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建屋舍 B.古人之……往往有得 得:收获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辅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荒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出,火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乱易整,不武 D.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彰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作者游览后心得的一组是( ) 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⑤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③⑤ B. 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介绍褒禅山命名的原因,自然引出慧空禅院、华阳洞及碑文的介绍。对“花山”的辨认,为后文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慎重选择的结论张本。 B.游华山洞,先写前洞平坦开阔,泉水从一边流出,然后写后洞的幽深,行进之难,形成对比,为后文的游览心得埋下了伏笔。 C.当一行人看到越来越奇妙的景致时,有人“不出,火且尽”的提醒使人们终止了行程,这就说明,无外在条件的辅助也难以达到目的。 D.作者认为,探险游历,到险远之地,那里才有奇异的风景,这就需要志、力、物做前提条件,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答案: 9.D(弄错) 10.B(将要 A.自己,代词/他,代词 C.因为,连词/用,介词 D.因而,表因果/但是,表转折) 11.C (①纠正误读 ③描述其深 ⑤行进过程) 12.D(“三者无轻重之分”不妥,作者强调的是“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