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3)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是对写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是立足于学生认识的规律而设置的一节内容,相对容易些,便于学生寻找突破口。这里的“动情点”,是从认识的角度提出的。中学生容易动情,由动情进而思索原因,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与“动情点”相匹配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的提法,都是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而言的。注重可操作性,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教师教学时要体会到这一点。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是有难度的一节内容。考虑到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成熟度的欠缺,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具有比较成熟的理性思维,因此,本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引领。教师的教学要抓住这四个基本方面,结合后面的“例文”,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刻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本节从“开拓思路”“变换视角”“寻求新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引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以丰富创新意识的路径。比如教师可以把文学创作领域中的手法介绍过来,让中学生的写作适当借鉴文学创作的手法,拓展写作的天地。教师还可以将本节与第一章中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内容结合起来。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一定是具有个性的文章。 总起来看,本章在整本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这个环节抓好了,抓出成效了,既是前两章学习成果的体现,又为最后一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对本章内容精心策划。 第四章 第四章是“文章的修改与完善”。编写本章不是说前面的三章不要进行修改的练习,而是说每一章都离不开修改,本章相对集中练习修改。 第一节是“整体的调整”,从“观点的发展”“内容的添加”“顺序的调整”“角度的转换”四个方面讲了整体修改的基本做法。要注意阅读书中提供的例文。为便于阅读,本章在编写上采用了边框对比式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来感受修改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 第二节“局部的完善”,虽然侧重片段练习,但由于量比较大,所以学习的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第三节是“语言的锤炼”,内容也很丰富。重点从“整齐与变化”“句子的松和紧”“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提供了较多的语例。估计本节教学课时会有些紧张,建议教师灵活掌握。如课时的确不够,可以适当删减有关内容。 注重修改,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 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的是传授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本书将程序性知识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将许多抽象的写作理论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实现了写作教学上一大突破。这种变化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当然,有关写作的程序性知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来丰富它,完善它。当这样的体系真正建立起来的那一天,大概就是写作教学真正走出低谷之日! 二、课时的安排及考试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本选修课共10周,每周4课时,其中9周(36个学时)安排上课,一周复习考试。12节平均到36学时中去,就是每一节需要3个学时。估计课时数基本够用。36学时中还应包括课堂练习和讲评,加上“话题探究”“知识导引”“例文借鉴”,教师用来讲述的时间就很少了。因此建议教师少讲,比如可以以“练”带“读”,以“练”带“讲”,把备课的重点放在练习的指导上。教师的讲述要精当,针对性强,解决那些关键性的问题。我国幅员广阔,学校情况不同,学生水平也有较大差别,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重点的安排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此外,《语言的锤炼》也可以考虑分散讲授,每一章结束时连带处理其中的一个方面,效果可能更好,教学时数的安排也可以更加灵活。 本课的考试。不要考写作知识,主要是考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当然,考试的侧重点应该立足本书中的相关内容,不要另考一套。考试卷中应该考虑到整篇文章的写作和片段写作,以及文章的修改三项基本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