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人之于国也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24 12:34:16 |
点击次数:1789 |
|
寡人之于国也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加点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ɡū,网) 洿(wū,池塘) B.鸡豚(tn,猪) 狗彘(zh,小猪) C.庠(xinɡ,学校)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D.孝悌(d,敬爱兄长) 弃甲曳兵(y,拖着) 答案:C 解析:A项“罟”应读“gǔ”;B项“豚”应为“小猪”,“彘”应为“猪”;D项“悌”应读“t”,“曳”应读“y”。 2.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兵刃既接(已经) B.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D.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答案:C 解析:C项中“或”应为“有的人”。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两个“岁”都是“年成”的意思;A项①句中的“数”是“密”,②句中的“数”是“几”;B项①句中的“王”是“大王”,②句中的“王”是“称王”;C项①句中的“无”是“没有”,②句中的“无”是“不要”。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答案:B 解析:A项中的“养生”是指“供养活的人”,现代汉语中却是“保养身体”的意思;C项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却是“认为”的意思;D项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却是表“允许,许可”的连词。只有B项中的“可以”和现代汉语意思一样,表“允许,许可”。 5.辨析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或百步而后止 (4)是亦走也 答案:(1)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古义:副词,更;今义:增加。 (3)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 (4)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6.填空。 孟子,名__________,字子舆,是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__________。《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书,共__________篇,每篇分上、下,是__________家经典之一。 答案:轲 教育家 七 儒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7.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9.翻译下列句子。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答案:这与刺伤人然后杀了他,却说“不是我杀的,而是武器杀的”有什么区别?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东西或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不违农时”意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在文中指什么?统治者怎样会使百姓耽误农时? 答案: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统治者不加节制地征调百姓服兵役、徭役。 11.第一段前三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句子形式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三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 解析:作者从事关民生的农业、林业、渔业三方面说明“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措施。 12.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答案: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3.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答案: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上段谈“养民”的基本措施,是“王道之始”;下段谈“养民”的进一步措施及“教民”的方法,进而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两段文字有层进关系。 解析:理解作者的说理思路,了解层进式说理的特点。 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交友与处世 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③者,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④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⑥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⑦乎!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⑧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⑨,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⑩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节选自《孟子》)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jun):洁身自好。③琴张、牧皮:未详。曾皙:孔子的弟子。④嘐(xiāo)嘐:志大言大。⑤夷:语首助词,无义。⑥絜(ji):通“洁”,干净。⑦原:通 “愿”,谨善。⑧踽(jǔ)踽: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⑨佞(nnɡ):能说会道。⑩反:通“返”,返回。慝(t):奸邪。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士狂简 简:威仪堂堂。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 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 贼:残害……的人。 答案:C 解析:C项,“憾”应为“遗憾,不满意”。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用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D 解析:①“焉”为代词,代“他们的语言”。②“焉”是语气词。③“斯”是连词,“就,则”。 ④“斯”是代词,“这些”。 17.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 ) ①非之无举也 ②孔子以为德之贼 ③恶利口,恐其乱信也 ④居之似忠信 ⑤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批评原人的内容在文中第4段第③句实际是批评狂放之人的。 18.翻译下列句子。 (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答案:责备他却举不出错误,斥骂他却没有什么可斥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 (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答案:道正就会使百姓积极,老百姓积极起来,就没有邪恶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