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 马 迁 与 孔 子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0-12-22 20:38:46 |
点击次数:1058 |
|
司 马 迁 与 孔 子 高巨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了中国二千余年,可谓深远矣。但是,在先秦古籍中找不到一篇孔子的传记。到了西汉时期,司马迁写《史记》时才为孔子立了个传记,名曰《孔子世家》。从此以后,学者研究孔子生平及思想才有了真实、系统的文字依据。司马迁对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进而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内乃至世界的传承及影响。司马迁是中华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躬行有得者。 《孔子世家》记述了孔子一生求学、从政、游学、授徒等种种活动,介绍并高度评价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孔子坎坷周游、困顿不遇的遭际寄予了极大的惋惜和同情。读史公书,一个孑然独立、彪炳华夏的至圣先师形象跃然纸上。 按体例要求,《史记》中的“世家”多叙诸侯王的事迹,而孔子并未封侯,司马迁不仅为其立传,且破例将孔子列入“世家”与吴太伯、齐太公等诸侯王并列,把孔子抬到很高的地位。司马迁并非出于私心,而是因为孔子在当时的学术地位理应如此。孔子在周室衰微时为维护天子地位在礼制上做出了贡献,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他兴学授徒,成为一代宗师,其贡献不亚于诸侯王。《孔子世家》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孔子顽强刻苦、虚心好学、知识渊博,为研究整理古代文献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丰硕成果;广招门徒,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宏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才干;周游列国,宣传其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虽遭遇坎坷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 司马迁为什么推崇孔子?这与他父亲司马谈对他的培养、教诲密不可分。司马谈要司马迁作第二个孔子,完成第二部《春秋》—《史记》的编写工作。司马迁秉承父亲的遗训,立志写成《史记》以“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一家之言”的核心是治国之道。他在研究总结诸子学说后结合汉代的实际提出了以德为主,以法为辅的治国思想,而其中的“德治”主张正是孔子倡导的德治思想,二者一脉相承。加之孔子道德品质的高尚、学术造诣的超群、文化贡献的巨大、教育成果的卓越,把孔子作为自已行为的楷模,是司马迁为人的必然。 司马迁对孔子的赞誉和推崇,从《孔子世家•赞》中可以窥见一斑: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论赞集中表述了对孔子无以复加的崇敬之情。司马迁以“高山”、“景行”比喻孔子形象及思想之高大,令人敬仰至极;以“心乡(向)往之”与“想见其为人”表达自己对孔子心悦诚服之膜拜;以“祗回留之”表达自己留连忘返不忍离去的挚情;以“学者宗之”说明孔子思想地位的崇高及影响之深远;结以“至圣”二字,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推至绝顶,诚为定评。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以“至圣”赞誉孔子者,司马迁是第一个。后世帝王在司马迁评赞的基础上加上“大成”、“先师”二词,最终形成“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誉称。韩城文庙大成殿正中原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巨型牌位一个供人祭拜。司马迁对孔子首评之举功不可没。 历史是一面镜子。儒学能成为显学,经历二千余年,虽屡遭磨难而不衰,其原因正在于它是历经考验、经久不衰且为我们中国人公认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在二千余年的传承中与封建政体结合成为治国的基本思想,说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永恒性、生命力。它生命力之长久,又进一步证明了司马迁具有超群的慧眼。 今年国家决定在山东孔子故里建设一个“中华文化标志城”,3月1日在山东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工程开始启动,这一壮举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从世界影响看,汉语热方兴未艾,孔子学院遍及全球。这一世界文化奇迹的出现,又引发人们不得不进行缜密思考。在物欲横流、多元文化勃兴的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地近年来建起近200余个孔子学院,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扩大了东方文明的影响。东方文明把哲学思辩、道德修养与人文关系融为一体,对建立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及国家与国家和谐的世界有很大的启发、劝诫作用,使中西文化殊途同归。面对这一中华大勃兴的好形势,我们应该肯定并弘扬司马迁的首倡精神。 做好孔子与司马迁这块大文章,我们韩城学子责无旁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