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考完了,考生和家长都松了口气。但还不能歇着,估分、选专业、选学校,直到把填报的志愿交上去,这段时间会让很多人焦虑,高考后家长有三忌.
近几天,多数家长们都忙着帮孩子估分、搜集资料,帮助孩子填报志愿。这些家长“绷”得紧紧的“弦”,依旧不敢放松。有的每天都在追问考生“你到底能考多少分”,有的家长时常怀疑孩子的估分是否准确。家长的过度焦虑会让学生反感,这种焦虑的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那么家长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就此,记者采访了大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大连汇成新教育培训学校校长王克强老师。
家长切忌焦虑
高考考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众多的家长,特别是家长们的心态,在高考面前的确是要经历一番磨炼的。
参加高考的王同学说,他的母亲这几天依旧紧张,一会担心他的作文跑题了,一会又怀疑他估分不准了。他不说话的时候,母亲嫌他太静了。等他和父亲乱侃的时候,母亲就不时地追问他的考试成绩及感受,每天就只有高考这一个话题。搞得他心烦意乱,比考前压力还大。
王克强观点:这位家长是典型的考后焦虑。家长对学生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必过分。不少高考生的家长经常问:“我的孩子如何如何,他(她)不会出什么问题吧,我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好”。其实,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普遍希望能出去聚会、旅游、做些素质强化与高考无关的事。这种表现充分说明高考生的心态是比较平稳的。家长应该学会对孩子察言观色,不要时时刻刻地“盯”着孩子。对于那些考试之后感觉郁闷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填报志愿等其他活动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切忌训孩子
小孙在中小学时贪玩儿,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到了高中,他懂得了学习的重要,苦拼了三年。但估分之后,家长对儿子的成绩不很满意,脸色不好看,冷言冷语的。还有的家长想着十几年来在儿女的学习上操的心,想着自己守在考场前的热切期待,心绪难平,眼见儿女不能考上自己期望的学校,忍不住大声地责骂儿女不争气,并用激烈的言语断定孩子从此前程渺茫。
王克强观点:考后训斥孩子,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刚考完,无论是家长、考生都没有从高考的紧张气氛中脱离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考试失利的学生往往想从家长、朋友那里得到安慰和理解,此时的训斥,可能会让孩子不堪一击。过去的一切都无法改变,家长应该通过帮考生报考一个“好”志愿进行弥补。在关于高考的一系列事情都完毕后,家长和考生应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对高考进行总结。总结出问题的所在,然后心平气和地讨论下一步的打算。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而不是人生的终点。
切忌“包办”志愿
去年,一高姓学生估分能考入大连交通大学。选专业时,家长问哪个专业最好,听说机械类的专业找工作容易,便自作主张让儿子填报了机械类的专业。入学后,这个学生因对专业不感兴趣,特别对必学的高数很怵,慢慢地变得不爱学习,大一上学期期末好几科不及格,这学期眼瞅着又要“挂”科。此时,家长真的后悔了。
每年高考后,由于填志愿时家长与孩子的意见不统一,常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不愉快。大多考生以及考生的家长这几天都是在焦急中度日,为分数的高低焦虑,为志愿的选择焦虑。
王克强观点:家长心态要尽可能放平和些,避免过激行为。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不必盲目高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孩子志愿选择上,父母不要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儿女,而是要与孩子一起研究、分析他们的特点、兴趣、能力、个性特征等,做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在填报志愿的这段时间里,家长要尽一切努力,多掌握同一层次学校考生的估分及志愿填报情况,多为学生提供学校、专业选择的材料。考生在志愿填报时,由于年龄较小,对专业认识不多,这时家长就要将孩子不明白的东西讲明白,而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每年都会有被父母“包办”专业,而学起来感到十分郁闷的学生。因此,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引以为戒,尊重孩子的意见,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记者 孙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