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感情” “认知”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3 10:54:11 |
点击次数:771 |
|
漫谈“感情” “认知” 吉林考生 同是对“修墙”、““防盗”的预见,却产生“聪明”或“‘被怀疑”的结来。。 “感情”竞能如此地左右着“认知”,心的小舟啊,在文化的河流中求索…… ——题记 “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恕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可我知道是句名言。它不仅在作品中被引来引去,就是同学间其使用的频率也不低。“可爱”之于“美丽”,恰恰如同“感情”之于“认知”,人一旦对某事物有感情,就常常会感情先入为主,并在此感情的左右下对事物进行感知、认识,只顾优点,无视缺憾,从而做出“感情化”的判断,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这是句俗语。它虽简单明了得无须解释说明,却包蕴着“感情”之于“认知”的哲学内涵。自己的孩子谁不爱?为人父母者,在亲情的驱使下,对其子女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百看不厌。他们说话行事、一举一动、一笑一望,都充分表现出其聪明、伶俐,显得那么顺眼、可心。即使是有了过错,也往往会寻找理由,为其开脱、予以宽容和谅解。这无疑是“感情”之‘“亲”所致,它左右了思维“认知”趋向的公正性,过度地放大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人为的无视其缺点和不足。 “家有敝帚,车之千金。”——这是我在《成语词典》中查“敝帚自珍”时学到的一句话。其大意是:自家的一把旧扫帚,却把它看作价值千金。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视。仔细想想,这句话也关乎到“感情”与“认知”的关系问题。有此思维、心态不能说不好,至少它体现了自爱、自尊的人格特征。但凡事都须有度,如果一味地“谁不说俺家乡好”地自我感觉良好,就是毛病了。殊不知,你认为的“千金”、“敝帚”,只是你偏爱情感下的一厢情愿,若以为其价值真的等同于“千金”,甚至以此自矜、自诩起来,那就绝对地错了。要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所加,则思无因直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幸亏我背得《谏太宗十思疏》全文,知道这句名言。唐太宗本一代明君,可名臣魏征却分条列款。不厌其烦进行劝谏,并将此内容列为“十思”之中,这足见因“感情作祟”而影响“认知”甚至做出了错事,是古已有之且常常有之的o‘嘻”、“怒”是什么?是“感情的亲疏”;“思”“罚”是什么?是“认知的正误”。古代的明君、名臣尚且需要力诫“因喜谬赏”、“因怒滥刑”,我们普 通人就更应该倍加注意——“不能感情用事”啊! 人非草木谁无情?认知常伴感情生。 欲识“庐山”真面目,尚须不在“此山”中。 — —谨以此小诗作为结语。 【点评】 本文主要特点有三: 一、一石多鸟的题记。近几年高考作文写“题记”多了起来,但恰到好处的却很少。本文以小诗作题记,作用多多:1.直接点击“感情”与“认知”的关系,以表明作者领会出题人的意图。2.“。o的小舟”“在文化的河流中求索”,点明章法、暗示选材、紧和文题。3.笔撮精要,行文成韵,作者读写才华初见一斑。 二、丰富典型的材料。根据“漫谈”文体的写作需要,作者思接千载、笔触古今,选名家名言,挥民间俗语,不拘一格而又一以当十的材料,既使文章内容充盈、厚重,增加义理的雄辩、可信度,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视听之广博开阔,积累之丰赡富有,感悟之机敏深叱 三、清晰严谨的结构。开篇以小诗作题记,卒章用小诗作结语,且能意旨遥相呼应、一脉相承。四个主体段,均从引用起笔,名言也好。俗语也罢,无不关涉“感情”之于“认知”的写作中心,并叙议结合,不时做点睛之论,以申述、强化自己的观点。如此“一线穿多殊,形散而神聚”的运思建构,颇具大家散文章法之妙。 (吉林松原市二中张国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