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正军
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从永州河东的龙兴寺搬迁到河西愚溪筑房定居,过起了普通百姓居家过日子的生活。关于具体的迁居时间,专家学者们有不同的说法:原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副会长、零陵师专图书馆馆长何书置先生认为 “柳宗元元和五年四月后迁居冉溪”;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理事、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王国安在为《溪居》一诗笺释时,也曾说过:“观诗意即当作于元和五年(810)秋迁居之初。”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副会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编审、文学博士陈松柏先生认为,柳宗元的乔迁“应该在元和四年年底。即是说,他是在愚溪新居迎接元和五年的春节的。”[1]
笔者采用前两位学者的判定,而且,无论柳宗元具体的迁居时间为哪年哪月,他必定于元和五年定居到了河西。如同永州职院副教授何生风先生的《从“龙兴寺”到“愚溪”——柳宗元元和五年之嬗变》一文所叙:“从龙兴寺迁居到愚溪边是柳宗元在永州的一件大事,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倘若没有这次迁居,在龙兴寺感到‘怛然痛恨,心肠沸热’的柳宗元,也许就会永远魂留永州,也就不可能为后人留下流芳百世的精神财富。” [2]
定居河西,标志着柳宗元的被贬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河西阶段,他每天与村野田夫、渔翁相处,生活较以前丰富多了。柳宗元他亲自参加一些农活,“把锄荷锸”、引水灌田、种花植树、采药治病,“自肆于山水间”,心情也比以前舒缓平和多了。在此期间,柳宗元并未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其心路历程和所作所为,足以用“无愧”二字来进行概括,但在无愧之内亦隐含着无奈。现归纳剖析如下:
一、面对闲职薄酬:
柳宗元被贬永州的官名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助理巡视员,其官阶虽然与“正员”同样是六品上,但属于额外加设的官职,按照制度“不得厘务”,也就是说,是一个不能过问行政事务的闲职。
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代职官”[3]一节的介绍,隋唐时期,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刺史、太守之类的月俸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司马是行政长官刺史的助理,柳宗元是助理之外加设的助理,其俸禄肯定比他们还要低。后来他到柳州任刺史时,病死在那里,临终前曾分别给刘禹锡、韩愈写信托孤、编辑文集。最后,是卢遵、刘禹锡、崔群、韩愈,分别抚养了柳宗元留下的四个子女。由于他为官清廉,家无遗财,是裴行立为孤儿寡母筹措了丧葬费用。一直和柳宗元生活的表弟卢遵,于第二年七月,将其归葬于万年县先人墓侧。由此可见,他在被贬永州时期的收入的确不高。
笔者最近以来,正在从事《永州府志》方面的研究,清朝刘道著修、钱邦芑撰的《[康熙]永州府志》卷十二中,有官员俸银方面的记载,现摘录如下:“本府知府俸银每年六十二两四分四厘,薪银每年七十二两;顺治十四年,奉文裁银二十九两四分四厘。……本府知县俸银每年二十七两四钱九分,薪银每年三十六两;顺治十四年,奉文裁银一十八两四钱九分。” [4]
清朝的知府,与隋唐时期的刺史,官职的称呼虽然不同,但级别和待遇基本相似,由此可见,无论是唐代还是元明清时期,官员的薪俸的确不高。古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那仅仅是针对贪官污吏而言,更多忠耿、正直、清廉的官吏,其薪俸待遇普遍较低,而且遇到大的灾荒之年,还会“奉文裁银”,以弥补国库之空虚。
面对闲职与薄酬,柳宗元虽然觉得无奈,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仍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了一些扪心无愧的善事。如:他曾“取官之禄秩”,从自己微薄的薪俸中挤出一些钱来,在法华寺的西边“伐木为亭,以临风雨,观物初,而游戏颢气之始”,其修建的西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亭子既高又大,将近两平方丈,成了大家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来永州任职不久的刺史韦彪,在城郊的山谷中,请人将一块“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的地方,清理与开辟出来,修建了一座新堂,使其植物“清秀敷舒”,所蓄的泉水“溶漾纡馀”,所留存的“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为大家又增添了一个观光游览的好景点。
柳宗元特地写了一篇《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称赞他“因土而得胜、因俗以成化、择恶而取美、除残而佑仁、蠲浊而流清、废贪而立廉”,堪为“二千石”州官效法的楷模。
第二年秋季,永州大旱,柳宗元陪伴刺史韦彪到离城数十里的黄溪去,参加地方上举行的“祈雨”活动。回来后写了一首诗,其中有“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畬”;“惠风仍偃草,灵雨会岁车”的句子。意思是说,炽热的太阳耽误了今年的农活,善良的州官挂念老百姓耕种的田地;希望老天爷能够尽快地刮风下雨,施惠于百姓所种的庄稼。表达了他对农事和百姓的关怀之情。
柳宗元迁居到河西之后,与渔夫、菜农和种田的百姓接触更加广泛。他在千古文学名篇《捕蛇者说》一文中,提到:“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曾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矣夫观人风者得焉。” 意思是说,孔子说:“苛政比老虎更加凶猛。”我曾经对这句话有些怀疑,今天从蒋氏三代捕蛇(祖父和父亲都命丧蛇口,他为了避免苛捐杂税,仍然宁愿继续从事捕蛇的生涯)的情况来看,才有所相信。啊呀,谁知赋敛的凶毒,有比这蛇更加厉害的呢?因此写了这篇文章,以便让考察民风民情的官员引起注意。
二、面对挚友末学:
迁居愚溪之后,柳宗元与挚友之间往来、唱和的诗文更多。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八月,他的表兄兼挚友吕温不幸病死于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年仅40岁。吕温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比柳宗元大一岁,但出道晚了五年,到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才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成了柳宗元的同僚,并且志同道合,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集团。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吕温随秘书监张荐出使吐蕃,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才回到长安,因此幸免于永贞革新失败的牵连。后来,吕温由于得罪了宰相李吉甫,被贬至道州(今之湖南道县)任刺史,政绩出色,迁任衡州,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柳宗元与吕温的关系非同一般,道州、衡州两地与永州紧密相连,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比起远在它州各地的亲友们来说,他俩人之间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要近便得更多,因此二人相互唱和的诗文也有不少。如:《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使韵》等。
面对挚友吕温的病逝,柳宗元深感无奈,他连续写了三篇文章,以表哀思和追怀。他在《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中,说“余居永州,在二州中间,其哀声交于北南,舟船之下上,必呱呱然,盖尝闻于古而睹于今也。君之志与能不施于生人,知之者又不过十人。世徒读君之文章,歌君之理行,不知二者之于君其末也。呜呼,不试而一出焉,犹为当世甚重。若使幸得出其什二三,则巍然为伟人,与世无穷,其可涯也?”
其意思是说,我居住的永州,在二州(道州与衡州)中间,(获知您不幸离世的消息),(百姓们)悲哀的声音相交于南北,(无论是)舟船上下,必定呜咽之声不断,虽然曾经听说古代有过,但今日才亲眼目睹(这种情形)。您的志向与才能没有得到充分施展,了解的人不超过十来个。尽管有不少人读过您的文章,称赞您的言行,但不知道这些对于您来说,只是细微末节罢了。呜呼,还没有完全试行就非常杰出了,并且为当世所看重。假如有幸施展十分之二三,那么必定会成为一代伟人,给百姓带来无穷的福祗,简直是不可估量。
诔文反复称道吕温智慧、勇敢、仁厚、笃孝,夸他的才能可以用来使天下小康,他的志向、方略可以用来造福百世。字里行间,流露出柳宗元对挚友的无比钦佩,同时,也有着同病相怜和惺惺相惜的许多感慨。
柳宗元本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俊彦,早年在长安时就“踔厉风华,名声大振,其交益广”;尽管被贬永州,同样有不少年青学子慕名而来,拜师求教。柳宗元一来因为自己是个“待罪之身”,不想让这些末学们受到牵累和无端蒙羞;二来也被他们长途跋涉的真心诚意所感动,因此,一方面谦称“不敢为人师”,另一方面又“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尽其所能地加以指点与辅导,使他们受益匪浅。
《柳宗元全集》中收录的这方面文章不少,如:《与杨诲之书》、《与杨诲之第二书》、《答沈起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等等。
据《新唐书.柳宗元传》记载,“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抑。”其含意是夸奖他从小就精明能干,超常过人,写文章非常精彩,受到当时年轻一代的推崇。那么,推崇到什么地步呢?《传》中后面有一句话:“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5]就是说,南方成为进士的人,从数千里之外赶来,随着柳宗元游学,经他指点教授过的,写诗作文都有章有法。
韩愈也曾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明确指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6]以上都是对柳宗元尽心扶掖年青学子们的最高评价。
三、面对灵山秀水:
当年的永州,在许多官宦人士的眼中,虽然属于“瘴疠之地”,但山灵水秀,别具情趣,跟北方、中原山水的壮丽之美迥然不同,可谓“小家碧玉”、“养在深闺人未识”。早在石器时代,永州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石棚。成书于战国初至汉代初年,经西汉刘歆校书合编的古籍《山海经》中,有三条相关的记载,如《山海经·海内经》说:“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7]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说:“舜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九疑山属南岭山脉萌渚岭山系,雄踞在湖南南端,接罗浮,压衡岳,联两广而控湖南,纵横二百里,全区总面积约530平方公里。岩岩九疑,峻极于天,奇峰怪石,飞泉流瀑。千姿百态,水峙山流,山随水转,万山如画。传说舜帝南巡驾崩之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由于思念心切,于是循着舜帝足迹,不远万里来到了苍梧之野的九疑山。听说舜帝勤民而死,二人哭成一团,眼泪湿透了裙裾,湿透了大地,血泪挥洒在路边竹丛上,从此,九疑山就有了天下独一无二的斑竹。
此外,还有古木参天、高岩壁立、云山雾海、路转峰回,被誉为“人间仙地”的阳明山;层峦叠翠、谷幽峰险、瀑布纵横、溶岩壮丽,被誉为“天然佳境”的舜皇山……真是山山都有灵性。永州的秀水也不同于北方奔腾湍急的长河:幽泉曲涧,比比皆是;碧潭清溪,处处可见;妩媚的潇水,婉约的湘江……的确水水都令人留连。
柳宗元的挚友刘禹锡,虽然没有亲自来过永州,但在与柳的书信往来中,感悟了永州山水的情韵,特地写过两首诗《潇湘神》,表白自己的倾慕与神往。全诗如下:其一“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其二“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8]
柳宗元在迁居河西之后,自我调适,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写下了大量不朽的篇章。《柳宗元全集》中收录的25篇游记散文,绝大多数是他在永州十年的作品。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中的后四篇:《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就是在河西阶段所写下的瑰丽之作。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柳宗元还写了一篇《游黄溪记》,同样是描写永州山水的游记,并曾被一些学者称之为“永州九记”,但写法跟其它各篇都有所不同,其文中指出:“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黄溪:水名,发源于双牌阳明山摸天岭西麓,由南向北流经现在的永州市芝山区邮亭圩镇一带,至祁阳白水入湘江,流域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文章的起笔,采用以大衬小的手法,将永州和黄溪的美景跟全国和全州进行比较,强调天下山水以永州最佳,永州山水以黄溪最佳,从而突出黄溪胜景的地位和价值。
柳宗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写了黄溪初潭、二潭和黄神祠的秀丽山水风光,为读者绘就了一幅神态逼真的黄溪山水图。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笔流畅。与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等几篇游记散文交相呼应,使其形成一个整体。其他游记都是一个个小的景点,而黄溪就像是一条飘动的五彩缤纷的彩绸,上下数里,处处有美景,地地有奇观。并且引用美丽的传说,以丰富的人文景观为秀丽的黄溪山水增辉添彩,使读者阅后,捺不住心驰神往。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前人曾经对其作过数不尽的艺术概括:明代的王鏊在他的《震泽长语》卷下中说:“吾读柳子厚集,尤爱山水诸记,而在永州为多。子厚之文,至永益工,其得山水之助耶?” [9]王世祯称它“峭拔紧洁”、“小语之冠” [10];清人刘熙载说得更加详细:“柳子厚《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云,‘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己。’《袁家渴记》云:‘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愚溪诗序》云:‘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此等语皆若自喻文境。” [11]因此,放旷、幽悄、紧洁、峭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区别于别家游记的艺术标志,其影响相当深广,贡献亦相当可观。
他描写永州山水的诗作也不少,如:《游朝阳岩遂登西亭》、《冉溪》、《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南涧中题》、《与崔策登西山》等等,可见永州山水给柳宗元留刻的印象之深。
尤其是“界围岩”之美,先后有两首诗对其进行刻画与描摩:其一是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结束了永州十年的流放生活,奉诏赴京,乘船北上,路过界围岩,写下的《界围岩水帘》诗;其二是同年五月,他赴任柳州,乘船南下,再次经过界围岩,写了《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的诗,以表达他对界围岩的留恋之情。
将此诗与前一首相对照,似乎少了一份期待和欣喜,多了一份清醒和执着。他对眼前的山水和环境,有着痛定之后的再认识:长安虽然像人间仙境般美好,但美好的梦境终归不是现实;此去虽然前途未卜,但 “缧囚”的命运已经被抛在了脑后,只要自己脚踏实地,真诚许国,在边远的荒州同样可以干一番事业。这首诗虽然写于他离开永州之后,但对其山水诗文的创作,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视之为他对永州秀美山水的总结,也可以当作他描述柳州山水情韵的开篇。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曾经担任过永州知府的唐瑶,在《祭柳侯祠文》中说:“永之山水,天作地藏,经几何年,埋没于灌莽、蛇豕之区,至公始大发环玮,而搜剔其荒翳。公之文章,开阴阖阳,固所自得。至于纵其幽遐、诡譎之观,而邃其要渺、沉郁之思,则江山不为无助。” [12]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天作地藏,经过了数千年,埋没在灌木、草莽和毒蛇、野猪出没的地方,到柳宗元时才开始被发觉,而搜索、开辟出来。柳宗元的文章,开阴合阳,原本是他自己所得。至于遐想纵横、诡譎离奇,其要旨深邃、浩渺,思想沉稳,情感浓厚,对江山大为有益。
由此可谓,永州山水给了柳宗元许许多多的灵感和启迪,成就了一代文豪;而永州山水也有赖于柳宗元才闻名于天下,两者相得益彰。
“淡泊以修身,宁静而致远。”综上所述,河西阶段,柳宗元由于心态逐渐趋于平和,经常涉足于永州附近的灵山秀水,不仅消解了平日里憋闷在内心的诸般无奈,而且其思想更加成熟、笔力更加雄健、知识更加广博、灵魂倍加净化。他虽然无奈于世事,却痛定思痛,运用手中的如椽巨笔,写下了上百篇诗文,为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光泽璀灿的思想财富,因此而无愧于生民,无悔于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