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读书,傅佩荣主张“季节读书论”。“春夏秋冬是四个季节,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也是四个季节。念书要配合你的生命阶段。”傅佩荣开的书单只有8本,中国4本,外国4本。他说,春季读中国的《论语》、外国的《泰戈尔全集》,就会觉得人生充满希望;夏季读中国的《庄子》、美国作家梭罗的《湖滨散记》,通体清凉;秋天看《老子》和房龙的《宽容》,会发现万物有荣有枯;冬天温习《孟子》和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
真正的阅读永远是纸质阅读
“杨振宁先生的自传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从30岁以后,做人处事全靠孟子’。杨先生是物理学权威,他做人处事却不靠物理学,不靠数学,不靠化学,而是靠国学。”傅佩荣说,读国学的意义,在于寻找一种生活的源泉,阅读亦如是。
他强调说,阅读是非常特别的一种行为,能够把白纸黑字变成思想观念,让你消化之后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阅读会让一个人感到生命有它的深度、厚度。“一个人有任何遭遇,就因为有阅读习惯,一切会转向正面和阳光,相反,不阅读只看网络,他的生命会比较没有出口。”因此,傅佩荣认为,真正的阅读永远是纸质阅读,“纸质书可以反复读,可以做笔记、画线,可以写些心得在旁边,让它变成经过你的手运作的产品,一本读过的书就变成‘我的书’。网络却永远不可能做到。”
作为一位来自台湾的学者,傅佩荣从旁观者角度看到,内地这一两年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原因之一正是网络太发达。“阅读有时是需要变成一场运动来推广的。目前,内地有没有设法让阅读继续成为人们乐趣的来源,是非常关键的。”他建议最好一些朋友组成读书会,定期一个月聚一次,把读书心得做个分享。
《四大圣哲》影响终生
幸运的是,台湾的阅读传统从未断裂,傅佩荣告诉记者,台湾的高层知识分子一般读西方译著,加上台湾翻译队伍也比较整齐,因此阅读方面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几十年来一直能够保持和国际接轨,西方的最新学术成果都能同步看到。
早期影响他最大的一本书,是他念大学时开始翻译的一本小书《四大圣哲》。书里介绍四个人,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翻译的过程是一种精读的过程,译完之后我深感震撼。活在世界上有这四个人作为典范,生命实在是充满挑战,并且深具意义。”傅佩荣感慨地说,《四大圣哲》明确了他的人生方向,受益一生。
这些年来,学者傅佩荣过着一种忙碌的生活,演讲、出书,他怎么保证自己的读书时间呢?傅佩荣告诉记者,他在台湾一直保持一种相对单纯的生活,奉行“四不一没有”的政策,不碰政治、不上电视、不应酬、不用电脑、没有手机。“人一定要记得自己生命有限,时间很宝贵。我很爱惜自己的时间,从不勉强去做别人都要做的事情。这样才有时间念书,就这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