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老师和家长都看不懂。
昨日,在《重庆晨报》、《课堂内外》杂志社强强联手打造的 “2010 寒假快乐作文大本营”报名处,负责培训的钟老师表示:“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现在最流行的网络用语。她感叹:“现在学生作文大量使用网络用语,让人阅读困难。”
看作文好似在猜谜
江北一小学语文老师吴老师表示,在不少学生作文中,甚至常用语都被网络化了。比如提意见叫“拍砖”,喜欢叫“稀饭”,看不懂叫“我晕”等。她说:“批改作文就像在猜谜,有的词汇根本看不懂。”学生作文中引用的网络语,可分为几大类:有数字或字母简称,比如“7456”代表“气死我了”,“+U”意为“加油”;又比如,“腹黑”代表表里不一的人;还有一些流行新语,如“打酱油”,意思是“不关我事,不予评论”。
老师呼吁拯救作文
巴蜀小学谢老师认为,“作文讲究的是文学味,掺进了网络语言的文章则会失其雅致,而过于简单的数字化表达,则将中国文字丰富的涵义偏废了,作文与其他作业相 比,更具规范性和标准性。学生应该有“规则观”,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最好不要随意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太出格的网络语。
不懂网络语言很“杯具”?
如今,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
“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日前,一名小学老师在某育儿论坛发帖:最近看学生作文,看了半天才看懂,原来“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现在最流行的网络语。她感叹:“真不知是我考学生还是学生在考我。”汹涌而至的网络语言出现在作文中,让不少老师和家长犯了愁。(《解放日报》12月2日)
网络语言的是非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可是一旦与学生作文联系起来,很容易就会被人视为面目可憎。在一些老师来看,好好的“杯具”怎就成了“悲剧”, “提意见”怎就变成“拍砖”,“喜欢”也成为“稀饭”,“看不懂”更是“我晕”。而在我看来,这种语言现象,只是网络普及的必然产物,老师们不需要如此大动肝火,倒是那位小学老师“真不知是我考学生还是学生在考我”让我感慨万端。
由此,秀才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了老师看不懂的文言句子,老师不会说他用得不好的,即使自己查阅工具书也只是一知半解时,老师同样不会对这类引用说“不”,如果作文中出现看不懂的“杯具”,那就完了,即使学生作文写的就是与网络有关的事情,老师也不能够原谅学生的,因为他看不懂啊!允许看不懂的古文存在于作文中,却容不下学生看得懂的网络语言。这种现象,难道仅仅因为网络语言的“二奶”地位就轻易否定吗?
事实上,现在很多老师都把学生作文能够引用古文视为文化底蕴的标准之一,说是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当然没错。事实上,那些古文与网络语言一样,进入作文都是“一种非正常轨道”,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语境。可惜,古文走进作文就叫做有文化底蕴,而网络语言进入作文就叫做不伦不类,这样的定义,到底是否科学,我想不必轻易过早下定论。而现在恰恰有人下定论了,自己看不懂就认为是坏东西,而古文学生看不懂,难道就要他们一定承认是好东西吗?
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些大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网上毕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用现实的规范去规范它,反而不大现实。
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