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同文化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24 12:54:41 |
点击次数:1817 |
|
胡同文化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同(tnɡ) 惊闺(ɡuī) 安土重迁(chnɡ) B.伺候(s) 挪窝(nu) 安分守己(fn) C.街坊(fɑnɡ) 烦躁(co) 怅望低徊(chnɡ) D.房檩(lǐn) 半截(ji) 胡同之没(m) 答案:D 解析:A项,“重”应读“zhnɡ”;B项,“伺”应读“c”;C项,“躁”应读“zo”。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虚词是( ) (1)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__________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 (2)羊肉胡同当初__________是卖羊肉的。 (3)住在胡同里的居民__________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4)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__________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A.想必 大都 大概 也许 B.大概 也许 想必 大概 C.大概 想必 大都 也许 D.也许 大概 想必 大都 答案:C 解析:“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想必”,表示偏于肯定的推断;“大都”,大多,表示约数;“也许”,表示不很肯定。 3.选出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②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③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④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⑤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⑥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A.③⑥⑤②④① B.③⑤⑥②④① C.②④⑥①③⑤ D.⑥③①⑤②④ 答案:B 解析:要注意语段中的总分关系,如句③领起句⑤,④①两句则是由句②引起的。 4.下列句子中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B.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居乐业,不大愿意搬家。 C.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D.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答案:D 解析:成语的使用,一方面要看它本身的含义,一方面要考查它使用的语境。A项的“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来来往往,非常热闹。与后面的“安安静静”意义恰好相反,放在句中,十分恰当。C项的“冷眼旁观”,意思是:用冷淡的眼光在旁边观看。置于句中,与“置身事外”衔接恰当。D项用了两个成语: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这两个成语恰当地体现了“忍”字。B项中“安居乐业”,意为“生活安定,工作愉快”,如果仅从“生活安定”考虑,使用是恰当的,但“工作愉快”与后面“不大愿意搬家”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所以这里应使用“安土重迁”。因此,B项为使用成语不恰当的选项。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最丰富的一项是( ) A.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B.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C.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居民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D.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 答案:C 解析:C项中的“挺”既有“竖立”的意思,又有“强撑着”的意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下列各句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B.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C.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当作“炮弹”攻击秦始皇。 D.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答案:D 解析:D项是比较,而非比喻。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喧闹(大声说话,声音杂乱) 安土重迁(难) B.席卷(像席子一样) 逆来顺受(迎着) C.凭吊(慰问) 策源地(策动) D.顺民(安顺) 怅惘低徊(失意,不痛快) 答案:B 解析:B项中“逆”是“逆境或无理的待遇”的意思。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8.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9.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情绪”和“伤感”之情,可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答案: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10.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意在提示人们: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11.这三段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对昔日胡同生活的无限留恋。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的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12.本文的语言精练且有京味,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充分地表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分析。 (1)虾米皮熬白菜,嘿!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答案:(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体现出了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2)该句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雅俗杂陈,带有浓浓的北京方言味道。 13.文章第一段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指出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方正对北京人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独门独院”和“大白菜文化”上。 B.方正对北京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安土重迁”和“忍”字上。 C.“独门独院”的四合院,使北京人形成了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封闭式心理。 D.方正的“安土重迁”和“忍”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不思进取、落后保守的思想。 答案:D 解析:“忍”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在封闭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逆来顺受,不愿惹是生非的思想”,不属于不思进取。 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历史十分悠久,是一种传统的而且建筑形式比较成熟的住宅。在高楼四起的北京,它仍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四合院,顾名思义是四面围起的院落。现在大多数的四合院已经很残破,里面的结构也因为居民多年改造而失去本来面目。但是只要我们多观察几个院落仍可发现四合院比较显著的特点和独特的建筑形式。 四合院是一种封闭的住宅,房屋基本是对称建造的。这样的居处,能给人安定、平稳的舒适感,它的砖瓦、门窗等,到处都有中国汉民族的特色。 最常见的四合院有三进院落,整个布置在一条轴线上。它的院墙一般是灰色的,也有白墙黑瓦的。开门的一面墙上均匀地开一排窗,墙头有脊瓦,很明显,墙的另一面就是一排住屋。门开在东边的一侧,它几乎可说是整个院子最鲜明、最讲究的地方。大多数门漆为朱红色,一般是两扇,门前有阶台来抬高门基,这样下雨时水不易流进去。门上方是饰有砖雕的顶盖,圆瓦上的花纹很优美。大门的左右往往有石狮、石墩等石雕。四合院的大门着意表现了院主的身份气派。从它来判断住家当年的贫富,一目了然。 进门是影壁,上面也有优美的砖雕,起压缩空间和隔绝内外的作用,壁前常有石台和花木装饰。 影壁后就是第一进院落。那是一排坐南向北紧靠院墙的房屋,叫做倒座。倒座对面是垂花门,很华丽,比起大门来要精致得多。我们就可以知道门里必是四合院的主要部分——第二进院落了。此院是过去院主人家眷所居,院里空间比第一进大了许多,比较平整讲究。正面朝南的大屋是正屋,两边有厢房,气势就比正屋小多了,体积也缩小,尊卑高下是极易判断的。显然正屋是一家之主的房间,厢房是子弟所居。院里有齐整的砖路,并栽有树木花卉,环境幽静,有居家气氛。 第三进院落在正屋后面,有门相通,也有一排坐北朝南的小房,叫罩房。第一、三进院落是仆人居住的房间和仓库所在。对正院有一种围护和陪衬的作用。 四合院集中了中国民间住宅结构的精华。它的门、窗、影壁采用了巧妙的木雕砖刻,实用美观,恰到好处地分割了空间,不能不说是居住的良好环境(当然不是指现在院内的拥挤状态)。 四合院反映中国封建制度的森严等级观念和对个人的禁锢。它高墙深院,与世隔绝,无论从房间大小、位置还是装饰,无不体现家族中的老少尊卑。但是这种住宅从大到小,都渗透了中国的民族特色,不愧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现在那造型古拙、构图优美的四合院越来越少,我们要尽量保护一部分,以便欣赏研究。 14.解释文中两个术语的含义。 (1)影壁: (2)厢房: 答案:(1)影壁:正对大门,起压缩空间和隔绝内外的作用,上面饰有优美砖雕的墙。 (2)厢房:指紧挨正屋两侧,体积较小,供子弟居住的屋子。 15.请结合文段,概括“四合院”最主要的建筑特点。 答案:(1)封闭式住宅,(2)基本上是对称建筑,(3)构图优美,(4)装饰木雕砖刻。 16.四合院反映了怎样的文化传统?请简要说明。 答案:四合院反映出中国封建制度的森严等级观念,体现家族中的老少尊卑,表现出对个人的禁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