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①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②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③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④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与:赞许)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1)厉王虐,国人谤王 (2)吾品端行正,虽万千毁谤,何惧之有 B、(1)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2)其贤者使使贤主 C、(1)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2)郭靖甫一吸气,即将对方掌力消弭于无形 D、(1)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2)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答:(C)。A项前“谤”意为“指责”,后“谤”意为“恶意地攻击别人;B项前”使“意为“派遣”,后“使”意为“出使”;D项前“政”意为“国家政事”,后“政”通“征”,指赋税徭役。C项的两个“弭”都是“消除”意。 2、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障之也 B、亲戚补察 C、而后王斟酌焉 D、才用于是乎出 答:(C)。A“是”古义为近指代词“这”,今为判断动词;B“亲戚”古义指同族的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于是”古义为“从这里”,是单音节词;今作连词,为双音节词。C“斟酌”古今均为“考虑”义。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目”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矣 B、(邹忌)朝服衣冠 C、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答:(A)。“道路以目”之“目”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示意”,B之“服”为名作动“穿戴”,C之“侯”为名作动“封侯”“做侯”,D之“军”为名作动“驻扎”。A之“命”为“命令”,无活用。 4、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胡可壅也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1)行善而备败 (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C、(1)以告,则杀之 (2)是以事行而不悖 D、(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答:(D)。解:A(1)“也”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语气;(2)“也”为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语气。B(1)“而”为连词表并列(2)“而”为连词表顺承。C(1)“以”为介词“用来”,(2)“以”为介词“因为”,与“是”连用译为“因此”。D二“于”均作介词表比较,都译为“比”,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5、对本文的内容、结构或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阻塞人民的言路,镇压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 B、本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一样,都是围绕一个“谏”字来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是在记言。三篇文章共同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纳谏者兴,止谤者亡。 C、召公的谏词,运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防民之口与防川一样困难的道理;整段谏词逻辑严密,议论透辟,深刻有力。 D、召公的谏词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见文中①②③④)。 答:(C)。C错在“防民之口与防川一样困难”,应为“防民之口所带来的后果比防川所带来的后果更严重”。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对虚词“于”和实词“甚”的理解。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阅读文段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各2分) (1)、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如果阻塞了老百姓的言路,那赞许的人能有几个呢?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所以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疏导他们使他们能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