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会实验中学高一级语文科导学稿(6)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24 6:38:00 |
点击次数:1635 |
|
新会实验中学高一级语文科导学稿(6)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内容:必修1 6.《鸿门宴》 课型:新授 时间:2009.9 执笔:黄健荣 审核:高一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基本读懂文章的内容,学会评价文本中的刘邦、项羽等人物。2、认识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3.掌握有关的文言文知识,包括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的2和3 学习课时:4课时 一、预习导学: 1.阅读课文,完成《全线突破》P26-27“积累整合”。 2.在学习《鸿门宴》前,你对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认识多少呢?请随便挑一个人物,从人物的身份、成就或性格特点方面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此题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鸿门宴人物的兴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课堂研讨: 1.熟读课文,了解鸿门宴的情节,给下面的空格填写一个人名。 宴会前: 向项羽告密, 向项羽进言, 夜访张良, 向沛公献计,沛公与 约为婚姻。 宴会中: 向项羽谢罪, 举玦示意项王, 舞剑、意在沛公 , 闯帐讥讽项王。 宴会后: 退席,间至军中, 留谢项王, 受璧、 破斗、 立诛曹无伤。 参考: 宴前:曹无伤、范增、项伯、张良;项伯 宴中:沛公、范增、项庄、樊哙; 宴后:沛公、张良、项羽、亚父、沛公 2、对本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B、文章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退席逃回军营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结构完整,情节严谨。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是项伯知道项羽就要进攻刘邦,想劝说张良归顺项羽,不要为沛公白白送死。 D、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的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他对项羽说的一番话,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C项有误,是因为以前张良救过项伯的命,项伯知恩图报。) 3、原文中,不是表现项羽“为人不忍”的一项是( A ) A、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C、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A、项羽听说刘邦要称王,极大地伤了他的尊严,下令进攻刘邦,表现他的果断。) 4、原文中,不是表现刘邦坚决果断态度的一项是( C ) A、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D、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C、在危急关头,刘邦还认为不辞而别是无礼,有点犹豫不决,是樊哙劝他快走。) 5.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D ) A.距关,毋内诸侯 B.张良出,要项伯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A项距通拒,内通纳;B项要通邀;C项倍通背)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B ) A.①沛公奉卮酒为寿(敬酒并祝健康长寿) ②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B.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去、进来)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往) C.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黄河以北) ②沛公不胜杯杓(经受不起) D.①范增数目项王(多次使眼色) ②竖子不足与谋(不值得) (B项“出入”为偏义复词,只取“进入”之意)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D ) A.沛公军霸上(军队) B.沛公欲王关中(大王) C.籍吏民,封府库(户籍) D.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 (A项名作动,驻军;B项名作动,称王;C项名作动,登记户籍;) 8.选出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D ) A.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跟从) C.拔剑撞而破之(使……破碎) D.常以身翼蔽沛公(鸟的翅膀) ( D项名作状,像翅膀一样。) 9.下列各句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B.因击沛公于坐(宾语前置句)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定语后置句) D.大王来何操(判断句) (B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10、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①为连词,表顺承;②为连词,表转折;③为副词,都、尚且;④为副词,将要) 11、对课文第三段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知道了内奸,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范增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B项,范增举起所佩带的玉玦意为提醒项羽杀掉刘邦) 12、文言虚词“为”的主要用法: (1)动词,译作:做、干、作为、成为、是、认为、以为、应对等。或译作某种具体动作。 (2)介词,译作:为、给、替、向、对、因为、被、为了等。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或疑问。译作:呢。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皆为龙虎( 动词,是 ) (2)臣为韩王送沛公( 介词,替 、为 ) (3)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 ) (4)君为我呼入 (介词,为、替 ) (5)约为婚姻 ( 动词,结为、成为 ) (6)公为我献之 ( 介词,为、替 )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替;动词,定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伯也拔剑舞起来,时时用自己的身子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沛公,项庄不能得手。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三、延伸探究: 1.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选自“课后练习四”没有参考答案)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主要引导学生从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着手思考,即项羽自身的性格弱点方面。) 2.以下四首诗均是关于项羽的,但评价各异,试比较分析。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参考: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是无可挽回。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该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