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的三重境界(2)庸师/良师/大师 |
|
上传:admin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2-8-17 22:21:12 |
点击次数:676 |
|
教师这个职业,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言,拥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盛誉。但“为人师表”者,却也有着诸多束缚,思想、语言的、行为的、生活等等。
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难,当一个有境界的教师更难。王国维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我认为教师也有三重境界:庸师、良师、大师。
所谓庸师,确有相当比例。在他们看来,教师只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或者更加确切地说,是一种早已厌倦的职业,他们得过且过,热衷于把时间消耗在打牌赌博唱歌休闲上;教学大多有现成的教案借鉴,无需劳神费力;教育学生,推崇“师道尊严”,不曾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他们不看报纸不问时政不关心教育理念的日新月异,在应试浪潮中发号施令。
我们应该庆幸的是,良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主心骨。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虽对于自己的职业偶有不平之心,黯淡之意,但对于自己的职业始终怀有一份热忱。一个我很尊敬的老师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缸水。虽然也怀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始终不敢放弃一个学生,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者。
一个纯粹的教师,应该做到无利、无已、无功、无名。在大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平凡的光环,他们是中国教育真正的脊梁。不会靠着自己特殊的位置到处招摇过市,不会卖着自己应试教育的成果开坛布道,更不会为不菲的稿酬码字编书。他们为教育做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不为名,更不为利,教育是终身的情人,为了心中的教育理想,他们抛弃了应该拥有的舒适,拒绝了应该把持的地位,远离了应该轰鸣的声誉。
月前来路桥举办研讨会的李镇西是我最为敬仰的教学工作者,堪称大师的典范。教学当如李镇西,他从乐山一中“拼杀”到成都石室中学,从石室中学再升入成都教研室,又从成都教研室到攻读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这完全符合“人往高处走”的追求规律。有人猜测,他还可以不断向高处攀登,至少可以在高等师范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时候,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他却开始“向低处走”了,从成都教研室到盐道街外语学校,既当班主任又任课还管教学,自讨苦吃而又心力交瘁着,接着从盐道街来到了更艰苦的武侯实验中学——一个城郊的初级中学。很多人读不懂他的选择,其实,他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追梦者,“教育”就是他心中的“梦”,心中的“道”,他是一个敢为教育“殉道”的人,一个甘于做教育“清道徒”的人。
我们呼唤教师队伍中能够涌现更多的良师甚至是大师,而大举改造教师的境界,是一个长期的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不是单单靠减免学杂费、提高教师待遇所能实现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