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五千年历代首富沉浮录 |
|
上传:admin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2-9-10 22:40:20 |
点击次数:777 |
|
在古代,最大的富豪是皇帝,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如果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勤奋读书为皇帝打工,才是赚钱的正道。可惜古代教育普及程度远不及今天,多数没有文化的人,要想过上富裕的日子,最直接的途径便是做生意。
历朝历代中都不乏平头百姓通过经商理财致富的。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工商业者共52人,他们通过商业贸易、理财获得了财富。
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古代富人中的赚钱理念,我们今天仍可借鉴。
掌握供求关系赚大钱
秦朝末年,督道县地处边疆,县里驻扎了很多军队,储藏了很多军用的粮草和犒赏军队的金银珠宝。某天有一个消息传来,汉王刘邦带领军队攻下咸阳城,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听到此消息后,地方官和驻军四散而逃,县城一下子由曾经秦朝的国家仓库变成了无政府状态,当地的平民在战乱中纷纷打开仓库,抢劫里面的金银财宝,很快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但是唯独粮仓无人问津。因为在众人眼中,粮食远远不如珠宝值钱,况且兵荒马乱之时,众人四处逃难,粮食也不好随身携带。
但是一位人称任氏的粮仓管理员认为,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张嘴吃饭的,粮食一定是重要的东西,于是任氏和家人一起在自己家挖了很多地窖,把没有人要的粮食用马车悉数运到自己家的地窖中。
秦朝灭亡之后,楚汉战争持续了四五年,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粮食越来越贵,曾经抢到金银珠宝的人把财物拿出来换粮食,任氏通过出售地窖的粮食把当地的金银珠宝收入囊中,很快任氏由仓库管理员变成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豪。
任氏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后,大力发展农田畜牧,购买价贵质高的产品,最后任氏的富有延续了好几代。
提前预测到未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抓住未来供求关系的重点,是任氏能够在乱世发家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任氏发家也是在恰当的时机下。在今天,类似任氏的发家机会虽然不再有,但是任氏对于商品供求的预测是值得借鉴的。
绣花不如当街做买卖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写有这样一句话:“穷人要想发财致富,种田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绣花不如当街做买卖。”在古代,经商是穷人发财致富的可靠途径。
战国末年,甘肃省平凉地区在当时被称为乌氏。一位人称乌氏倮的普通牧人,以放牧牛羊为生,通过十几年的辛勤劳动,乌氏倮的牛羊小有规模。但是某天他登上山顶,看到各个山谷中满山满谷的牛羊都是西域国王的财产。乌氏倮在羡慕之余想到,如果以自己目前的方式,恐怕几辈子也积攒不下这些财富。
乌氏倮苦思冥想后,卖掉牛羊,在中原地区买了很多精美的高级锦缎,运回西域后,献给西域国王。国王高兴之余,以大量的牛羊作为回报。而牛羊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以山谷来计算数量。
乌氏倮通过牛羊和锦缎的往来贸易,获利十几倍,这正是通过和西域国王这个大主顾做买卖获得的。看来,做“倒爷”挺好!
垄断市场得暴利
汉成帝年间,成都人罗哀替石氏掌管钱财,石氏很相信罗哀,给了他很多钱,让他往来于巴蜀和京师两地通过贸易贩卖经商赚钱,罗哀带着一万钱来到京城经商。几年之后,罗哀的一万钱被他打理到一千多万钱。
但是罗哀还是觉得财富增长速度慢,贩卖的利润是有限的。于是罗哀动了动脑筋,他把这一千多万钱,拿出其中的一半贿赂曲阳侯王根和定陵侯淳于长,让他们把井盐的生意全部交给他来做,不让别人做这份买卖。在罗哀垄断了井盐生意后,他还把剩下的钱贷给其他郡国。由于有曲阳侯和定陵侯的撑腰,也没有人敢欠他的债。这样罗哀一年的利润就是他投入本金的一倍。
任何时候,垄断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高利润也意味着高风险,毕竟有太多的人盯着这块肥肉。历史上官商勾结搞垄断的人,有好下场的人并不算多。
暴利与性命可兼得乎?
资源性生产很吃香
在古代经商,可以做奢侈品买卖,买卖珠宝玉器,古玩珍奇,和有钱人打交道,获利百倍。也可以做小本买卖,贩卖衣食住行生活所需,虽然利润微薄,但是消费者多,出货量大,也同样可以发家致富。但这些市场,只要有本钱,谁都可以玩,但是稀缺资源性的资产就不一样了。
秦国攻破赵国的时候,赵国卓氏夫妻被流放到蜀郡。被一同流放的犯人们,都拿着自己的积蓄贿赂管事的官吏,请求他们把自己迁徙到近一点、条件好一点的县城居住。只有卓氏一家打听到一个情况,某个偏僻的县城里面,地方狭小、土地贫瘠,但那里的百姓善于经商,而且这个地区富藏铁矿。于是卓氏夫妻要求流放到这个很远的地方。
卓氏夫妇的决定是正确的,于是他们在那里的山上开矿炼铁,铸造铁器,还与滇、蜀地区的人们做买卖。经过卓氏夫妻的苦心经营,他们变得很富有,家里雇得起八百个奴仆。
无独有偶,从山东流放到西南地区的俘虏程郑,也在流放地经营冶炼锻造业,把铁器卖给当地的少数民族,和卓氏夫妻的富有程度不相上下。卓氏夫妻和程郑属于技术型人才,他们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做生产加工,然后出售,颇有前店后厂的范儿。卓氏夫妻和程郑都进入了“蓝海市场”,以此致富。
新行业造就新财富
就像当今电商、智能手机的出现带起了一大批富豪一样,古代商人的富有和当时的产业浪潮一样密不可分。
流通业是汉代盐铁之外最易致富的行业,可谓当时新兴经济增长点,汉代冶铁富商孔氏靠冶铁铸造致富后,投身于长途贩卖业,带着成队车马,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靠着长途贩卖,孔氏实现了财富的再次飞跃。
宋代职业经理人阶层萌芽,当时他们被称为“干人”,他们依靠为大家族理财而积累财富,清朝首富伍秉鉴的父亲在创立怡和行之前,就在当时广州首富潘启家为其理财。
明朝由于棉花种植的扩大和棉纺技术的革新,棉纺织迅速成为全国第一大手工制造业。《松江府志》记载:“松之为郡,售布于秋,日十五万焉。”棉纺织业的繁荣催生了以产销棉布为业的江浙商帮,他们主要由布号商人、染坊与踹坊商人、远途贩运商人组成,围绕着千家万户的织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和销售体系。
五千年历代首富沉浮录
我们从古代大量的富豪中,遴选出12个朝代的首富。因为整个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从春秋战国至明国时期),所以很难作金钱上的绝对统计。故而我们更关注两点:首先,他们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富豪,他们的求富之旅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次,他们有着很强的个性和风格,他们的理财得与失都值得今天的人去学习和揣摩。
范蠡:精于投机的慈善家
范蠡
商人、政客、投机家、慈善家、浪漫的文人,这几个标签全都贴在范蠡身上,更有一个大美人西施作陪。范蠡是个幸运的商人,在当时的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并不低。在当时商人可以与世家贵族分庭抗礼的时代背景下,范蠡可以毫无顾忌的绘制他的商业蓝图,并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的圣祖。
善于“投机”的慈善家
很多商人往往只会没日没夜地想两件事情,一个是商机在哪里,利润在哪里;一个是如何舒服地花掉赚来的钱。但范蠡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层次,你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赚钱,为什么想那么花钱。
范蠡一生中,三次赚到很多钱,又三次仗义疏财,把大部分钱分给乡邻。如此大的气魄,相信当代“著名慈善家”陈光标都会羡慕嫉妒恨。在范蠡眼中,到底会如何看待金钱,实在是个谜。如果没有范蠡三次散财的气魄,那先来看看他是如何赚钱的。
范蠡在当时从事农耕养殖和土产贸易,此外主要经营季节性特产的长途贩运。长途贩运需要协同竞争,找到合作者,赚取两地贸易差价。但是千里迢迢且兵荒马乱,高昂的物流成本和货物风险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
范蠡在市场上找到一个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商人姜子盾,姜子盾常年做麻布贩卖生意,和南北路上的盗匪有“合作关系”。于是范蠡组建了马队,对外宣称,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要求运输麻布,这样,最终货物和马匹安全到达吴越,范蠡赚了一笔钱。
范蠡的商业思想中不乏“投机”之道——待乏,夏天预备皮毛商品,冬天囤积葛麻商品。此时囤积的货品价格低廉,等到货物缺乏的时候,就可以获取利润。范蠡的另一个商业思想则是强调“货无流,无敢居贵”,所以要将手中的货物资金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宏观经济论:治大国如烹小鲜
事实上,与范蠡的财富故事和经商理念相媲美的,还有他的经济思想。他在治理国家中领悟的宏观经济学,足以和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一争高下。
在范蠡眼中,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也无非是抓住几个关键点,在合适的时机实行不同的政策。看似复杂,但把握住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调控国家的经济并不比炒菜难多少。
首先以价格调控的方式促进粮食生产。范蠡认为,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如果过低,会损
伤种植者的积极性,农民就会荒废土地,全国饥荒。如果粮食的价格过高,就会打击到贩卖者的积极性,工商业者减少贩卖,国家的税收和财政下降。粮食的价格维持在一个中间范围内是最恰当的。为了稳定价格,范蠡认为应该调控供求关系,也就是说以宏观调控手段稳定物价,稳定市场。
范蠡还预见到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并且据此来制定应对之策,“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大旱之后可能发生水灾,要及早造船,以免到时应对不暇,水灾之后可能发生旱灾,要及早督促车辆生产。
在公元前400多年提出这样的思想,范蠡能算上宏观经济理论的鼻祖了。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范蠡
商人夏季购入皮货,冬季购入丝绸,旱天够买舟船,天涝购买车辆,等待缺乏(等待货有所缺,伺机卖出).
点评:
范蠡堪称最懂中国文化的大商人。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他说道:“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这其中既包含有先天下之忧的儒家勇气,又有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范蠡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着这一点。
白圭:投资界的阴阳师
就像今天有人用周易的原理来炒股一样,几千年前的白圭已经用天文学的规律成功预测农业收成,且收获颇丰。白圭是范蠡之后的又一大富豪,与范蠡一样,他们都做过官,都精通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都重视经济周期的运用,但同时白圭对于商道的兴趣与专研更加深透。
白圭是一个有意思的商人,他在魏国做过官,政绩突出,但也看透了官场而厌恶政治;他一生赚钱无数,自己却过着异常节俭的清苦生活。白圭的人生一大乐事则是如何倒买倒卖的赚钱,他赚钱的一大法宝就是天文、五行生克之术,这个行当也被称为阴阳师。
经商不比治国低贱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重农抑商政策,而此时商鞅的河南老乡,刚刚14岁的白圭还在洛阳家中读书。商鞅几乎可以看做是历史上最“抑制”商人的一位官员。在商鞅的变法政策中,严禁粮食买卖,而这恰是后来白圭的主营业务。
当时的商业大户从事的多为奢侈品买卖和资源性商品的生产,其中奢侈品买卖的消费者都是有钱人,利润也很高,但是进入门槛也相对比较高。资源型商品的生产,如寡妇清的丹砂开采和炼制等,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从魏国辞掉官职的白圭,周游列国以后,回到家乡河南,开始从事粮食蚕丝等农副产品的买卖生意。此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同行业的竞争对手鱼龙混杂,有公平买卖正当经营的,还有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甚至也有放高利贷,谋取暴利的。
这些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恰好是商鞅对商人厌恶至极的例证。
做农副产品的生意,白圭的做法到现在也值得鉴戒。由于面对的是广大比较清贫的平民百姓,白圭奉行了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不提高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加快商品流通、扩大销售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白圭反对商鞅对商人的歧视,提出了“我从事商业活动,如同伊尹、吕尚为国谋划,孙武、吴起用兵使计,如同商鞅推行变法来治理国家”。他认为经商也是一个正当且高尚的职业,并不比治国低贱。
白圭商学院都教什么?
为了和商鞅对着干得更加彻底一些,白圭干脆公开授徒,开办了最早的商学院,教授人们如何在商品流通中赚取利润。
如果白圭商学院有院训,那一定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种最早的经济周期理论是白圭的商业历程中,最为推崇的经商原则了。
仅有此理论还不够,还得准确地判断出周期的时间。为此,白圭根据古代的岁星纪年法和五行的思想,运用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总结出一套农业收成丰歉的规律,例如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不要小看古代的天文学,现在所有的算命占卜方法,几乎全部源自天文学。
利用这个规律,白圭在丰年粮价低廉时收购粮食,到歉年粮价上涨时出售,从丰年和歉年的价格差中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自己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利益。难怪白圭自诩之为“仁术”。
同时白圭注重理财不可迟疑观望,坐失良机。《史记·货殖列传》说白圭“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极为生动地描述了他理财决策中雷厉风行的精神。
白圭还提出商人应该具有“智勇仁强”的素质,也就是说商人要善于分析形势、行动果敢勇于决策、对待消费者要有仁义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具有坚强的意志。
有钱人白圭,在生活上毫不奢华,他省俭到什么程度呢?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他一贯“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而对于下人僮仆能“同苦乐”。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司马迁
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不用学习也有这样的欲望。
点评:
白圭人弃我取、薄利多销的经商哲学,在今天也颇为实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白圭能坚持己见,创新性的提出这些商业理念,开学授课,同时在生意上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这些都十分值得敬佩。
吕不韦:命悬一线的天使投资人
吕不韦
在吕不韦的世界里,千金之富不如一爵之贵。
在史书上的记载中,吕不韦一登场便是以当时的首富身份出现,如果后来他没有做那个“人口大买卖”,可能司马迁也不会以洋洋洒洒2000多字单列《吕不韦列传》。这个以商人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人,并没有得到后世封建帝王的推崇,但是他给了我们另一种商业思路。
公元前249年,秦异人登位成为秦王,他身后的财团支持者毫无疑问是吕不韦。在吕不韦的这桩大买卖中,自遇到秦异人开始,吕不韦便认为“奇货可居”,进而成为历史上最具冒险精神的天使投资人。但吕不韦不是一个优秀的天使投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押在秦异人身上,可谓命悬一线。
吕不韦生于商人世家,“往来贩贱卖贵”,行走于赵、魏、楚、韩、秦等国从事贸易生意。
在秦朝的统治下,商人的地位极其低下,穿着带有特殊卑贱标志的衣服,即便如吕不韦般的首富,也不能乘坐高车驷马。商人的地位和家奴、罪案相差无几。
当吕不韦的财富积累到“家累千金”后,他是否有“洗白”的念头呢?
吕不韦投资巨额金钱在秦异人身上,退出方式为秦异人继位,以相国之位为回报,具体收益为与秦异人共享秦国土地。
这还是真是一笔“大买卖”,在吕不韦决定做这个买卖之前,他与父亲也进行了一场对话。据《战国策秦策》中记载,吕不韦问父亲,“耕田的利润最高能有几倍?”答曰:“十倍。”他又问,“做珠宝买卖的生意可得利几倍?”答曰:“百倍。”再问:“那么如果立一个国君,可得利几倍?”答曰:“无数倍。”吕不韦感慨到:“每天拼命种地、做买卖,都未必吃饱穿暖,我要建国立君,做可以惊天动地的大事。”
吕不韦是一个大胆的商人,胆子大到敢把自己的儿子“嫁祸”给皇帝,但是他最终没有想明白,与君王做生意,无异于“与虎谋皮”,最后死在亲儿子秦王的手中。
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
-----司马迁
贪婪的商人能够获得十分之三的利润,不贪眼前小利而谋长远厚利的商贾能获得十分之五的利润,而在其他行业中,如果不能得到两成的利益,便称不上是有才华的人。
点评: 从商人的角度看,吕不韦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做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人口买卖,除了金钱和土地上的收益外,隐性的收益如社会地位的提升、家族的荣耀、权势等无法计数。但是从政治的角度看,他还很不成熟,以致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寡妇清:“政府采购”催生的女军阀
寡妇清
2000多年前的某一天,秦始皇富丽堂皇的宫殿里,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一位从巴山蜀地走出来的寡妇。在后人瑰丽地猜测这位寡妇与始皇帝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时,历史的真相是残酷的。
走进秦宫殿的寡妇清可没有心情想这些,她满脑袋想的都是如何在这个皇帝面前保全自己家族的财富。树大招风的道理她不是不知道,富可敌国本就危险,何况是一个寡妇,她不知道这位始皇帝最后可能会留给家族多少钱。
寡妇清的故事始于嫁入豪门的女人清。清出身微寒,饱读诗书,四川的水土养人,清相貌气质出众,后来嫁得富N代青年企业家,她的人生一片大好。然而清的丈夫英年早逝,夫家几代人垄断丹砂矿积累下的财富,逐渐交到清的手中打理。
寡妇清的家族企业经营的是当时最赚钱的丹砂矿。春秋战国和秦的有钱人以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为时尚。作为炼丹原材料的朱砂供销两旺。寡妇清的夫家几代人经营朱砂矿,积累下了不菲的财富。
如果说自古商人的赚钱之道有各自的商业理念为基础,那么寡妇清能在千年富豪榜上有名,则只能说她生对了时间,遇到了大主顾。
丹砂矿的家族企业传到寡妇清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是秦始皇的天下了。秦始皇自登基开始,修建秦皇陵,据考古学家和司马迁史记中的描述,秦皇陵中的水银保守估计为100万吨。在秦朝,水银主要由丹砂提炼,那个时候正是寡妇清垄断丹砂和水银的时代。
有了这一大宗“政府采购”生意,寡妇清可以“礼抗万乘,名显天下”也不足为奇。但是后人奇怪的是,寡妇清在当时的情形下,是如何保障自己家族的“财务安全”的。据史书记载,寡妇清家的仆人有上千人之多,工人、保安等加起来有万人之多,而当时一个中等县城的总人数才不过四五万人而已。根据《史记》中记载,寡妇清可以“以财自卫”。后人猜测,寡妇清有一支自己的军队,在保证自己财富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保一方安全。这在严格控制民间拥有兵器的秦朝,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宽容。
“先用之,后弃之”,秦始皇也深谙此驭商之道。
为了免于被秦吞并的各个诸侯国的地方权贵造反,秦始皇下令将各地有势力的贵族强行搬迁到首都咸阳居住,并且对这些人的行踪进行监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时候,寡妇清将生产和销售丹砂矿积累起来的财富大笔地捐给朝廷修建长城。老年寡妇清被秦始皇接到长安养老。
去就与时俯仰,获其盈利,以末汇财,以本守之。
-----司马迁
到商海中恣意扑腾,大把赚钱,然后回头买房子以及田地,用房子以及田地把赚来的钱紧紧守住。
点评:
历史上没有记载,寡妇清是否最终散尽家财,全部用于修建长城。寡妇清家族的财富帝国存在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寡妇清的大部分精力用于在秦始皇的压迫下保全自己的家族财富,但是最终的结果没有人知道。秦灭亡以后,人们寻求长生不老药的热潮退去,丹砂的需求量大量减少。寡妇清家族的丹砂矿垄断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
石崇:高干子弟的奢靡悲剧
石崇
公元300年,石崇在东市断头台上,被砍头之前,叹息道,“这帮人还不是为了我的钱财。”押解石崇的人说道,“你既然知道人为财死,为什么不早些把家财散了,做点好事。”
时间倒回到公元249年,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的六子石崇出生了。此时登基时间不久的晋武帝司马炎仍然崇尚节俭。公元255年,司马炎灭吴,之后,晋武帝的压力骤减,在晋武帝的默许下,上流社会逐渐开始兴起奢侈腐化的风气。
石崇作为历史上以“斗富”留名史册的富豪,他财富积累的方式,以及后来的所作所为,都带有当时世族经济的烙印。
石苞临终前,将家产分给自己的五个儿子,独独没有留给石崇,石苞断言,“儿虽小,后自能得”。即便没有继承父亲的遗产,石崇作为开国元勋的后代,尤其是作为血统纯正的上流世族的一份子,他有的是机会赚钱。
到荆州任刺史期间,石崇让部下化装成强盗抢劫过往客商,以此方式,石崇积累下了自己的财富。
在晋朝那个时代,从上流社会权贵精英,到世族子弟,他们崇尚玄学和老庄哲学,以颓废和无作为为荣。世族子弟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吃喝玩乐和斗富。石崇显然是当时世族子弟中斗富的胜出者。
石崇与皇帝的舅舅王恺斗富,王恺用糖擦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王恺拿出皇帝赏赐的一尺二的珊瑚,石崇就打碎以后,拿出三尺高的珊瑚赔给王恺。这样的游戏连皇帝都很感兴趣。
石崇修建了金谷园别墅,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宛如宫殿,里面养了上千侍妾,还有他最爱的女人绿珠。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当石崇的靠山贾谧倒台后,他那巨大的财富成为乱世中他人觊觎的对象。
出现开头那一幕的导火索是个女人。石崇的外甥欧阳健曾得罪孙秀,孙秀得志后就向他索要绿珠,石崇不给,于是被诬为乱党夷三族。
点评:
很难说清楚石崇是死于女人这摊“祸水”,还是“八王之乱”的权利斗争。石崇的一生充斥着暴利、奢侈。不过历史上对于这种暴力致富、浪荡不羁的公子哥,留下的不是同情,而是笑话。
王元宝:盛唐下的蛋
如果有一个时代,各类税费大幅减少,国有垄断行业放开由民间自由经营,同时严禁官员经商,这该是怎样一片欢腾的民营企业天堂。王元宝就出生在这里——盛唐,他也被称为唐代第一款爷。
历史上没有记载王元宝是怎么样赚到钱的,但盛唐时期的著名商人很少是世族大家,也很少是经营盐铁等致富的,自由经济下,更多的富人是依靠贸易、织造。想必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只要勤劳,再加上好运气,成为个富翁不是什么难事。
和皇帝炫富:财富之多非轻易可想象
虽然没有被刻板的史书所记载,但是王元宝却得到了当朝天子的两次接见。面对骄奢的商人,唐玄宗没有像明朝的朱元璋那样小气,留下的唯有赞叹,并甘当王元宝“财富秀”的配角。
唐玄宗曾问王元宝家有多少钱,王元宝很文艺的回答道:“臣请以一缣系陛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穷”,当时一缣可换十多石粟。用今天的词语套用一下,就是说,“我能在大兴安岭的每一棵树上挂一个Iphone 4S,树都挂满了,我的4S还没有用完呢!”
老实本分的唐玄宗听后感慨地说:“我是天下的贵人,王元宝是天下的富人!”
另一次“炫富故事”记载在《太平广记》。唐玄宗坐在含元殿上南望终南山,“见一白龙横亘山间”,就问左右人看见没有,都回答说没有看见,玄宗便差人急忙把王元宝传唤至殿上。王元宝知道皇上召见他的意思后,答道:“见一白物,横在山顶,不辨其状。”旁边的人听了都感到奇怪:“为何臣等不见!”玄宗说:“我闻至富可敌贵,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故见耳。”
炫富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但大多都散落在羸弱的朝代里,而在盛世以财富受到帝王认可的人着实不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