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适应性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 当昆曲热过之后 顾 土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这不仅是柳梦梅对杜丽娘的赞叹,也是许多人对昆曲的一腔感怀。自从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遗产”之后,昆曲变热了。打从很多年前看过《十五贯》至今,我从未见过这么多昆曲。一个多月里,在苏州、上海、北京、杭州,我一连见到了《牡丹亭》、《长生殿》、《琵琶记》、《西厢记》、《宦门子弟错立身》,见到的还是几个戏团的多种表演形式,还有几出是以连本大戏连演几天每晚三小时之久的方式出现在舞台。在戏院里,我置身之处,已经不是雅戏的欣赏气氛,而是人流涌动,热气腾腾,议论纷纷。这的确是一种热,一种难以想象的热。说难以想象,是因为这种热居然发生在昆曲身上。 昆曲回返当代视线中,一部分原因是昆曲原初的那种雅致美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悠扬婉转,清丽温煦,平和舒徐,充溢着士子之气、佳人之情,这是昆曲的特点也是本色。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见过在民族本体艺术中还有那么清雅的表演美。品味传统昆曲,如沐香风,似饮甘露,美词妙曲、轻歌曼舞,徐徐飘来,回肠荡气。如果我们从前一直在昆曲中浸染,孕育的可能就是恬淡温和、锦心绣口,而不是戾气、横气、俗气,更不至于蠢动、躁动、狂动。 在俗、白、直、硬的舞台现状中,在士子文化早已荡然无存的环境下,忽然冒出来一段传统的雅文化,并且加上名人制作、国际关照这样的导引,使得昆曲的社会命运出现转机。但我总以为这多半出于人们的好奇,对陌生的艺术对古代的雅致对少数人刻意推崇的一种祖宗文化的极力好奇,因好奇才发觉了久违的美。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一代人当然也有一代人之文化。士大夫没有了,士子思想情趣的余绪二十世纪后半叶也销声匿迹了,今天有多少人对昆曲还存在发自心底的文化认同?何况,昆腔的衰微,不起自市场经济,不是因为历次运动的劫难,与文革也没多大关系,昆腔早在清代中叶就一蹶不振了。时移境迁,士子文化自身都会潮起潮落,更不用说我们这个不知士子为何物的时代! 有人说,中国人对文化有三种痴迷:唐诗、书法、昆曲。如果此说可以成立,其中当代人最难痴迷的大约就是昆曲了。有知识没文化、有专业没趣味、有思想没品质、有技术没艺术,这是今天许多人的生活状态;会念上百首唐诗,写得一手好字,可是除去死记硬背之外都是空话套话,除了书法有线条外哪里都是一塌糊涂,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只有昆曲欣赏,初尝者既不靠背记也不靠摹练,靠的是情趣。一个有知识的人假如缺乏情趣,看戏功夫恐怕还不如一位早已看成习惯的无知老妪呢。 当昆曲发热的时候,我一直在考虑昆曲欣赏的当代文化基础,想到昆曲热过之后该是什么样子。昆曲不大可能老在那里热,有热自有凉,趁着余热未尽,赶紧“居安思危”。 我们这一代或下几代人,没有士子文化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涵养,也没有老一代戏迷多年养成的习惯,但对传统文化又不能弃置不顾,如何是好?其实,最好的办法不是强做戏迷,不是依赖媒体掀动热浪,而是将昆曲放入一个常态。呼啦啦上千人拥去看昆曲,这不适合昆曲,两三百人甚至更少的小剧场,弦歌不辍,才更像是昆曲的演出。如上海、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一年下来有数万观者,已经是对昆曲最大的支持了。我们对待包括昆曲在内的传统文化,也不需要像看电影、话剧、音乐剧那样,获得震撼、激荡和餍足,而是培育一种温情与敬意,怀持温情与敬意,就不会弃传统如敝屣了。 杜丽娘唱得很美,但这毕竟是“异代春闺梦里词”。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热了,多本昆曲在多个城市连续上演,而戏院里的观众却反应不同,有的兴致勃勃,有的议论纷纷,冷静地反思这一现象。 B.作者认为,昆曲衰微的根本原因不是市场经济的影响,也不是政治运动的劫难,而是士子文化自身的衰落。 C.相比于唐诗书法,昆曲的欣赏是最难入门的,它靠的是情趣;而情趣只有通过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才能养成。 D.文章结尾引用了杜丽娘的唱词,是为了与开头引用柳梦梅的唱词遥相呼应,再次强调昆曲的美,这样写使文章也有了一种雅致的美。 16. 昆曲返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昆曲变热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6分) ▲ ▲ ▲ ▲ 17.昆曲有种雅致的美,简要概括这种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了让昆曲传承下去,作者认为应该怎么做?(6分) ▲ ▲ ▲ ▲
参考答案:
15.B(A观众“议论纷纷”也是说明昆曲热,冷静反思的是作者。C“情趣只有通过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才能养成”无中生有。D引用唱词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昆曲毕竟是士子文化时代的雅事,昆曲热终会过去。) 16.①很多人对昆曲情有独钟;②昆曲入选了世界“非物质遗产”;③昆曲自身有原初的雅致美;④相对于俗、白、直、硬的舞台现状,昆曲的雅致让人耳目一新;⑤名人制作、国际关照的导引;⑥人们对陌生艺术、古代的雅致、少数人刻意推崇的祖宗文化的好奇。(一点1分) 17.(1)曲调美,剧情美,动作美,唱词美。(4分)(2)将昆曲放入常态,在小剧场中弦歌不辍,培养对它的温情与敬意。(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