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第三次检测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1-13 12:02:57 |
点击次数:1446 |
|
成都第三次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之后,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成熟标志。 中国人由衷地爱好水墨画,是因为在静穆含蓄、恬淡幽远的黑白世界中,蕴藏着华夏民族颐养而成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艺术创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蕴藏着每个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追求。熟识中国画的人晓得,水墨画的意境隐没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之间。那些看似简单的几条墨线、几团浓淡相间的墨渍,却往往道出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道出了中国人世代承袭的对于天地间“浑元”之气的追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或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在笔墨挥洒之间宣泄个人的豪情快感和浪漫诗意。 中国水墨画不着意追求物象的外表之“像”,不去注重大自然繁琐的细节,而唯注重“心像”的把握和“形神”的概括。其创作是依靠毛笔在水墨痕迹中所塑造的“意象”图式,剔除了自然物象的表面真实,还原其自然世界的真实灵魂,完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和精神旨趣。齐白石称这种意象之美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以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不似之似”才是艺术的根本。看来,正是这“不似之似”的意象之美,才能演绎中国人心灵中无尽的意境,让中国人得以启动超旷空灵的精神之舟,徜徉在浩瀚无边的水墨艺术世界。 注重协调物象的阴阳之理,不要浮躁的光影作为画面形象的修饰,也是中国的水墨画所刻意追求的。因此,水墨画中的浓与淡、干与湿、黑与白、曲与直等,拒绝了外部条件对于生命本质的干预,纯粹以表现物象的“原生态”为出发点,展示自然世界的内在本质,穷尽天地万物的运行机理,这或许是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热爱黑墨的颜色,用简单的阴阳道理,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白纸黑墨的组合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特殊的审美心理和精神境界。古人认为,观赏画中世界,近山,可以信步走进,寄情其中;观水,可以畅游其间,澄澈心灵;视物,可以睹物思人,“见异思迁”;品人,可以领略独立人格,表达自己贤达清高、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在水墨的渗化中寻找意境,在意境的氤氲中放逐身心,这是中国人至今无法舍弃的美好享受。 4.下列有关中国水墨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墨画这种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B.水墨画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营造出静穆含蓄、恬淡幽远、意境无穷的黑白世界。 C.水墨画蕴藏着华夏民族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创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 D.水墨画以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表达着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解析] 以偏赅全。水墨画只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成熟标志”。 [答案] A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水墨画的产生与中国古人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和注重自我心灵的表现的民族文化习惯密切相关。 B.水墨画以表现物象的“原生态”为出发点,通过“黑与白”表达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及其运行机理的认识。 C.齐白石所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之美指的是既注重物象外表细节的相似,又注重“心像”的把握。 D.水墨画蕴藏着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追求,它所演绎的意境能让中国人得到超旷空灵的精神享受。 [解析] 曲解原文。齐白石的“不似之似”不追求外表细节的相似,而追求“心像”的把握和“形神”的概括。 [答案] C 6.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墨画这种具有独特中国韵味的绘画艺术形式的创造,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最擅长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 B.中国的水墨画不用光影作为画面形象的修饰,反映出中国古代画家对自然万物细节的研究赶不上同时代的西方画家。 C.从中国水墨画刻意追求阴阳之理可看出,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就应当是展示自然世界的内在本质,穷尽天地万物的运行机理。 D.创作时有着不同人生体验的作者在笔墨之间充分融入了其个性化的豪情和诗意,使水墨画作品显现出意义的丰富和风格的多样。 [解析] A.于文无据。从原文信息不能推出“中华民族最擅长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的结论。B.于文无据。根据文章不能推出“中国古代画家对自然万物细节的研究赶不上同时代的西方画家”的结论。C.推断绝对化。原文是“这或许是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 [答案] D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