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宴民
兴隆寺,东安县黄金洞旅游区主要景点之一。该寺相传是1938年,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唐生智为其师傅顾畴所建。《宝箧印经释》中说:净缘居士(即顾畴)1938年在湖南东安主办兴隆寺、耀祥书院及耀祥中学。据此,有人说兴隆寺建于1938年。然而顾畴何许人,二人是何关系?又是什么时候、为什么选择在这么一个偏僻的深山野岭修建此寺?由于岁月的远逝,历史的沧桑,人们的疑问越来越深。要了解个中缘故,当先从顾畴其人说起。
顾畴,字伯叙,号子同,法名净缘,密号正名,笔名谢畏因,江苏淮安人,清初大学者顾亭林后裔。顾初学儒学,怀爱国之心济世之志,曾从师湖南宁乡大儒傅梅根。傅学问文章誉满海内,书法亦冠绝于世,且为人正直,喜广交仁人志士,好救人急难,时称孟尝君。傅与顾家有旧,遂收顾畴为弟子,后成为忘年之交。因傅的指教,顾学业长进,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诗文书法无不精通。后来,又随傅在湖南、武汉、东北经营金融、工矿,图实业报国。傅参加辛亥革命,顾尽力资助,帮其掩护革命党人。受傅的影响,顾愤世嫉俗,常欲深探人生究竟,便转儒学道,精炼内丹,遂通天文地理五行之术。后来接触佛学,羡慕佛理渊深,从此选择学佛。
1924年,唐生智任湖南督办。因痛恨现实黑暗,希望探求人生真谛,唐多次前往顾畴掌法的二学园,希求指引迷津。顾耐心为其详细讲解佛法要义,唐听得痛哭流涕,即于佛像前忏悔,并要拜顾为师,出家为僧。顾反复阐述二学园宗旨,讲人间佛教,正法治世,力劝唐救人救世、大慈大悲,行在家菩萨道。于是,唐取法名为法智,从此笃信佛教,平时学佛修身。
顾每以佛理开导唐,劝他在般若上尽己之责,启发唐以革命定天下,应该先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军,才能有力量打倒军阀,驱逐列强,进而做到无我为人,无私为人,才能救天下。唐对顾说:“我的心愿已定,今生誓走革命之路,下决心打倒北洋军阀,以毕生之力行在家菩萨道。”这可能成为唐生智日后不愿与共产党打内战的重要原因。
不久,唐将顾接回衡州,率部下诸将刘兴、李品仙、周斓、何键等拜顾为师,听顾说法。同时,整饬军队,请顾于军中布教,令所有官兵,发愿学佛,受三皈五戒。每人胸前挂一枚纪念章,正面铸一“佛”字,背面刻写“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目的是要以佛法无我为人精神,作为军人的灵魂。唐自从顾学佛后,精神大振。他认为,佛反对剥削和压迫,主张解决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困境,真正学佛就应该积极为民,在改变自己世界的同时,去努力改变客观世界。为此,时人称其为“佛教将军”。后来,唐多次请顾出山从政,被顾婉拒。此后,唐资助顾创办西湖佛法讲习所、上海威音佛刊社,顾则全力支持唐北伐和抗日。
南京保卫战后,朝野众说纷纭,内外莫衷一是,然而知内幕者,当时又有几人?唐生智决定辞职。蒋介石心知有愧,唐是代己受过,但迫于当时形势,只好不置可否,默然许之。唐怀着十分复杂的痛苦心情,想邀顾畴回东安,一方面能随时为自己释疑解惑,指点迷津;另一方面,有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为友为师,纵谈国事时政,点评人是物非,遇事有个商量。顾畴也深深理解此时唐生智的心情和处境。身为国之上将,素怀济世匡时之志,值民族危难之时,让他赋闲在家,他能闲得住吗?顾决计随行,一定要勉励他,穷途不堕末路,退隐犹图大进,有朝一日,吴钩出鞘,重整山河。他们先在长沙找到李君尧,筹备办学事宜。李是长沙人,1924年由何叔衡介绍加入国民党,1930年任《红军日报》编辑,。1937年经中共特科湖南工作站安排任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理事。1938年11月13日凌晨2点,长沙“文夕大火”,唐生智等人仓促启程。两辆大卡车载着李君尧一家和筹备人员,以及办学所需的器材、书籍,奔波了两天两夜,到了冷水滩。再由数十人肩扛担挑,运回东安芦洪市。又经一番忙碌,于1939年11月,学校破土动工。学校建成后,聘顾为山长,后入主兴隆寺。因此,说兴隆寺建于1938年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说法是兴隆寺建于1934年。其根据之一是现存于寺内的一块石碑,说兴隆寺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另外,1994年出版的《东安县志》也记载说:“兴隆寺建于民国二十三年。顾畴为挂名方丈。由南岳请来的笃慧、熹谷和尚任长老。”再查《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有辞条云:“熹谷(1884-1959),湖南衡山人,幼时家贫,父母早亡,受佛教思想影响,与妻诀别,至南岳出家,后去江西庐山住岩洞5年。1938年以前,曾于东安县兴隆寺讲授佛学近十年”。依此判断,该寺绝对不是建于1938年.1934年12月,上海战事开始,唐生智被调任军委第一厅主任,兼训练总监部总监。后又任军委会执行部主任及军法总监,从此忙于京沪备战。而在1934年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反蒋失败,唐生智早已陷于位高权虚、身被架空的处境 。基于对老蒋其人的了解和对时局的忧虑,唐生智携顾畴返乡,选择了家乡附近的黄泥洞修建这么一座寺庙,是有他深层考虑的。一方面此地原有一座舍利亭,从佛学角度讲,是与佛有缘;另一方面,这里奇峰错落,风景秀美,牛头寨流下的一条小溪穿谷而过,且地理位置偏僻,形势险要,扼一隘足拒千军。建寺于此,既可安置顾畴,也可以在将来作自己的潜身之处,以图东山再起。
笔者认为,兴隆寺建于1934年的说法是对的。
坐落在东安县鹿马桥镇的黄泥洞是美丽的,她的美就美在山,美在水,美在至今还流传山民心中流传的“黄泥洞文化”。
黄泥洞的山,奇形怪状,谷深坡陡。从地图上看,它像一只蝙蝠。皂水凼工区、黄泥洞森林公园驻地,就是蝙蝠的心脏。这里海拔相对较低,山民于此居住,设寺建房,有了一些山居的气息。南北两块,是蝙蝠展开的翅膀。虽然沉默几万年,但始终保持展翅欲飞的姿势。因为黄泥洞系越城岭向北延伸的余脉。南翼,从县城的边沿抹过去,把川岩、鹿马桥一部分藏在翼下,然后在翼上长出皱褶,长出山脉,长出沟壑,长出雄浑和挺拔的高山。北翼,向北过新圩江和大盛西境,沉于邵阳白仓。这里沟壑纵横,地势高峻,山民爬山涉水,耕耘着皱褶里的山间盆地,收获山里的春夏秋冬。 深入黄泥洞的山,就会被陡峭险峻的青峦所征服。这里的山峰,平均海波800多米,两平方公里比高就达到了500米。河伯岭、牛头寨、许家山,更是山中骄子、洞中美女。河伯岭位处东安、新宁、邵阳两市三县交界之地。主峰长冲大岌,海拔1400多米,极目远眺,自然“极目不知千里远,举头唯见万山低”,“无尽千山胜,都归一揽中”。牛头寨有“一线天”似的峡谷,有层层叠叠、节理清晰的“书岩”,有高宽十数米、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的“石镜”,给游人以无限遐想。特别是峡谷,两边山插云霄,岩陡如壁,惊险神奇,有“千帱百幛凌空来,琼楼玉宇珠门开”之势。许家山是黄泥洞最美的地方,“雄、奇、险、秀、幽、旷”全有,虫鸣、鸟叫、瀑吼、风啸、泉唱、竹笑,让人跻身艺术的殿堂,给诗人和音乐家以无穷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黄泥洞的水,桀骜不驯而又团结协作,一片明媚。有人说,黄泥洞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青春少女,具有“夭桃丽质闭月容,风韵独具醉秋冬”的无穷魅力。我说,它如果离开了水,这分姿色便不复存在。因为在这里,山和水是风景的因子,有山无水或有水无山,都不会有风景。所以,要看桀骜不驯的水,牛头寨的峡谷是最好的去处。这里有无数的飞瀑,它们或如白绢飘舞,或如仙女甩袖,或如金丝钓鱼。当然能成为风景的,非皂水凼瀑布莫属。皂水凼瀑布有102米高,由三级组成,上面青龙吐珠,中间流金撒玉,下面如烟似雾。如果你站在瀑布下抬头仰望,你便会发现,它简直就是美人脸上散开的一缕湿发,忍不住伸手把玩抚弄。要看沉静的水少女,那就不需要费多大的劲,看看金江水库就行了。它在黄泥洞的入口处,是众多桀骜不驯之水汇流集聚的结果。库内集雨面积102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500多万方。它被崇山峻岭和大坝锁在“蝙蝠”的身子里。这里水如明镜玉带,山似潜龙骏马。看山,一幅静穆淡远的山水画,把层层叠叠的远山近树呈现在眼前;赏水,一条晶莹剔透的银蛇,将山倒影水中,鱼在云中游,鸟在水里飞。刘生忠老人有诗说:“汀兰流翠芷含娇,十里清江泛画桡。短棹轻篙冲浪去,渔歌声里乐逍遥。”这里的水不吵不闹,碧绿荡心,清静养心,与世无争,只把静美奉献给人类。 黄泥洞的文化,神奇、原始而又质朴。单黄泥洞这个地名,就有好几种说法:皇帝垌、黄泥洞、黄金洞。说这个地方是出皇帝、出天子的地方,叫皇帝垌、后由于黑子唐方之类的“刁民”要“共同富裕”,竟然揭竿组织一队人马,要杀进京城,夺皇帝老儿的鸟位,后被抓,问何方人氏,告知为皇帝垌人。皇帝大怒,说自己是天子、是皇帝,你那鸟地方根本不配叫皇帝垌!于是,给这个地方赐了一个名字,叫黄泥洞。也有人说这个地方本来叫皇帝垌,因为这个地方,满东安都有天子山出皇帝而未成功的传说,后来由于山民害怕殃及无辜,一直低调处世,对外只说这个地方叫黄泥洞。这样一不引人注目,二又可安居乐业。再后来,因为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坡上生长着成片的竹木树林,遍地是“宝”,再加之旅游部门根据旅游的需要建议将这里更名为黄金洞,所以这里又叫“黄金洞”。 这地方的文化很久远。除了天子山的传说、黑子唐方起义,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一游。元朝宰相蒋兆兰曾登河伯岭,写下了《登河伯岭》诗,宋代诗人胡知汉爬上牛头寨,写下了《登牛头寨》诗。民国初期,唐生智将军的军师顾伯叙在这里修建了“兴隆寺”,寺内设长老、韦驮、僧值、知客、管堂、香灯等,规模宏大,最多时有僧徒800余人,县里的佛寺,都由这里派驻住持。 ■卿仁东/文
“人间好景僧占多”,由于这里山奇水秀,风光旑旎,所以唐生智的军师、江苏顾伯叙、一位学佛很有修养的居士于民国23年(1934年)在这里的青山坳修建了“兴隆寺”。当时这寺的规模很大,前面是一湾人工湖,湖面绿波荡漾,湖上廊桥飞架,很有气派,很是堂皇。“兴隆寺”的方丈就是顾伯叙,并由南岳请来的笃慧、熹谷任长老。民国29年(1940年)首次传戒300人,至民国32年(1943年)有僧徒800余人,分遣至县内各庵寺。当时兴隆寺设长老、韦驮、僧值、知客、管堂、香灯等,各司其职,规模宏大,本县及周边县境的佛寺均受其控制。可惜的是这些如诗如画的建筑,抗日战争时期被破坏了,如今只残留一堵寺门,已经失去了它当年的风采和神秘。日本投降以后,兴隆寺迁移到了大平庵。过兴隆寺廊桥,沿傍山小径走两百米转湾就是顾伯叙的避暑山庄。这里“飞泉噴泻疑似雨,凉气袭人夏胜秋”,住在这里,“近听水声如赏琴,饱看山色自清高”,真是令人陶醉。现在,避暑山庄已经被山民们改建成了民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