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使用事例论据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17 12:44:41 |
点击次数:2054 |
|
如何使用事例论据 我们都知道,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而最受我们同学青睐的莫过于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用得好,会直接帮助立意的深刻;事例表达得好,也能体现语言的优美;还可以凑字数。 那么当我们根据文章的观点选择好了那些典型的、有代表型的事例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使之与观点契合为文章增色呢? 我们首先来做一个练习,然后来总结一下事例论证分析的一般思路。 这则材料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如何修改? 材料1:奋斗,即是通往理想之路。(古今中外事业有成者无不浸透着奋斗的汗水)。 因为奋斗,安徒生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童话大王”;因为奋斗,罗曼·罗兰获得了20年心血的结晶——《约翰·克利斯朵夫》;因为奋斗,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因为奋斗,陈景润采撷到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因为奋斗,在一次次的国际比赛中,中国运动员让五星红旗在世界赛场上冉冉升起。 ——成功者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惊羡他们伟业的同时,更应该去感受他们为今天的成功所付出的艰辛。奋斗是理想的阶梯,只有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缺少观点和事例之间的过渡和事例后的总结) 运用事例论证分析的一般思路: 领例句(论点句)→引例句→ 叙例句→议例句 一、引例 选用准了事例,运用论证时,可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上过渡性的语句将事例引出来。有了过渡句,文章结构就能严谨,上下文也自然流畅起来,观点和事例就不会脱节了。这句过渡性的语句叫引例。 常用格式:古往今来,无数的人正是因为……才…… 二、叙例 引例结束后就是叙例的环节了,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叙述才能打动人说服人呢?我们还是通过几个练习共同总结归纳。 1、叙述角度——紧扣中心 材料2、指出下节文字在事例叙述方面的毛病,并试加以改正。 观点:自己找答案 那个因乌台诗案虽免过一死却被闲置黄州的苏轼,曾在道家的影响下发出过人生如梦的感慨,可是他并没有就此而避世退隐,而是面对浩渺的江水和静兀的群山得到启迪,从此对坎坷的人生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自爱铿然曳杖行”的傲岸;那个身陷轮椅青春黯淡的史铁生,也在地坛中迷茫彷徨,有过翅膀被折断的沉重,可是他最终选择文学之路,用笔继续他飞扬的青春斗志,我们的社会因而多了一位坚毅不屈的强人而不是靠人悲悯过活的弱者。 ——叙述角度不对,不能很好的证明观点。闲置黄州的苏轼,如果续走前代失意文人醉心老庄思想的道路,那么他留给我们的也不过是“人生如梦”的消极感慨;幸而他自己从浩渺的江水和静兀的群山中,积极寻求人生的真谛,这才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自爱铿然曳杖行”的傲岸。身陷轮椅青春黯淡的史铁生,纵使被包围在同情与关爱中,也依然迷茫彷徨。最终是自己在地坛里的思索使他悟出了人生的答案,用笔继续他飞扬的青春斗志,我们的社会因而多了一位坚毅不屈的强人而不是靠人悲悯过活的弱者。 合理剪裁围绕论点选好的典型事例,要准确把握其重点,恰当的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和数据,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使事例准确有力的为论证服务。对自身蕴含意义丰富的材料,要细心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 2、叙述语言——简洁精炼 下面这则材料又存在什么问题呢?怎样改正? 论点:不要让梦想与自己咫尺天涯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不论大小,它都是你人生的目标,甚至有时,它是你活着的动力。司马迁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在年少时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完成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史书。拥有顽强精神的他果然在成年时继承了父亲的官职,成为太史令。但是伴君如伴虎,由于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求情,遭到汉武帝的惩罚,一下子身陷大牢。当时汉朝的法度是这样的,如果士大夫可以接受宫刑的话,就免除死刑。这样被判处死刑的他选择了宫刑。如果他选择死,梦想就会与他咫尺天涯。在《报任安书》中,他亦发出了“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感慨。 ——语言罗嗦,有的叙述与观点无关。大刀阔斧的删。 (修改后: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不论大小,它都是你人生的目标,甚至有时,它是你活着的动力。司马迁年少时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完成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史书。由于为李陵求情,他遭到汉武帝的惩罚,身陷囹圄。如果他选择刚烈的死,那么儿时的梦想将同葬于一抔黄土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毅然选择了屈辱地生,使远在天涯的梦想变成了近在咫尺的成功。) 则材料一经选用,就要抓材料的本质内容,可以遵循一步到位的原则,也就是说主体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至于他是如何达到这种结果的,在叙述中完全可以略去不叙。议论文的叙讲究的是叙述主体的精神,用叙述主体的精神来支撑我们的观点。所以,我们要的是那种精神的再现,而不是主人公事无巨细的事迹!这样,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人公的事迹叙述清楚。 3、叙述的情感——描写 修辞反问 比较下列两则材料,你更喜欢那一则?为什么? 观点:人文精神与发展 (1)始皇尝在无数目光的凄清中,让诸子百家在火光中彻底消亡,让天下儒生长眠于漠漠黄土。天下士子不屈的灵魂随着思想的湮没垂垂老去,可叹的是,一个盛世的浮华,竟也在这一瞬间灰飞烟灭。勿以一叶障目,勿被所谓的智慧污浊了天地人世,勿因对人文思想的禁锢成为历史倒退的魁首! (2)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愚弄百姓的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以残暴的手段焚书坑儒,钳制人文精神。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天下并没有就此向前发展,传递二世三世而至万世,相反地,对人文精神的禁锢反而激起了人民更激烈的反抗,秦王朝很快被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之中了。 在行文中,以渗透个人真情实感的叙写代替严谨实在的说理,使人读了事例充分领会作者的褒贬爱憎,自然而然中打动读者,从而达到既以理服人尤以情动人的双重效果。至于事例渗透情感手法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使用最能体现观点的那一个细节进行描写,或者采用反问或者排比的修辞。 三、议例 接下来是议例环节,这是事例运用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议论文中,议论无疑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以避免“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对事例进行分析从而论证中心论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对几篇优秀作文中事例材料的分析来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材料1 前方是绝路,希望在拐角。 炮火翻天的中国大地上,此刻哪里还有一片可坐窗前苦读圣贤书的宁静之地?何其多的才子书生在这历史的岔道口,没有功名利禄可取,没有“孙山”可以攀登,更没有什么金榜可以题名,他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绝望吗?沉沦吗?不!刘伯承选择了投笔从戎,黑色的镜框,儒雅的学者姿态,配上草绿色的军装和那颗闪闪放光的红星铸就了新中国的刘伯承大将。他振奋人心的口号,他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他的鲜血充满了整个神州大地。他的选择无悔,无悔于那支笔,无悔于他的生命,无悔于中国的成立。 (《希望在拐角》李露清) 总结方法1:意义分析法 评析法,就是通过提示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常用格式:他们……,人们……,社会……,历史……。 材料2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 总结方法2:引申类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常用格式:……如此,……又何尝不是? 材料3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总结方法3:反向假设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反面假设分析,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常用格式:“倘使……就……”、“假若……就……” 材料4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高考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总结方法4:因果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常用格式:1、设问式:为什么他们有/没有……,并且能有建树/失败? 2、正是因为……,所以他们才能…… 材料5: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如果没有压力和挑战,人们就会缺乏紧张感和忧患意识,进而丧失斗志,在不竞争的社会中死气沉沉,坐以待毙。世界拳王阿里这所以每场比赛皆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他经常在比赛中为自己找一些“压力”,甚至用钱雇人充当自己的反对者,激起自己最大的斗志来击败对手;挪威某公司的老板之所以使本来死气沉沉的公司变得生气勃勃、焕然一新,是因为他运用了“鲇鱼效应”让公司的每个人都有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所以说,只有不断给自己压力和挑战,使自己产生紧张感和危机感,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从而在竞争中成为优胜者。 总结方法5:边举边议、事例凝缩 边举例边议论,达到了事与理的高度凝缩,是评析中较活跃的形式。特点是重说理而轻叙述,事例部分只用一个复句来概括,重点放在引申议论中。整段议论一气呵成,自然得体,于严密的论证中显示出一种气势。 材料6: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信他,抑或自己》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才有“诸侯皆朝于齐”的国势;孙中山提出建设三峡的设想,岂不是因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结果? 听取别人的意见,方能集思广益,兼收并蓄,最后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宏伟事业。 材料7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纳下言,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方法6:排例造势,揭示实质法 即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属性相同或相关的例子,构成排比的形式,然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 排列的效果是举例充分,视野开阔,气势强烈,从而论证有力。 要求:1、选择事例要典型,否则容易堕入堆砌。 2、叙例时也有很强的技巧性,“全文排例”中述例要简明扼要,而“局部排例”中根本不用“述”例,拿来例子就“论”。 3、选择结构形式和句式时,要尽量做到段与段、句与句的结构相似,这样才有排比的意味。 总结: 议论文中事例使用一般思路: 事例的叙述原则 事例的分析论证方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