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会实验中学高一级语文科导学稿(7)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24 6:39:39 |
点击次数:1484 |
|
新会实验中学高一级语文科导学稿(7)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内容:必修1 7.《记念刘和珍君》 课型:新授 时间:2009.10 执笔:叶莲子 审核:高一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的优秀品质。 2.把握文中含蓄语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 3.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的2 学习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阅读课文,完成《全线突破》P35-37“积累整合”和“文本探究”。 二、课堂研讨: 1.熟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参考:一是纪念死难者。(可从第一部分最后一句来分析) 二是为使庸人不忘却,牢记这笔血债。(可从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来分析) 2、在课文第一、二部分中,作者的笔触涉及哪三类人?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一类是爱国青年,包括刘和珍杨德群等。作者沉痛地悼念他们,赞扬他们的英勇献身精神。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作者希望唤醒他们。 3、熟读课文一至五部分,分条列出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并概括刘和珍的品质。 事迹:①生前爱看鲁迅文章,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见原文第一部分) ②成为学生自治会职员,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反动校长。(见原文第三部分) ③“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中弹牺牲。(见原文第五部分) 品质:刘和珍是一个进步的青年学生。(以下任答三点) ①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 ②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 ③她本性善良,为人谦和; ④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 ⑤她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4、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深刻含义? 参考:见《教参》课后练习第三题2小题 5、怎样理解“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深刻含义? 参考: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D ) A、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说明作者心情沉重,思想有点矛盾,难于落笔。 B、关于烈士事迹,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C、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 D、作者认为,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没有什么深刻意义。 E、作者不大赞成徒手请愿的行为,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A项“思想有点矛盾”错,是作者极其悲痛、愤怒。D项“没有什么深刻意义”错。在第七部分写到,这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非常重大。) 三、课外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的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代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人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其他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但正因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不是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毒化民族的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不能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1.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 (1)“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 文化的批判功能正在消失(或:鲁迅的战斗精神已过时。) (2)“周作人正向我们走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 文化仅供消遣与把玩 2. 第三自然段中说到“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这个“痼疾”是指什么?(不超过25个字) 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 3. 作者认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① 国民性改造的任务远未完成,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 ② 应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 4. 本文就中国文化对民族的意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下列分析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 B 、D ) A. 周作人与鲁迅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鲁迅高。 B. 本文说的是鲁迅与周作人,论的却是文化的批判与铸造灵魂的功能。 C. 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读地摊上的畅销作品,既是人生的一件乐事,又利于自省自察。 D. 在鲁迅重铸的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同时,周作人却玩物丧志,终于堕落为民族罪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