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修改
有修改才会有佳作
那些关于爱的记忆(修改命题)
王晓玮
时间的脚步匆匆,那些关于爱的记忆,隐藏在时间的拐角中,就像云,散在风里。 ——题记
小时候,爱的记忆是那条小巷,我在这头,姥姥在那头。
童年的记忆,是从那条江南水乡的小巷中开始的。那是一条踏满了我和姥姥脚印的小巷,覆着青苔的石板路,年代久远的砖瓦房和经常吱吱作响的木门,为这条平静的小巷平添了几分厚重感,姥姥是个聋哑人,她只能用我完全看不懂的手与交流,没有其他大人在一边做翻译,我们就难以沟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每次我在石板路上与玩伴们奔跑嬉戏时,姥姥都坐在路边的板凳上,看着我只是微笑,慈祥的目光中流淌着浓浓的爱。后来,由于我要回北京上学,只能和姥姥分别了,还记得告别时,姥姥站在小巷的另一端,不时地用衣袖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她张着嘴,仿佛要喊着什么,却什么也没有喊出来。现在的小巷已经被拆,我们的脚印也不复存在,但姥姥的脚印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评语:以姥姥、我、江南古巷为中心素材去写,写出浓浓的祖孙情,用江南古巷中沉淀下的无声的“美丽”,去塑造姥姥这个人物。
长大一些,爱的记忆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我在中间,父母的爱在我的周围。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冬季,我因为有事很晚才放学,下了公交车,我想家中走去。夜色已经笼罩了大地,路灯发出的浑黄的光在夜色中半明半昧,将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走到我家楼下,抬起头,我却意外地发现母亲正站在窗前等我。看到我,母亲脸上立刻漾起了微笑,那是母亲才有的微笑,充满了阳光般的味道,仿佛在不宽敞的窗口升起一轮太阳,让我怦然心动。还记得那是一个秋天,我因发烧不能上学,母亲又出差在外,父亲一个人带我看病,为我找药,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折射出了爱的光芒。
后来呀,爱的记忆如阳光一般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充满了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学校,爱的记忆是老师鼓励、赞许的目光,是同学在困难时的帮助。在家里,爱的记忆是亲人们为我做的点点滴滴。无数爱的记忆汇成了海洋,它温暖着我的心,伴随着我一路成长。
爱的记忆无处不在,它让我明白,为了回报这些爱,我能做到的就是珍惜。细细一品,那些爱的记忆真的很温馨……
后记:那些爱的记忆,落在春的泥土里,滋养了大地,开出下一个花季,教会我们珍惜。
评语:孩子,经过那么些年的写作训练,你已经很有章法了,可某种程度上它却成为你进一步提升的窠臼。题记与后记对文章起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让真情自然流淌?
例文10(第二稿) 那江南古巷中的记忆
王晓玮
江南的古巷中,沉淀着无声的美丽。 ——题记
童年的记忆,是从姥姥住的那条江南水乡的小巷中开始的。那是一条踏满了我和姥姥脚印的小巷,小巷里的每一级石阶、每一块石板都散发着江南水乡所独有的清丽却又厚重的气息。姥姥家的砖瓦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瓦,岁月的脚步消褪了木门的漆,朽蚀了木门的檐,轻轻一推,木门便会“吱呀吱呀”地呻吟起来。古墙上,是时光留下的斑驳的痕迹,青苔掠过,平添了些许皱纹。
姥姥是个聋哑人,她只能用我完全看不懂的手与交流,没有其他大人在一边做翻译,我们就难以沟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姥姥给我的印象是无声的,一如她那无声的爱,一如那条宁静而深远的小巷。
对儿时的我来说,那条小巷是一个谜一样的所在。小巷里的小路纵横交错,宛如蛛网,而我也常因玩闹,最后却忘记该走哪条路回到家中。我不知道如何回去,就像我不知道为何姥姥总能在我迷路时紧锁眉头小跑地找到我,然后牵着我的手喜笑颜开地带我回去;就像我不知道为何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姥姥总能及时地把我需要的东西送到我的身旁;就像我不知道姥姥是如何努力让她无声的、温暖的、朴素的、无微不至的爱充满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谜一样的,融在了我的童年中。
姥姥是勤劳的,她用劳动养育了我的母亲,年老之后依旧闲不下来,记忆的森林中,我看到姥姥和其他大人们一起做饭;我看到姥姥坐在木门边的板凳上,为我织着毛衣;我看到姥姥将房间内打扫得一尘不染;我看到了很多,也一直为这样的美丽而心旌摇荡。
还记得后来我因要去北京上学不得不和姥姥分别,站在小巷中的姥姥向渐行渐远的我们使劲挥着手,张着嘴似乎要喊着什么,却什么也没有喊出来,我模糊地看到,姥姥在用袖子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
长大一些,我常常会想,姥姥会不会仍旧在木门口习惯地张望?会不会仍旧为我织着毛衣?古墙上的青苔又是怎样一笔一划地为姥姥记下那浓浓的思念和爱?
再后来,这些想象便真的变成了思念,一直延伸着,伸向遥远的天国。那小巷的石板路也许已被水泥覆盖,姥姥的脚印也消失了吧,但它们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因为那由姥姥用双手编织的无声的爱,是沉淀在那江南古巷中的,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美丽。
评语:
用真性情抒写的感动,是最美丽的。当写作变成生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斯人已逝,如知此文,当心慰至极! 在写作的途路中,你会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