现象。各诸侯国之间有许多矛盾可以利用。) 6、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有:(一)代词:A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她、它”等。B指示代词,译作“这、这些”等。(二)助词:A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译作“的”。B用在主谓之间,无义。C提宾标志,不译。D动词或形容词的词尾,不译。(三)动词,译作“到……去”、“往”等。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人名 ,直译 )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人名 ,直译 ) (3)公从之。( 他,指佚之狐 )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无义。 ) (5)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译作“的”。 ) (6)“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他,指郑伯 ) (7)邻之厚,君之薄也。( 的,的 )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用在主谓之间,无义。 ) (9)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用在主谓之间,无义。 ) (10)夫晋,何厌之有?( 提宾标志,不译。 ) (11)不阙秦,将焉取之?( 它,指代土地 ) (1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 (1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它,指代郑国 ) (14)子犯请击之。( 它,指代秦军 ) (1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的 ) (1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的。 他。 ) (17)“吾其还也。”亦去之。( 它,指代郑国 ) 7.翻译下列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使郑国灭亡而对你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你。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你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你们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三、延伸探究:完成课本P17“研讨与练习”的二、三题。(不用抄题目,答案写下面。)(答案见教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