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文言文文本阅读(七)
七、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1~2题。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少仁爱,好《老》《易》,居县北石山下。孙思乱后饥荒,县令庚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立小宅,临溪,有山水之玩。时复还石山精庐,与诸孤兄子共釜庚之资,困不改节。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敬之。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有人窃其园菜者,还见之,乃自逃隐,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人拔其屋后笋,令人止之,曰:“借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乃令人买大笋送与之,盗者惭不取,道虔使置其门内而还。常以捃(稻麦)拾自资,同捃者争穗,道虔谏之不止,悉以其所得与之,争者愧恧(nǜ惭愧), 后每争,辄云:“勿令居士知。”冬月无复衣,戴颙(yónɡ )闻而迎之,为作衣服,并与钱一万。即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乡里年少,相率受学。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资给,受业者咸得有成。太祖闻之,遣使存问,赐钱三万,米二百斛,悉以嫁娶孤兄子。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累世事佛,推父祖旧宅为寺。至四月八日,每请像。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道虔年老,菜食,恒无经日之资,而琴书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郡县令随时资给。元嘉二十六年,卒,时年八十二。 (摘自《宋书¡卷六十三》) 1.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沈道虔“仁爱”的一组是 ( ) ①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 ②受业者咸得有成 ③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 ④与诸孤兄子共釜庚之资 ⑤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 ⑥悉以嫁娶孤兄子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②说的是沈道虔的学生学有所成;③说的是沈道虔不愿为官;⑤说的都是沈道虔日子艰难,没有钱办学校。这三项与“仁爱”无关。 [答案] A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思之乱后发生了饥荒,县令庾肃之把沈道虔接到城南的废头里,在风景秀丽的小溪边为他建了住宅。道虔却不愿在那里居住,仍然回到石山之下的房舍,和成了孤儿的兄长们的儿子一同苦度时光。 B.沈道虔家世代信奉佛教,他把祖辈留下的旧住宅改建成寺庙。每年四月初八这天,他家都要敬请佛像。请佛像的那天,全家人总是触景生情,很是伤感。 C.沈道虔德高望重,乡里的年轻人都想拜他为师,跟他学习。道虔虽然穷得经常没饭吃,但他尽力筹措资金建立学舍,使跟随他学习的年轻人有了学习的场所。 D.不论日子多么艰难,沈道虔都不改变节操。他淡泊名利,厌恶官场,以弹琴读书为乐,孜孜不倦。郡府和州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接受。 [解析] A“道虔不愿在那里居住”错误,而是经常回到石山之下的房舍,和自己的侄子们一同过日子。C“尽力筹措资金建立学舍”错误,办学的钱财是武康令孔欣之赠送的。D“厌恶官场”文中无据。 [答案] B 【参考译文】 沈道虔,是吴兴武康人。少年时就非常仁厚爱人,喜欢学习《老子》《易经》,住在县城北面的石山之下。孙思之乱后发生了饥荒,县令庾肃之(把他)接到县城南边的废头里,为(他)修建了一座小住宅,(住宅)临近小溪,有美丽的山水风景可供赏玩。(沈道虔)不时回到石山之下他喜欢的房舍,和那些成了孤儿的兄长们的儿子共用家传的器物,不论多么困难他都不改变节操。他向戴逵学习弹琴,王敬弘深深地敬仰他。郡府和州府总共十二次任命他做官,他都没有就任。 (一次,)有人偷盗他家菜园里的菜,他回来发现了,自己就回避躲藏,等偷菜的人拿够了离开后他才出来。有个人拔他家屋后的竹笋,他让人去制止,(传达他的话)说:“我想借助这些竹笋使这里长成一片竹林,另有更好的竹笋送给你。”于是让家人买了些大竹笋送给那个人,那偷拔竹笋的人很惭愧,没有接受,道虔就让人把大竹笋送到那人家里才回来。(道虔)常常以拾稻麦过日子,和他一同拾稻麦的人有时为稻麦发生争抢,道虔劝他们不要这样,他们不听,他就把自己捡拾的稻麦全都送给他们,争抢的人很惭愧,以后每当发生争抢时,他们就说:“不要让沈先生知道。”他冬天没有夹衣,戴颙听说后就把他接来,为他添置衣服,并且给他一万钱。(道虔)回去后,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和那些钱,全都分给了侄子中没有衣裳的人。乡里的年轻人,都跟随他学习。道虔经常没有饭吃,无法建立学舍。武康令孔欣之周济他许多资财,使那些跟随他学习的年轻人都得以学有所成。太祖听说后,派遣使者前去慰劳,赐钱三万,大米二百斛,(道虔)把这些资财全都用作自己兄弟们的孩子嫁娶的费用。官府征召道虔担任员外散骑侍郎,他没有应召。他家世代信奉佛教,他把祖辈留下的旧住宅改建成寺庙。每年到四月初八这天,都要敬请佛像。请佛像的那天,全家人总是触情生情,很是伤感。沈道虔年老,吃的是素食,常常连过一天日子的钱财都没有,他却以弹琴读书为乐,孜孜不倦。太祖给郡县下令,让官府随时给他资助。元嘉二十六年,沈道虔去世,时年八十二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