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09年中考政治考试大纲 |
|
上传:天涯客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0-12-17 18:59:26 |
点击次数:1613 |
|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估初中毕业生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思想品德学科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的结果是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命题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毕业、升学考试应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要坚持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能力和知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毕业、升学考试,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问题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注重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必备知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考查内容应具有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命题时注意与高中新课改的实际作必要的衔接与呼应。 三、能力考查目标 1.再认或再现所学知识的基本、核心概念与结论。 2.根据所给背景材料,正确认识、比较有关的社会现象,并分析其实质。 3.正确评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正确地自我评价。 4.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5.体现学以致用,引领有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与过程中力求创新的导向。 6.文字表达:书写工整,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四、考试依据 2010年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毕业、升学考试以教育部2003年5月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为依据。 五、考试内容 1.广东版教科书《思想品德》七~九年级。 2.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以泰州市教研室编发的时政材料为依据组织实施。) 六、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采用开卷、书面笔答考试方式,与历史学科同场分时分卷考试。 2.考试时间:60分钟。 3.试题分值:满分50分。 4.试题结构:选择题占40%,非选择题占60%。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综合探究题四种题型,各题型的小题数、分值见下表。 题型 题数 分值 备注 单项选择题 20 20 在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简答题 2 12 要求只对问题做简要的说明 辨析题 1 6 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综合探究题 1 12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5.试题难易度: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7∶2∶1。 6.考查的知识比例:七年级约占25%、八年级约占30%、九年级约占35%、时事政治占10%. 附: 列入泰州市2010年中考《思想品德》考查知识范围的教材知识要点 七年级 1.集体荣誉 2.我和父母 3.师生情谊 4.文明交往 5.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6.自强自立 7.法律的含义、特征 8.未成年人享有的特殊保护 9.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0.犯罪的含义,一般违法与犯罪的联系 11.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12.我国刑罚的种类 13.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 14.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八年级 15.自尊自信 16.明辨是非 17.诚实守信 18.与人为善 19.理解与宽容 20.竞争与合作 21.培养回报社会意识与亲社会行为习惯 22.公民的含义 23.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4.依法行使权利与自觉履行义务 2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6.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27.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28.维护受教育权 29.维护消费权 30.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31.道德规范和正义 32.做有正义感的人 33.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九年级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 3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3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9.加强民族团结 40.实践中的"一国两制" 41."四个尊重"的方针 4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44.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6.实现社会和谐 47.当今时代的主题 48.经济全球化 49.国际竞争的实质 50.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51.科学发展观 52.科教兴国战略 53.可持续发展战略 54.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的关系 55.中学生立志报国的基本要求 56.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57.艰苦奋斗 58.适应新时代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