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婚姻和情感问题,探讨者较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章士钊老先生也曾在他的《柳文指要》中明确指出:“子厚自二十七岁而鳏,家缺主妇,身迁万里者,达二十年” [1]。意思是说,柳子从27岁时就成了鳏夫,家里缺少主妇,被贬谪到万里之外,时间长达20年。也就是说,他的妻子杨氏去世之后,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替代之人——整整20年都没有“再娶”。
那么,柳宗元不“再娶”的原因,究竟何在?笔者认为,应该从内、外因和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剖析。“找不到合适的意中之人”——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外在的客观因素罢了;其真正的内在的主观因素,在于柳宗元对前妻杨氏的感情既深又纯,无人能够填补她所留下来的“主妇空缺”。试析如下:
一、 从他与杨氏婚姻的艰难历程来看:
公元783年,柳宗元11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柳镇在湖北夏口(今汉口)任鄂岳沔都团练使判官。柳宗元随父前往,跟在身边多年,曾经游历过长沙与九江等地。柳镇与弘农的(今河南灵宝县)杨凭兄弟3人(杨凭、杨凝、杨凌),为通家好友(见《先君石表阴先友记》)。杨凭的岳父——鄂岳沔都团练使——李兼,恰好是柳镇的上司。
章士钊老先生说过:“子厚父镇与杨凭在鄂岳沔都团练使李兼同事,子厚童稚,随父在鄂,以善言辞为凭激赏,因而戏谑订姻”[2]。因此,次年,柳宗元与年仅8岁的杨凭之女,就订下了婚约。其中,杨凭的赏识和李兼的促成,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柳宗元在他的《祭杨凭詹事》一文中说:“某以通家承德,素奉良姻。”可见此事无误。
对妻子自幼以来的经历,柳宗元在他的《亡妻弘农杨氏志》一文中,有过非常详细的描述:“夫人生三年,而皇妣即世,外王父兼,居方伯连帅之任,历刺南部。夫人自幼及笄,依于外族,所以抚爱视遇者,殆过厚焉。夫人小心敬顺,居宠益畏,终始无骄盈之色,亲党难之。五岁,属先妣之忌,饭僧于仁祠,就问其故,媬傅以告,(媬,音保。按诸韵无媬字,恐止作保。)遂号泣不食。后每及是日,必遑遑涕慕,抱终身之戚焉。”(笄是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文中的意思是说,柳宗元的妻子刚满3岁,其母亲(杨凭夫人)就去世了,因此,她从小到大,一直跟随在外祖父李兼的身边。当时,李兼曾经历任江南一带的要职(建中四年,以兼为鄂岳观察使,贞元元年,迁江西观察使),对这个幼年失母的外甥女抚爱有加。她虽然非常受宠,却知道小心顺从,敬畏长辈,自始至终都没有骄盈的事,亲朋好友们都为其高兴。5岁那年,她母亲去世那天,家中亲人到祠堂中给僧人们供饭。她感觉好奇,就向大人询问原因;保姆告知此事,她就哭泣而不再进食。以后每到这一天,她都涕泪横流,终身悲戚。
柳宗元的父亲,非常珍重朋友之间的情义,与曾任礼部和兵部郎中的杨凭,感情最深。杨氏许配给柳宗元,曾经占卜问卦。他俩当时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也喜欢开开玩笑;后来虽然经常分隔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但双方始终都没有改变心意的言辞。
公元789年,柳宗元17岁的时候,开始参加进士考选,连续五年,到21岁那年终于及第。但其父柳镇恰好在这一年的5月17日去世,终年55岁。柳宗元按当时的俗规,为父守孝3年。到24岁的时候(公元796年),才与已满20岁的杨氏完婚。
关于嫁娶的年龄,唐太宗在贞观元年曾经颁詔:“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当时,一般的女子, 14、15岁结婚者较多,14到18岁之间的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柳宗元与杨氏的完婚,由于他求取功名及家庭累遭变故,所耽搁的时间的确较长。
“夫人既归,事太夫人,备敬养之道,敦睦夫党,致肃雍之美。主中馈,佐烝尝,怵惕之义,表于宗门。太夫人尝曰:‘自吾得新归,增一孝女。’况又通家,爱之如己子,崔氏、裴氏姊视之如兄弟。故二族之好,异于他门。然以素被足疾,不能良行。未三岁,孕而不育,厥疾增甚。明年,以谒医求药之便,来归女氏永宁里之私第。八月一日甲子,至于大疾,年始二十有三。”(《亡妻弘农杨氏志》)
杨氏嫁入柳家之后,对宗元的母亲非常崇敬、孝顺,与丈夫的亲朋和睦相处;主持家中酒食供祭等事务,协助秋冬的祭祀,小心谨慎的样子,堪称家庭的表率。宗元的母亲曾经夸奖她说:“自从新媳妇进了家门,如同增添了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儿。”加之她是柳镇最铁哥们的女儿,因此,宗元的母亲疼爱杨氏就像自己的儿女;宗元的两位姐姐(崔氏、裴氏),同样将她看作嫡亲的姐妹。所以柳、杨两家的友好,胜过别的人家。然而,由于杨氏很早就有腿脚的毛病,行走不便。不满3年,就因怀孕难产,而使腿脚的毛病变得更加厉害。次年,为了求医抓药的方便,回到杨氏自己永宁里的家中。八月一日,竟然医治无效而去世,终年仅23岁。
“呜呼痛哉!以夫人之柔顺淑茂,宜延于上寿;端明惠和,宜齿于贵位;生知孝爱之本,宜承于余庆。是三者皆虚其应,天可问乎?衰门多舋,上天无祐,故自辛未,逮于兹岁,累服齐斩,继缠哀酷,其间冠衣纯采。期月者,三而已矣。无乃以是累夫人之寿欤?悼恸之怀,曷月而已矣。”(《亡妻弘农杨氏志》)
柳宗元对妻子的离世,内心非常悲痛。他认为,凭着妻子的温柔、孝顺、善良而美丽,应该享有很长的寿命;聪明正直、仁爱和顺,应当居于高贵的位置;从小就知道孝爱的缘故,理应承受我们的庆贺。为什么这三项都落空了,是否可以向老天爷发问?衰落的门户往往多灾多难,上天并不保佑我们,因此,从贞元九年开始,到今年(贞元十二年)为止,屡次穿用丧服,(指五服中的“齐衰”与“斩衰”。孔颖达疏:“齐斩之情者,齐是为母,斩是为父。父母同情,故荅云‘之情’也。”)经常被悲哀的事情所缠绕:贞元九年五月,柳宗元的父亲柳镇谢世;贞元十二年二月,柳宗元的叔父柳缜去世,他与叔父柳综、柳续等扶丧归葬长安万年的少陵原;十一月,柳宗元的叔母陆氏(柳缜的妻子)又离开人世。在这期间,几乎一直没有穿过靓丽的服装。整月都如此,连续三次。难道是为此而连累、折减了妻子的寿命吗?悲伤痛苦的情怀,何年何月才能停歇?
贞元十五年(公元799)的九月五日,按照祖宗们立下的规矩,柳宗元的妻子被安葬在万年县栖凤原柳家的墓地之中。他亲自题写了墓志:
我的妻子品德温柔、孝顺,恪守妇道。在我眼中,唯有你端庄美丽。你那美好的仪容,在鼓乐声中被安放在黄泉之下。送葬队伍的旗幡,遮蔽了头上的太阳。等到我死之后,再来与你相会,安葬在同一个墓穴之中。
由上所引,可见柳宗元对妻子的感情的确是非常深厚。这篇墓志,字字血,声声泪,上叩苍天,下穷碧落,寄哀思,有承诺,超凡而脱俗。读者若能细细品味,任凭是铁石心肠之人,读后也难免不为之潸然而泪下。
二、从他对妻子娘家上辈人的态度与关系来看:
柳的岳父杨凭,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字虚受,一字嗣仁。唐代宗大历年九年(774)甲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32人。杨凭早年丧父,其家于安史之乱中移居苏州,历官起居舍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刑部侍郎、监察御史。为人重交游,尚气节,讲信用,与穆质、许孟容、李鄘等为友。据《旧唐书.宪宗纪》载:永贞元年十一月,“甲申,以湖南观察使杨凭为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洪州即现在的江西南昌,唐属江南西道。元和四年(809)任京兆尹。开始大兴土木,营造私宅,又召妓纳妾,铺张奢侈,被与其不和之御史中丞李夷简参劾,贬为临贺尉,官终太子詹事。杨凭性情孤傲,恃才凌人,但才干过人,时有政绩,尤善文章。《全唐诗》有存诗一卷。其堂弟杨凝大历十三年、杨凌大历十二年,相继进士及第,皆以孝友闻名,时号“三杨”。
柳宗元写给杨凭的诗文,有《献弘农公五十韵》、《与杨京兆凭书》及《祭杨凭詹事文》;写给杨凝的诗文,有《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兵部郎中杨公墓碣》;并曾为杨凌的书作序,即《杨评事文集后序》。
杨凝与杨凌生于同一天,但他去世较早,时间是贞元十九年(803年)正月。当时,柳宗元还是以蓝田尉的身份,留在京兆府从事文字工作。他在这篇《墓碣》中,概述了杨凝的仕途经历:贞元十二年八月,杨凝由左司郎中调任为检校吏部郎中,并兼任汴、宋、亳、颍等州的观察判官。亳州刺史缺位,朝廷委派杨凝前往主持。到任之后,他安抚孤寡老人,处罚强悍狡猾之辈;组织百姓开荒垦田,以保证粮食的供给;修堤凿渠,防止洪水泛滥,根治水患。经过不到半年时间的治理,使当地百姓千百年都能受益。
贞元十四年冬,杨凝回朝廷复命,到次年春,才返还汴州。节度使董晋于二月份病逝,他手下的兵卒哗变,杨凝只好离开汴州,重回京师。途经西边的城楼,皇帝特派官员拿着诏书到城门迎接,表示慰问。此后,杨凝因疾病在家休养三年,到贞元十八年时,被朝廷任命为兵部郎中。杨凝在空闲之时,也曾吟咏诗歌,但他的疾病一直未好。皇帝曾亲致问候,并且特批他带着印绶在家长期治疗,希望早日治愈而加以重用,但终于因病去世。天下的文人墨客们,闻听噩耗都为他感到悲哀。
柳宗元极力称赞他:具有深厚淳朴的品行,意志和毅力都非常坚强;居家和睦亲友,为族属的表率;在外取信于朋友,政务处理公道正派。因此,他的进退升迁,都为大家所共同关注。杨氏兄弟三人,均以孝友而著称于朝,被大家夸为仁义之府。杨凝留下的许多文章,都可以流传于后世……
杨凭在元和十二年去世,柳宗元当时在柳州所写的祭文中,记述了岳父一生的德操政绩,对他勤于养德、致政以仁的品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借此怀念去世多年的发妻杨氏。他回忆起自杨氏死后十八年“家缺主妇,身迁万里。谤言未明,黜伏逾纪”的沦落生涯,无限伤感涌上心头。
由上所引,可见柳子与岳父一家的关系非常亲密,尤其是对上一辈们的功勋业绩、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正所谓“爱屋及乌”,足以反证他对妻子感情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