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梳理事例 评析精神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23 17:45:40 |
点击次数:1294 |
|
梳理事例 评析精神 —— 实用类文本之传记阅读 授课教师:新郑一中 黄鹂 【学习目标】 1、熟知传记的特点,了解传记的考查角度。 2、通过梳理传主的事例,分析人物的形象。 3、紧扣文本,探讨传记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学习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梳理传主事例,评析时代精神 【学习过程】 一、预习环节 (一)相关知识储备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二)高考试题训练 2007年----2010年四年间宁夏海南高考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研讨探究 通过训练,传记的考查角度有哪些? 探讨一: (2007年高考)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2009年高考)3、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6分) (2010年高考)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010年高考)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以下各题,可得出题干的特点和答题规律: 探讨二: (2007年高考)2、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2008年高考)2、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6分) (2008年高考)3、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2009年高考)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以下各题,可得出题干的特点和答题规律: 探讨三: (2007年高考)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2008年高考)18.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分) (2009年高考)4、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2010年高考)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分析以下各题,可得出题干的特点和答题规律: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三维设计》第74页《达尔文的拖延》) 四、目标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三维设计》第77页《干干净净的傅雷》)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1、(1)AC (2)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3)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4)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2、(1)BC (2)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3)①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②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办学目的:培养与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培养能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的人才。 (4)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就行。 3、(1)A B (2)①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贫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苦状况,加深了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 (3)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绿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 (4)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是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狗想过余力像花,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有较踏实地,值得学习。①要提高中化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②咬住移调查验就,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应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