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杜方舒
莫言的作品中,究竟是什么让西方人青睐?是他的中国乡土写照,还是他魔幻的想像力?为什么诺贝尔奖在中国如此的受人瞩目,西方人如何看待诺贝尔奖?
哈佛大学东亚文明研究学者王德威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逐一给出了他的解答。
莫言在美国华人创作圈中知名度很高
东方早报: 莫言在美国的知名度怎样?
王德威:莫言、余华等当代作家,在美国华人创作圈中知名度很高,但是就市场来看,很多美国读者并不知道他的作品。因为美国的图书市场还是以英语文学为主,翻译文学并不那么受到重视。这是公平的,因为德文、法文、日文的作品在美国市场上所占比例也不大。
就翻译水平来说,莫言的作品翻译水平非常的高。应该说,他很幸运,因为他的作品翻译者是葛浩文。
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嘉年华”
东方早报:莫言的民间语言是很多评论家讨论的焦点,在您看来,莫言的作品对于西方以及海外华人来说,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
王德威:他的魔幻写作和他的想像力。不论他是个民间说话人的角色也好,或者是坚持了乡土文学的传统也罢,他的想像力,是最让人赞叹的。他在相对局限的创作环境中,通过杰出的想像力突破、逆转、解决。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莫言那种民间智慧、农民性,还有求生存的本能。
在毛泽东的延安文艺讲话影响下,中国大陆的文学创作更多倾向现实主义。莫言有那个传统,他的作品中,有赵树理、柳青等人的沿袭,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乡土文学。莫言的最大长处就在于,他知道如何擅用这些资源,采取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创作自己的世界。
他的《生死疲劳》,是一部有关土改非常杰出的小说。他在开篇还引用了佛家的概念,他说,“写作有慈悲,写作有自在。” 我很欣赏这句话。他没有用西方人常用的“自由”,而是用了“自在”,这不是一种伪宗教的自卑,而是不在乎嘲弄自己,包容一切,是一种激进的慈悲。
莫言的作品中有一种“嘉年华”,一方面,他激发民间活力,描述最理想的乌托邦和创造力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他也会以自己的嘲讽、欢笑的幽默对未实现的、理想中的乌托邦加以质疑,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他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这才是他作品中吸引人的地方,如果只说语言,就太简单了,那赵树理也是乡土文学风格,而莫言的写作超过了赵树理。
魔幻写实和想像力
容易激发外国人的想象
东方早报:中国1980年代的那批作家中,莫言用民间语言描述了山东高密,王安忆等南方作家也用细腻语言描写了上海。上海,应该说很容易引发西方人想象,而莫言被西方理解,主要优势是什么?
王德威: 莫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是他的中国乡土性,还有魔幻写实手法。另一方面,是好的译者。
现在很多关于上海的书写,进入西方市场的,是比较肤浅的,而王安忆的东西,对于中等程度的阅读者市场,是比较难的。莫言的魔幻写实和想像力,比较容易激发外国人的想象,但是,要进入王安忆的世界,则需要更多文化与历史的积淀。当然余华、苏童、莫言、王安忆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
95%美国人不知道
诺贝尔得奖者是谁
东方早报:诺贝尔文学奖在美国影响力如何?为什么在中国如此引人注目?
王德威:在美国国境内,诺贝尔奖就是一两天的新闻。95%的美国人不知道诺贝尔得奖者是谁,美国人比较关注国内的奖项,比如普利策奖等,美国人还是比较保守的。
而这在中国比较瞩目,应该是文与政的传统,国家文学是20世纪的发明,文学与国家的机制、民族的自尊心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奥运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