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童年》评析——兼谈写作教学的关键点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1-11 22:46:05 |
点击次数:828 |
|
作文《童年》评析——兼谈写作教学的关键点 作者: 黄新生 这是我去年教过一年的学生侯贻杰同学写的一篇习作。元旦的前一天,他发短信给我,说这是“昨天晚上突然自发写的一篇作文”,要我帮他看看,并把评价直接写在博客上,“如果不好,也可以当当反面教材”。 看短信时我还没看到文章,但当时我内心里便很愉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并有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文章的冲动。因为这实在不同于平时的考场作文,是在不带任何写作任务的情况下“突然自发”写的,肯定是写作欲望饱满、动机纯正,是心迹的自然流露。 童 年 盘旋小路,九曲回肠,路的尽头有我的童年。然而这条路没有尽头,明明想靠近它,却离他一天天远去。离开我的童年。 曾经的曾经,只剩曾经。被打包起来,藏到内心深处,却不上锁。因为回不去,我只能走到深出,打开那些曾经。而能成为曾经的曾经,都曾经美好。 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柱,带着微尘在空中跳动。床上的我总能一跃而起,冲到门外。曾经的门外总有一群天真的玩伴。风里雨里,晴天阴天,曾经我门总在一起寻找欢乐。趋赶虫鱼鸟兽,肆无忌惮,没心没肺地笑。 空气清爽湿润,可以闻到醉人的花香。窜如灌木从中,矫健的身影避过扑面而来的繁枝杂叶。飞旋双手拍落仓皇的飞蛾。草籽粘在衣服,头发上,抓下,向彼此扔去。筋疲力尽。仰面躺在草丛中,做着各自梦。梦中自己永远是主角。折下路边的枯枝,那是最好的兵器。摆着各种造型,手舞足蹈,飞奔,叫喊。树上成群的鸟儿被惊起,四散飞走,飞舞手中好剑,念动咒语,得意的笑了。望着前方仿佛鸟儿一只只掉下,是为我的内力所伤。 树阴里光柱逐渐变细,最后像细线般被抽走。山下传来妈妈叫唤的声音。撑开双臂,踮起脚尖,风奔下山,耳边风声呼呼,后面树叶飘飘,一群孩子,模仿着记忆中的轻功,各自回家。 不用说再见,也不必相约再见,因为吃完饭后又会重聚——在月光下扮家家,在黑暗中捉迷藏…… 美好的曾经,都只能用时间将它封存在内心的深处。只有一条小小的小路可以到达,并只有我在寂静的时刻能将上面灰尘般的时间抹去,在记忆中回到童年。我不敢也不想将它上锁。因为我怕时间弄丢了我的钥匙;因为我要经常走到它面前感受它的美好。 在空旷的操场上,我不认识任何人。微风吹动发丝在空中飘扬,我静静的望着远方,嘴角挂着微笑。没有人知道我正沿着寂静的小路,走向我的童年。小路虽然寂静,但不会寂寞。因为路的尽头是我的童年,只属于我的,曾经。 文章内容很简单,写自己童年时代与小伙伴们某一天的生活片段,以及对童年时光的珍视与怀念。篇幅不长,但把童年的味道写得很足,是篇很不错的习作。 第一,从结构上看,是比较完整的。这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一是从“冲到门外”到“各自回家”;另一个是时间上的,清晨“从床上一跃而起”到“吃完晚饭后重聚”。这两者刚好都构成一个圆形结构,这种手法和《荷塘月色》是一样的。用这种方法来结构文章是比较聪明的,不会陷入没头没尾的境地。当然,在写的过程中,不一定有这种意识;这种方法也是许多同学们知道的,但不一定会用。 第二,选取富有童年特征的事件。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样的,没有经历什么轰轰烈烈的完整的事件,绝大多数都是零碎的、琐屑的。从内容上看,文章并没有写什么完整的事件。内容无非就如作者自己说的,是“趋(驱)赶虫鱼鸟兽”、“抓拍飞蛾”、“互扔草籽”、“折树枝当兵器打架”、“念动咒语”……所有这些都不算什么大事件,但每个人的童年的确都如此,只是我们一般不屑或不敢把它真实地写出来罢了。当然,如果只是表面化地来写这些事件会一点趣味都没有,而作者能带着一种强烈的童真来写,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看完文章,我们更多的不是记住事件本身,而是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因为纯真,所以美好。 第三,情境的塑造是比较成功的。比如,“空气清爽湿润,可以闻到醉人的花香”;“矫健的身影避过扑面而来的繁枝杂叶”;“耳边风声呼呼,后面树叶飘飘”;当然,还有“妈妈叫唤的声音”等等。正是这些情境,唤醒了我们童年的体验,引起了我们审美的愉悦。另外,还有一个更为典型的,就是通过阳光的变化来写时间。清晨,作者用“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柱,带着微尘在空中跳跃”,而傍晚用“树阴里光柱逐渐变细,最后像细线般被抽走”。这种写法新颖而精到,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会才写得出来。童年时代的清晨是怎么样的,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已经很遥远了。但看到这种语句却又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童年、和生活、和自然、和自己心灵的距离,这就是情境的力量。当然这种情境的塑造能力来源于观察、体会与感悟。一直很喜欢在晴朗的日子里突然问学生:“你们到底有多长时间没好好看看天空了?”同学们总是那么的诧异与感慨。我想,这感慨之中多少包含着对眼下单调生活的厌烦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较大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这四个段落太长了,削弱了文章主体部分的地位。这四个段落主要是抒情,相对七百来字的文章来说,这些抒情的成分太多了。一般情况下,抒情或议论只能起点缀和升华的作用,大段大段地抒情会让人觉得比较空洞。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说是文章主体叙述部分内容相对贫乏了一些,如果再丰满些会更好。 第二个问题是某些语句的表达不够明确。像“曾经的曾经,只剩曾经”,这句话我琢磨半天也想不出什么意思。文章中还存在类似的句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太过于追求哲理和诗意却没有达到效果,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种尝试是值得提倡的。以前经常跟同学说的写作的三种境界——“有话好好说”、“有话不好好说”和“有话要好好说”。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表达都是平铺直叙,也就是初级的“有话好好说”。然后,我们要改变,要大胆地通过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要变着法儿来表达,这就是“有话不好好说”。最后,通过不断积累经验,锤炼思想,那我们对于语言表达也就得手应手,达到心手合一,也就是更高层次的“有话好好说”。看来,贻杰同学已经开始理解“一样话百样说”的道理,开始知道去琢磨语言的表达,去变着花样表达,尽管还不精到,但这却是重要的一步。 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篇好的习作。对于学生习作来说,之所以好,有时候也不全在于文章本身,更重要的在于写的动机与态度。现在的语文教学为了应试,各种写作训练方法、模式层出不穷,虽然短时间内可以写出似乎是不错的考场作文,但实际作文水平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高考一结束所有有关写作的知识、能力和感觉都归零。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写作的动机是外来的,而非自发的,经常是“要我写”而非“我要写”。所以,写作训练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应该是很重要的一步。 对于学生作文来说,我们通常把学生写作水平不高、作文言之无物归结为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生活阅历越丰富的确越有利于写作,否则作家也就不需要去体验生活了。但反过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的人并不见得能写出好文章,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写作肯定还有很多不是生活阅历可以决定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生活与体验,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有效地来“体察”、“对待”我们的生活和经历。上面这篇文章就是例证,相比之下,童年的生活经历并不丰富,作者却把它写得趣味横生,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作者对它“有体会”,“有感觉”。维特根斯坦说过:“我的语言的界限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但我想,这里的世界不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丰富的内心世界——思想、精神和情感。 既然如此,那我们的写作训练似乎也应该首先由此切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只是表现形式,核心在于思维。或者说,语言表达的本质在于思维、思想、情感和精神。一般情况下,我们想什么就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想得清楚才说得清楚,也便是这个道理。 基于这种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向把思维、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培养当成作文训练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点。个人总认为,严密的思维、深刻的思想、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较高格调的精神是写作的基点,也是决定性因素。当然,这种方法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薰染、浸泡、激发、感悟、提升。但是,如果能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相信终有一天,当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冲动的时候,他们也就真正体会到“妙手偶得之”的境界了,当语文老师的我们也便以高枕无忧了。 附:《童年》批改稿 盘旋小路,九曲回肠,路的尽头有我的童年。然而这条路没有尽头,明明想靠近它,却离他一天天远去。离开我的童年。(这句话是多余的,前面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第一段用比喻写对童年的回忆,人生的经历其实是时间的通道,时间是线性的,但又充满曲折,就像蜿蜒的小路一样,很形象。) 曾经的曾经,只剩曾经。被打包起来,藏到内心深处,却不上锁。因为回不去,我只能走到深出(处),打开那些曾经。而能成为曾经的曾经,都曾经美好。(这段有点儿乱。可能要表达两层意思,一是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一是尽管一去不复返但回忆起来却是美好的。) 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柱,带着微尘在空中跳动(用“跳跃”似乎会好些)。床上的我总能一跃而起,冲到门外。曾经的门外总有一群天真的玩伴。风里雨里,晴天阴天,曾经我门总在一起寻找欢乐。趋(驱)赶虫鱼鸟兽,肆无忌惮,没心没肺地笑。(这段写童年某一天生活的开始。第一句写得非常好,“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柱,带着微尘在空中跳跃”精致地写出清晨阳光的特点,也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一跃而起”、“冲到门外”用词比较形象,写出儿童的天性,但带是有点儿抽象,如果再形象些会更好。这段的后面部分完全是一种概述,尽管符合儿童的特点,但还是太抽象了些,可以用更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空气清爽湿润,可以闻到醉人的花香。窜如灌木从中,矫健的身影避过扑面而来的繁枝杂叶。飞旋双手拍落仓皇的飞蛾。草籽粘在衣服,头发上,抓下,向彼此扔去。筋疲力尽。仰面躺在草丛中,做着各自(的)梦。梦中自己永远是主角。折下路边的枯枝,那是最好的兵器。摆着各种造型,手舞足蹈,飞奔,叫喊。树上成群的鸟儿被惊起,四散飞走,飞舞手中好剑,念动咒语,得意的笑了。望着前方仿佛鸟儿一只只掉下,是为我的内力所伤。(这段应该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具体写到野外嬉戏的情景。第一句总写环境。接下来总体来看是不错的,但层次有点儿不太分明。理清层次的方法可以用动词来判断,变成“窜、避、拍、抓、扔、折、摆、奔、喊、舞、念、笑”,并且把各个部分再充实些。然后把“筋疲力尽……梦中自己永远是主角”这部分移到段尾。这样理一理层次更清楚。) 树阴里光柱逐渐变细,最后像细线般被抽走。山下传来妈妈叫唤的声音。撑开双臂,踮起脚尖,风(飞)奔下山,耳边风声呼呼,后面树叶飘飘,一群孩子,模仿着记忆中的轻功,各自回家。(这段写一天结束,回家的过程。第一句“树阴里光柱逐渐变细,最后像细线般被抽走”通过光线变化来写黄昏的情景,也写得非常精致。“撑开双臂,踮起脚尖,飞奔下山,耳边风声呼呼,后面树叶飘飘”完全是儿童的表现,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种回忆,这样写也可以让读者很快就进入境界。与第三段“曾经的门外总有一群天真的玩伴。风里雨里,晴天阴天,曾经我门总在一起寻找欢乐。趋(驱)赶虫鱼鸟兽,肆无忌惮,没心没肺地笑”相比,这段回家的过程就写得形象多了。) 不用说再见,也不必相约再见,因为吃完饭后又会重聚——在月光下扮家家,在黑暗中捉迷藏……(与前面三段结合起来看,这段就像尾声,没有详细写,这样处理非常好,也很聪明,详略得当,点面结合,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出来,给读者留一点儿回味。) 美好的曾经,都只能用时间将它封存在内心的深处。只有一条小小的小路可以到达,并只有我在寂静的时刻能将上面灰尘般的时间抹去,在记忆中回到童年。我不敢也不想将它上锁。因为我怕时间弄丢了我的钥匙;因为我要经常走到它面前感受它的美好。 在空旷的操场上,我不认识任何人。微风吹动发丝在空中飘扬,我静静的望着远方,嘴角挂着微笑。没有人知道我正沿着寂静的小路,走向我的童年。小路虽然寂静,但不会寂寞。因为路的尽头是我的童年,只属于我的,曾经。(最后这两段基本是在抒情,但分量太大了,让人读来有些乏味。一般的读者都是喜欢看事实不爱看别人空抒情的,即使要抒情也得在详细叙事的基础上,画龙点睛似的。但前面的叙述份量似乎还不够,还没有把读者完全带入童年的境界,所以这种抒情就显得空洞了。当然,这两段也有一些作用,主要就是与开头两段相呼应和以感情来作结。这种写法其实还没有完全摆脱考场作文的痕迹,当然所有的名家也都是这么写的,无可厚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