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全国各地作文试题18套解析与满分作文精选汇编第十八套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0-12-28 11:43:22 |
点击次数:814 |
|
2008年全国各地作文试题18套解析与满分作文精选汇编第十八套 浙江卷 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考题评析】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的作文。“触摸”,《汉语词典上》说,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着,抚摸着感受,①受到(影响),接受;②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大而抽象的概念,前后一组合,充满了诗性。 城市或乡村,是每一个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基点。生于城市者,无时无刻不去触摸城市中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生于乡村者,也时时刻刻地感受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那些迷人的牛哞,袅娜的炊烟,质朴的身影……。这一切都会带动每一个考生的体验、情绪和思索。 更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城市与乡村在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城市,那可能是因为城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那些激烈的文化冲突、快速的人事变化、多声道的喧哗和思想、时刻不停的交流与包容等。在城市里你寻找自己的个性,或者生活在一个庞大的集体潜意识里,这是生活在城市中每一个公民都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从城市走向乡村,抑或厌倦了城市的冰冷面孔,在忙碌中迷失后的觉醒,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于是到乡村去,到自然中去,寻找心灵的安逸、闲适和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城市有城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 我们可以从这样一道诗性的话题中得到这样的启示:有话可说仍是我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追求。引导考生既要走向社会,感受历史文化、美妙自然和现实生活;又要关注自我,关照自己的心灵,调动感官,激活青春的感受。 这道充满诗性的命题考查了综合性很强的语文能力,包括观察力,体验力,思考力,创造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没有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体验生活的百味,没有对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气作些过滤并留下痕迹,那就失去作文的根基,必然言之无物。 至于今年我省语文高考作文题采用命题形式,并不让人感受意外,去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中就有9道是命题作文,我省今年一改往年的话题作文,应在情理之中。从文体角度来考虑,这个命题似乎写成描述性强一些的抒情散文,更容易得高分。因为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对文采的要求自然也要高一些。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情感深度和思想深度。如果写成议论性的文章,那就需要从现实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视点,展开追溯和思索,去思索城市或乡村的文化心理、人生况味等。 【满分佳作】 感 受 乡 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凡•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浊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颗颗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图景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昂扬的希望。 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把思想的触角伸展和蔓延到人们渐渐淡忘的乡村,描写了它特有的景色环境、人物形象和风土人情,勾起人们对乡村的多方位的多滋味的感受。所谓特有的环境,就是乡村的明艳、宁静、传奇与休闲等;特有的人物形象,是指佝偻的背影、满是沟壑挂满泪水的脸颊、枯瘦的身体、混浊的眼眸、月牙般的笑与卑微的站姿;特有的风情不胜枚举,童话的乐园、凡•高的画境、世外桃源式的田园,坚韧淳朴的民风、卑微憨厚的人格等,无不给读者以感动。 艺术效果的取得,得力于“点染”的手段。何为“点染”?“点”,就是交代记叙要素,“染”,就是描写、抒情、议论,就是修饰形容、衬托对比、铺排博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本文开头采用比喻的辞格、画家的示现和诗人的描绘,给读者呈现一幅乡村图画,佐证“乐园”的首括;第二段,仍然采用点染的手法,写乡村的“苦痛”;下文“卑微”“呐喊”“希望”的描写,都是点染的注脚。感人至深,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朱庆平) 『每一套试卷、教案或教学设计等教学素材不仅是知识的生动展现,更是都是作者整理、编辑这部分资料的时候心血和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尊重元资料的基础上,更注重对选材的代表性和借鉴性的挑剔,注重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我们唯一的目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到责任!!!——柳垭职业中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