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聆听中感受美——“聆听”命题作文升格指导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4 20:33:26 |
点击次数:937 |
|
在聆听中感受美 ——“聆听”命题作文升格指导 【作文题目】 聆听,是认真仔细地听。聆听能接近自然,聆听能发现朋友,聆听能认识自己,聆听能造福社会…… 请以“聆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定,立意自拟,体裁不限。 【病文展示】 聆听——另一种美 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一(4)班 吴幸蔚 聆听是心灵的阳光,能映射出无边无际的美丽;聆听是心灵的雨露,能滋润无穷无尽的神采;①聆听是大海的波涛,能翻起滔天的巨澜②;聆听是江河的洪流,能激起乱石穿空的壮观……③ 聆听——生活中另一种美。④ 手拂,琴响。伯牙鼓琴⑤,一段美妙的乐声飘荡在山谷之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⑥钟子期聆听出伯牙鼓琴之志,同时也铸就了高山流水知音情。聆听,犹如一缕和煦的阳光,普照⑦在伯牙与钟子期心间,映射出感人的友情⑧。 ①这句比喻在后文中没有相应的材料进行论证,可以删掉 ②比喻应合理,后文已经说了聆听能激起壮观的水景,那这里不如贴近大海容纳百川平静广阔却又暗流汹涌的特点来进行比喻 ③“乱石穿空”是自然地貌,无法被江河水激起,不如说是“于乱石穿空处激起千堆雪的壮观” ④后文并未重复强调这一点,可将本句移至上段末 ⑤不必千篇一律的先说人物后讲事件,完全可以在引用钟子期之语后带出这两个家喻户晓的人 ⑥引用有误,错将原文的叙述语言当成了钟子期的话 ⑦“普照”强调广泛地照耀,这里只有两个人,不妥 ⑧可联系阳光特点来写,增强表现力 唐太宗善聆听,对于魏征的进谏,他虚心接纳①。有时魏征触犯龙颜,他仍以宽广的心胸接受②,而且对魏征倍加敬重。留下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至理名言。唐太宗的虚心纳谏,使干涸的心灵得到了滋润③,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④ 生活中,我们用双耳聆听着这个世界,而在某个角落,一个人却用他的心聆听着这个世界,创造了神圣的美。⑤他就是贝多芬。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交响乐:“有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的荣光?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⑥贝多芬失聪之后,用他的心聆听钢琴声⑦,创作出的《命运》交响曲又鼓舞着多少人。他的心之聆听,激起了创作史上最巨大的波澜。⑧ 用心聆听大自然,你能体会吱喳鸟鸣也成了美妙的乐曲,花儿正与小草窃窃私语,你能感悟雄鹰振翅翱翔的力量,江河洪流激起乱石穿空的壮美。仰望星空,聆听星语,仿佛听见自古以来的智者哲人面对宇宙的浩叹。⑨ 大象无形,大音无声。聆听——生活中另一种美。⑩ ①“接纳”多用于对人,对建议可用“接受” ②触犯龙颜并不等于魏征错了,因此唐太宗听取意见就不必写得太高风亮节 ③谁的心灵干涸了,魏征?唐太宗?都不像,不妥 ④本段可不局限于魏征一人,唐太宗的纳谏还有其他事例,挖掘之能够出新,且该事例可用于论证聆听如海纳百川,更贴切 ⑤读来语气好像贝多芬不是在生活中聆听。可以看出这里作者想用一个过渡段来舒缓文章结构,但从总体布局上来看,第一段已经提纲挈领定下了全文结构,所以这里要不要过渡,问题不大,即使要写过渡段,也要写得通畅些 ⑥这段话很有冲击力,完全可以放到段落开头去 ⑦与其说聆听钢琴,不如说聆听他不幸的命运,聆听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⑧参照第一段中的点评,这里完全可以说贝多芬是在静默的世界里酝酿,最终爆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⑨写得宽泛了点,既然到了结尾,不如联系时代,联系自己,写出聆听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 ⑩可删掉 【诊断分析】 议论文,要注重结构的把握,材料的应用和文字的调配,要做到层次分明,叙议抒自然融合,文从字顺,合情合理。 本文从结构上来看意图还是比较明确的,用首段中的每一个比喻去统领后文的各个方面,以求全文和谐一致,但是在首段的比喻中出现了比喻不合理的情况,后文的论证中也有表述不当的情况。首段的第二个比喻,后文中的材料没能恰当进行论证,可以删掉。 在材料的应用上,方法比较单一,往往是人物——事件——意义的组合,可以变通一下,让材料在文章中鲜活起来。而且对材料没有进行挖掘,流于表面。 在具体的文字调配上,小问题比较多。但归纳起来,实际上就是合情与否和合理与否的问题。语言要贴着材料中的情境来写,也要贴着本文作者的身份眼光来写。 本文的另一缺点是字数不足,只有不到700字,实际上这也就是材料挖掘不深入,思路没有打开的后遗症。 【升格策略】 1、将唐太宗和贝多芬的事例对换以切合第一段中的后两个比喻。 2、变通文中材料的应用方法,体现写作手法的多样化,力争找到该材料最能说明本文论点之处,将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如第二方面的论证中,注意不局限于在唐太宗和魏征之间取材,而是注重搜索唐太宗能广纳贤言的典型事例,突出聆听的作用。 3、对文字进行润色,通过删增调换,达到文从字顺,合情合理。 【旧文新貌】 聆听——另一种美 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一(4)班 吴幸蔚 聆听是心灵的阳光,能映射出无边无际的美丽;聆听是广纳百川的大海,虽然静默却酝酿着汹涌的洋流;聆听是柔能克刚的江河,于乱石穿空处能能激起千堆雪的壮观……聆听,是生活中另一种美。 手拂,琴响。一段美妙的乐声飘荡在山谷之间。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子期聆听出伯牙鼓琴之志,同时也听出了一段高山流水知音情。聆听,犹如一缕和煦的阳光,照在伯牙与钟子期心上,照出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友情天地。 唐太宗善聆听。对于大臣们的进谏,他能够做到虚心接受,并不认为被人指出错误有失颜面。贞观元年,一个叫元律师的人犯了罪,被判死刑。司法官孙伏伽不同意这种判法,直言进谏。唐太宗听后,不仅不怒,反而将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奖赏给了他。一些大臣表示不理解,唐太宗解释说:“我刚刚即位,需要在朝堂上下形成敢于直谏的风气。孙伏伽是我登基以来第一个敢于批评朝政的,所以要重赏。”在唐太宗虚己纳下的恳切诚意下,贞观朝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直谏之风。以直谏闻名的魏征说:“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这实在是句真心话。在封建社会中,即便是像魏徵这样的大臣也不是不怕“犯龙鳞”,而是因为他辅佐的是一位倡导直谏的君主,这才在思想上消除了顾虑。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会聆听,才能见大风范,才能有大作为。 不是只有耳朵才能聆听,敏锐的心灵也能造就别样风情。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一位失聪者创作的交响乐:“有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的荣光?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毋庸赘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就是贝多芬。失聪之后的他,用一颗敏锐的心去聆听生命中的风风雨雨,终于在静默的世界里奏出了最强音! 聆听自然,我们能发现身边的美;聆听古人,我们能领略质朴的智慧;聆听社会,我们能找到奋斗的方向;聆听自己,我们能迎来勇气与自信的回归。有一双懂聆听的耳,带一颗会聆听的心,让我们在路上,去挥洒青春年少的满怀豪情! (指导老师:李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