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08级第三次诊断性测试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智者江枫 梁鸿鹰 在中国,深入了解雪莱的人可能并不很多,但大多知道这样一句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便出自江枫所译雪莱《西风颂》。 江枫今年80高龄,作为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他学识渊博,思想开阔,成就卓著,影响巨大,是一个历经风雨而巍然挺立的智者。 我们要进入江枫的内心世界,不需有什么过渡。见到江枫,你很快会明白,这是一座山峰,巍峨、挺拔、刚直,爆发力与蓄积量绝非我们预先的想象,而且,你也会意识到,他还是一片辽远开阔的平川。与他交往,不存在年龄的障碍、言语的阻隔、更没有不同出身的面纱,诗人率直而热情澎湃的性格,小区街坊般的平易、家常与亲善,不能不让你对他倾心而谈。 60年前,在新中国已经露出黎明曙光的时候,意气风发的江枫正在清华大学沐浴于学长星辰播撒的光照中,曹靖华讲授的俄文、盛澄华讲授的法文、周珏良讲授的浪漫主义诗人、金岳霖讲授的逻辑学……都能使他陶醉,但他浑身激荡的青春血液却让他做出了别样的选择。读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感召,文学青年江枫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真正“投入了火热的斗争”,参加了解放华中华南的战役。 回顾往事,自称劳动者的江枫,为自己诚实而勤恳地劳动了60年而自豪,他说:“我作为军人和退伍转业军人,作为个人、作为代表,在国内国外,我忠诚于我的国家和生我养我的民族。”他还说,“我分享过一个复兴民族的欢乐,也品尝过一个不成熟新国家不应有的苦难”,但是在这个使他忙而忘忧的时代,极少听到他提那些“说来话长”的苦难。 “文革”结束,劫后余生的江枫,积极投入文学解放和新诗歌理想的重建活动,他为成批年轻诗人的崭露头角由衷高兴,当风雨来袭时,作为诗人的江枫对他们的成长表现出少有的古道热肠。他深信,文学要想健康兴旺的发展,必须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常在诗歌界的集会上宣扬,诗歌创作,像惠特曼所言,应该自由而多样。 1995年,作为翻译家的江枫老师得到翻译界的最高奖赏——他成为彩虹翻译终身成就奖(外译中)唯一得主。其实,对他翻译道路意义的评价,远非这个奖所能表达。作为我国一位有追求、有成就的翻译家,他走上翻译之路,既非率性而为,也不是创作外的补充,而是出于承担文化传承使命的高度自觉。从此,他的翻译一发而不可收。他和其他翻译家以共同的译诗劳绩,催生了一个如卞之琳所说“译诗的成年”。 江枫老师坚持翻译以忠实为第一要务,文学翻译应该既忠实于原作内容,更忠实于原作之艺术形式,以再现原作的神韵,他认为,“形似而后神似”是文学翻译唯一正确道路。他说:“对于诗和几乎是诗的散文,必须紧扣原文,尽可能不增不减;必须读懂了再译,不懂就译,必出天书!”这是《江枫论文学翻译及汉语汉字》一书关于翻译问题的核心观点之一。在翻译理论建设上,江枫坚决反对生吞活剥、盲目推销外来理论,而主张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异说、新说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 智者,一定是文化担当的执著坚守者,在关乎民族文化发展前途的语言文字问题上,江枫坚决捍卫中华文化传统,根据中国和一些有代表性外国的历史和现实文字事实,他论证了“文字是与语言密切相关但又自成体系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不是所谓“记录语言的符号”。他打通中西文化壁垒,根据各国文字发展的轨迹和趋势,做出了“拼形表意,为世界各国文字发展共同方向”的重要论断。希望他这种植根于严肃探索的创新之论,有助于我国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摆脱不适当的僵化理论羁绊,走上更加符合汉语汉字特色的道路,获得应有的健康发展。 文章第一段引用雪莱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江枫在文学翻译方面的重要主张。(4分) 这篇人物评传在选材与构思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分析。(4分) 江枫是一位智者,他的身上反映出怎样的人生价值?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6分)
答案:(二) 19.(1)结构上,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江枫。(2分) (2)内容上,突出表明江枫在翻译方面的影响和贡献之大。(2分) 20.(1)文学翻译应既忠实于原作内容,更忠实于原作之艺术形式,以再现原作的神韵(或“形似而后神似”);(2)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异说、新说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每点2分) 21.(1)围绕“智者江枫”这一中心,选取了江枫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时期的经历和成就(话语)作为材料,做到了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完美统一;(2分)(2)文章以时代变迁为经,以江枫的突出贡献为纬,经纬交织,结构严谨(或以时间为顺序,文章层次清楚)。(2分)意思对即可。 22.(1)率直而亲善、诚实而勤恳、忠实于国家和民族;(2)虽历经风雨却心态乐观、巍然挺立;(3)勇于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4)打通中西文化壁垒,捍卫中华文化传统。(能从上面4点中任选两点,且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其现实意义即可,两点各2分,联系实际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