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原作文原生态,远离“套话”假作文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0-12-29 7:25:39 |
点击次数:1151 |
|
还原作文原生态,远离“套话”假作文 ——对当前高考“套话作文”的反思 浙江省富阳市场口中学 肖钢 [摘 要] 高考作文套话成风,得分极低。其根本原因是高考作文教学“生态”失衡:教师指导注重写作技巧,追求单一的作文模式;学生在应试训练过于保守,不敢个性表达。想要让学生远离“套话”假作文,还得还原作文教学的生态,构建生态课堂。笔者认为具体可从写作主体、写作空间、运行方式、训练方式等方面进行尝试,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活学生感悟思考的思维状态,丰富学生的表达技巧,真正意义上指导学生文有所思,笔有所指。 [关 键 词] 原生态 作文教学 套话作文 反思 “套话作文”由来已久,于今为烈。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平均得分为41.52分,低于阅卷的基准分约1.5分,其中主要原因是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套话作文”较多,有些考生套用汶川地震的素材,有些考生套用2008年的“感受江南”,还有些考生套用烂熟的历史材料。这些“套话作文”的基本特点是套用现有材料,套用现有结构,表述浅表生硬,为文意假情虚。2009年浙江省一考生的高考作文《我牵挂着你》就套用了经大忠、严蓉两位英雄事迹,全文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真情,与“绿叶对根的情意”的主旨相去甚远。比如下面是一篇题为《心系祖国》的文章: 必系祖国 离开了你,我心依旧属于你。不管我身处何方,心里依旧是对你的爱。 ——题记 肝胆雄心——文天祥 军败被俘,文天祥被扣押,坐了三年的土牢。这几年里他用严辞抗拒敌人一次次的让他归顺。有一次,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到狱中劝其投降,并封他为臣相。然而一心系着祖国的文天祥义不容辞回答道:“惟有以死报国,我终身无憾。” 在敌人的拷打面前,在面对死亡的面前,他依然心系祖国,那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磨难不会让他忘记祖国,反而更扎实了他的爱国之根。 坚毅如刚——苏武 茫茫雪山中,怨一呆就是十九年,手持汉廷符节,心里想念的都是自己的祖国。饥吞草毡,渴饮白雪,日日为伴的还有同样寂寞的牛羊。苏武是寂寞的,然而他又是不寂寞的。他坐在雪山上,心依着百姓,情牵着祖国。站在高高的雪山上,他民眺望望故土,那时的心一定是暖暖的。 …… 爱祖国,爱人民,这是一种博爱。至高无上,令人感动。无论身处何方,依旧心系祖国。无论是否遍体鳞伤,对家乡的爱依旧甜蜜。想关祖国,那就是幸福。 这篇文章除了一个题记和一个两行的结尾,其余文字,基本上是考前准备的。这位考生准备的文章主旨与爱国有关的,在高考中,考生发觉这篇文章与“绿叶对根的情意”的主旨十分切合,于是在开头和结尾处适当地加入一些词语,但整篇文章中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只是名人生平材料的宿构。作者将这些名人生平材料拆整为零,应付多种考题。这种作法明显违背了高考选拔人才的意图,与高考作文抒发真情实感的要求相距甚远。 一、“套话作文”的特点 “套话作文”按套用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文套用:只改标题、开头和结尾,写这类文章的考生在考前准备了好几篇文章,高考时从自己准备好的文章中选一篇与高考作文题目最接近的,然后稍改标题、开头和结尾。二类是拆整拼用:围绕一个中心,将有关的材料简单粗糙地堆砌,拼凑成文,考生自己写一个与中心有关的题记、开头和结尾。这些文章是考生在考场中用考前早准好的构件构造出来的,带明显的拼、套的痕迹,不是一气呵成的佳作,更谈不上真情实感了。具体来说,“套话作文”有如下一些特点: 1.选材陈俗 “套话作文”选用的材料单一、陈俗,或是中外名人生平,或是历史名事,或是社会热点、时评焦点。如2009年浙江省高考的“套话作文”中就有不少“套作”套用屈原、陶渊明、苏轼、庄子、项羽、司马迁、稽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等历史名人生平、事迹的,也有不少“套作”套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事迹。考生准备了这些材料,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套用。这些材料最大的特点是陈旧、烂熟、无新意,远离变革时代,脱离学生生活。 2.主题游离 名人生平事迹或英雄壮举的陈旧素材中本身就存在解读的角度的层面问题,解读和运用的角度的层面不同,其说明的问题和说服力也就不同。如司马迁忍辱著《史记》,可以从“执著”、“坚定心中的信念(理想)”、“生命的韧性”等层面解读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如果从“爱国”、“坚持节操”、“环境保护”、“亲情友谊”等角度来解读就很难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陈旧的材料本身就存在角度和层面的多重解读性,拆整为零组合之后就更难把握了。因此,这些材料成为考生随意使用的“万金油”的同时,也成为考生露出套用痕迹,暴露自己写作水平的“麻辣汤”。考生很在短时间里将那些陈旧的素材巧妙的运用到一个与考题相切合的主题上去。高考“套话作文”中十有八是主题游离的,说“爱国”主题也像,说“情意”主题也没错,谈“忠孝”也对,谈“和谐”也可以。2009年浙江省高考“套话作文”中就有既可以说是“牵挂”,也可说“回报”,还可说是“感恩”的文章。 3.结构单一 2009年浙江省高考中呈现的“套话作文”的结构大都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名人的事迹或英雄的壮举作为文章的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有的还会出现一个“绿叶对根的情意”相关的题记。这样,“题记”如同帽子,“后记”好比靴子,中间的“三段”就是“假人”,全文结构初看起承转合呼应衔接,条理清楚,但实际上结构单一生硬,陈旧死板,既不能体现文章的构思创意,更谈不上作者的匠心独运,无法体现写作者的谋篇布局的技巧和智慧。 4.思维浅表 “套话作文”的主体都是套用早就准备好的,不是自己在写作构思过程中创造的,因此基本上无法体现写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状态。文章所引用的事例和人物基本上都有来自中学课本,远离自己的生活,材料的解读和评价套用书本上的陈旧说法,自己没有附加新的解读意义,写作者的写作思维变成了单纯的拼凑,不再是说理抒情。写作者缺少了对作文题目的分析和思考,放弃了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和广泛拓展,没有了由此及彼逐层深入的辩证分析,更忽视了自己的鲜活生活和真实情感,整个行文过程演变成了刻意“排文”,而不再是用心“为文”。 5.情感虚假 以情动人是文章生命的根本。真情实感是高考作文夺分的法宝。蕴涵深刻、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文章,无不渗透着写作者对社会、时代的独特思考和理性分析,无不体现着写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和真挚深刻的情感。而“套话作文”只是将别人的事例当作“填充物”,既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也没有对事例的独特思考和情感处置,只是在开头或者结尾时装腔作势,空喊口号,既苍白无力,又干瘪虚假。 二、“套话作文”的形成根源 王立根老师把“套话作文”看成是应试教育的畸形儿。他认为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滋长是出现“套话作文”的症结所在。的确,在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下,不少老师和学生表现出很强的心理惰性,他们已经不习惯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写作了,只希望套用现成的东西。在笔者看来,“套话作文”的产生、“套用”的文风的蔓延和持久并不只是某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多方面的因素长时间作形成的。具体来讲有如下两方面: 1.命题模式单一 纵览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高考命题模式单一:由材料作文过渡到话题作文,再到现在新材料作文(又称“后话题作文”)。似乎在变化创新,其实是换汤不换药。以浙江省为例:2006年让考生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7年让考生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8年让考生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2009年让考生根据“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这种命题形式由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再到新材料作文,但实质上还一样,都可以归类到话题作文上去。教师和学生很容易摸到命题的“套路”:命题者从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等人文方面考虑出。于是教师就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的一切积累都往“话题”或材料所能体现的话题上靠。考生们考前拼命地背读前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用穿靴戴帽的方式去应对任何文题,更有甚者考前准备好一篇好文章以不变应万变。 2.教学生态失衡 曹茂才老师为学生写“假话、套话、空话”找到了三个原因。他认为学生撒谎一是教师教的,二是教师逼的,三是学生对生活缺乏感受知力。在笔者看来,“套话、假话、空话”的出现至少可以说明当前作文教学生态失衡,应该是作文教学生态失衡的结果。这种失衡主要是我们教师造成的,一些教师喜欢向学生强行灌输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写作知识,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严重错位。笔者听了一次高三作文指导课,那位教师为自己的作文指导课找到一个相当时髦的术语“道具”,这位教师在课堂引了《樱桃红了》《母亲的铁盒》《一地梨花》为例,告诉学生“樱桃”其实可以换成“李子”、“桔子”,“铁盒”其实可以换成“木盒”,“梨花”其实可以换成“桃花”。像这样的写作应试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一种“置换”的伎俩,培育了学生套用的意识和习惯,却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思考和分析,扭曲了学生情感和表达,最终造成“套话、假话、空话”。 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发觉作文教学特别是高考作文复习教学生态失衡主要有如下三个表现: (1)创作主体沦丧。当前中学作文教学课堂普遍无“人”——教师和学生全都“唯考是图”,“唯分是瞻”,作文课堂彻底沦为“应试”的基地。教师注重条条框框,大谈应试技巧,告诉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遗词造句等等。学生则被条条框框约束,动弹不得,,严守教师的规定,投师所好,丧失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找不到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更谈不上创新,于是只能是一凑、二抄、三套,凑材料,抄范文,套格式。 (2)写作空间缩减。由于沦丧主体思维和情感,考生在学作时无法调动自己的生活,无法将情感受的触须伸进自己的那本就单调的生活,他们总是将写作的空间锁定在自己的阅读视野,锁定在经典素材上。由于他们平时阅读局限于中学教材,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只能呈现那些老得掉牙的名人生平事迹。 (3)运行方式简单。写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思与悟”的过程,而现实教学中,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思和悟”的权利和时间,给学生的思维和感悟附加了许多条件,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在许可的空间里扑腾。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大部分作文训练是在模拟考试中进行的,考生在很短的时间里按照题目的规定,在教师评价习惯的约束中完成自己的写作,这样,充分思考的和感悟的权利和时间就不多了,他们为了一个好看的分数而放弃自己的见解、情感和创新。 三、远离“套话作文”的对策 分析思考“套话作文”形成的两个根源,我们很容易得知,我们一线教师很难改变单一的作文命题模式,但我们可以还原作文“原生态”,着手构建“原生态的作文教学”。“原生态的作文教学”是从环境保护理念中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原生态的作文教学”是纯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的作文教学。它强调把学生的“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把写作的“内容”与“形式”关联起来,把教学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发展”互摄起来;它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引导学生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升学,更是为完善人生、促进生命发展奠基,从而使写作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思考,笔者觉得要想构建“原生态的作文教学”,首先得处理好基本的生态关系,其次得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主体思维,再次得引导学生追问生活,拓展自己的写作空间,最后还得引导学生进行话训练,形成稳健的语言风格。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态课堂中找回自己思维和感悟,才能在具体的情感受体验中引进并延伸自己的生活,才能在互助合作中生成自己的个性表达,真正意义上心有所感,笔有所指,文有所思。 和谐生态关系 对基本生态关系的关照与把握是衡量作文课堂生态的重要指标。作文课堂中的基本生态关系有:教与学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原生态作文教学”注重写作兴趣的培养,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它十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以及心理年龄特点,坚决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兴趣出发选择写作内容,注重将生活引入写作,也注重将写作引向生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虚与实的关系上,“原生态作文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要求教师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指导学生观察、体验、想象、实践,其余的内容可以虚化,要求教师特别注意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以及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在积极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作文教学离不开实际操作。只有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才能走向深刻。“原生态的作文教学”的落脚点是教会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强调学生原生态的表达、民主平等的交流和原生态的修改。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思考和大家交流,在互助合作中深刻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完善自己的表达。 培育主体思维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是“原生态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现代写作理念认为,写作是运用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人”是写作的核心,写作是“人”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我内心世界体验后的文字呈现,它强调写作者与自然之境、生活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这三征生态的圆融与互摄。 如果说和谐生态关是构建“原生态作文教学”的前提,那么培育主体思维意识就成为关键了。笔者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自觉主动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情动于中,文发于外,真正意义上引入学生的现实生活,牵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曾经以“生活”为系列,让学生写“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后来,又以“像……一样生活”为题,让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学生们打开了自己的生活世界,激活了自己的生活情感,萌生了生活的理想。有个学生写了题为《像树一样生活》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说他希望自己像树根一样扎进自己的土壤,默默地生活,希望自己像树杆那样茁壮成长,为路人撑起浓浓的一片绿荫,希望自己像树叶那样生长的时候姿意的生长,飘落的时候静静地飘落。这样,学生将自己的生活追求与树进行比较,从内心深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真切而感人。接下来请看笔者批到的一篇高考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看到这熟悉的歌词,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我不禁开始追问自己,我的根在哪里? 我的根就是这典雅美丽的故乡吧。从小就迷恋于这一片山清水秀的美景,湖边的漫步总是令我心旷神怡,豁然开朗,我深深地凝望远方,只觉天地间都被朦胧的雾气所笼罩,静谧而又沉稳。我尽情吮吸着清新的空气,吮吸着家乡的温暖气息,浓浓的情意瞬间弥漫…… 那对于他人而言,什么是他们的根呢? 我想,梵高的根是那炽烈的太阳吧。身处阿尔的梵高尽情地热爱着的根——太阳,他深深地感受到太阳赋予他的力量,他用画笔灵动地倾诉他的爱意。他挥洒出热烈奔放的向日葵,用鲜亮夺目的色彩回报太阳所给予他的温暖、亮丽与激情!那样的爱被熔铸于向日葵中,似乎散发着扑鼻的香气……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表现着马致远的“根”;“家书抵万金”这里又暗含杜甫的根。他们的根,便是远在天涯的故乡。“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确,故乡寄托,着他们最美好的情感,保存着他们最美妙的回忆。那里是他们避风的港湾,是他们享受温暖的“圣地”。他们爱着故乡,爱那里美味的食物,爱那里的一草一木,爱那里不变的风俗与包容。他们爱着故乡,因此,待在异乡的他们不再害怕,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终能回到那里,回到心中日夜企盼的地方。 钱学森等多位出国留学的科学家都心系祖国,一心回到祖国大展鸿图,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他们的根就是祖国! 纵使历经艰难险阻,他们也丝毫未放弃心中的梦想;纵使遭受折磨,他们仍一心回到祖国。他们深深地爱着生、养他们的祖国,爱着它的大好河山,爱着它的奔放与沉稳!他们要使它变得更强大、更耀眼夺目! 我们各自的根都有所不同,但我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根——中国!我们对它抱有浓浓的深情,深信它会更美好,也终会统一! 这篇文章使用相当多的历史文化材料,很容易被人评为“套话作文”,但细看就会察觉该考生对题目有自己的理解,有创作主体的思维,而且该考生能把材料和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表达了主题,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创作主体的思维和情感。 关注现实生活 关心生活,亲近自然,干预生活,表现生活,这是写作的原动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作文能够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重要条件。学生热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为生活所感动;学生深入生活,才会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同情心和悲悯心,学生投身于生活,用情于生活,才能厚积薄发,获得心灵的震动和精神的升华,真正意义上做到“情动而辞发”。 丰富的材料来自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原生态作文教学”强调作文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观察并思考生活,保存好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最在限度的调动自己的生活,激活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形成美丽的文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作文教学的生态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真正做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下面请看浙江省2009年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绿叶·情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的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的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大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这篇文章将自己的生活思考和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这一考生以爷爷为观察中心,将爷爷的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年轻时的生活与年老后的生活联系起来,让自己从爷爷生活变化后的情感变化中思考“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一深层主题,显得真切自然而深刻。 练就个性表达 “套话作文”还从另一侧反映出考生有限的积累和贫瘠的表达。没有丰富的积累,没有丰厚的语言功底,考生无法根据题目的需求来选择素材和语言风格,他们只能将早准备好的有限的素材用干瘪的语言生硬的陈述甚至原封不动地搬,无法用活。“原生态作文教学”强调用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要有原初的东西,能持续发展。那么,学生在用经典素材的时候一定得有自己的角度和层面,得有创作者个性的见解和语言。如果学生对材料有了自己的审视角度的层面,有了自己个性的见解,又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那他创作的文章也一定是原生态的文章。怎么样引导学生围绕题目主旨选材,围绕选材进行加工改造,练就个性表达呢?笔者认为进行“套餐式作文”训练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是从健美训练中借鉴而来的,就是同一个题目进行连续的组合方式的写作训练。它有三个优势:一是建立了作文训练的局部系统,二是体现了作文教学的过程,三是强化学生的自我矫正。在具体操作上,既可以引导学生就一个题目进行分步训练,又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题目进行不同文体训练组合训练;既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素材来表达同一个主题,也可引导学生用同一个素材来表达不同的主题。例如:在训练作文的开头时,我就用同一篇文题的不同的开头呈现给学生,用丰富的满含个性的言语来激活学生的言语,点燃他们个性表达的激情,引导他们去培育自己的言语个性。笔者曾引导学生以“精彩的生命”为题让学生行“套餐式”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写一篇议论文。下面是同一学生的两篇文章: 精彩的生命 午夜,一个人独坐在写字台前,构思着眼前这篇题目为“精彩的生命”的作文。已经坐了很久了,也许是对生命的不了解,致使我始终无法下笔,甚至感觉眼前的灯光照得我有点恍惚。门外,传来妈妈关切的声音,催促我上床睡觉。我闭着眼睛只敷衍了几句。 时光静静地流逝,一只小飞蛾突然从窗外忽悠忽悠地飞了进来,在台灯下飞来飞去,直晃得我头晕,我手一伸,一把抓住了它。小小飞蛾是多么脆弱,只要我一用力,它便会死去。也许大自然中的生命都是如此渺小脆弱的吧,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终结。它不停地挣扎着,挣扎着,努力鼓动着双翅,想逃出我的手心。它应该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生命的终结,却还是拼命的挣扎,这样,有用吗?我在思考……这应该是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对活下去的渴望,我甚至可以明显感觉到手心中不断的碰撞,挣扎,这是生命在跃动,在猛烈地跃动!突然间,一丝灵动充斥我脑门,难道我们不应该让这种生命的跃动释放出来吗?自然界中的物种千千万万,有哪一个不想把最美的留下,把最精彩的展现出来。生命在于精彩,而不在于长短;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昙花一现,在寂静午夜绽放出它一生的光彩与辉煌。尽管时间不长,却最精彩。这是一种高尚,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生命的精彩与成功。 那么既然如此,现在正值青春的我们,不是更应该让人生成功,让生命精彩,把我们青春的活力释放出来。人生苦短,光阴几十年,如果碌碌终生,那又有何意义。对,应该要让生命精彩,让生命演绎出最动人的乐章。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不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吗? 手心传来的躁动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慢慢张开手,飞蛾飞走了。谢谢你,飞蛾,让我对生命有了如此多的感悟。 精彩的生命 只要心情是晴朗的,人生便没有雨天。给生命一个笑脸,迎接属于你的生命。 ——题记 没有嫣然绽 开的花蕾,便没有四季宜人的温馨;没有潺潺流过心田的微笑,便没有人生的洒脱。我们虽然哭着来到世上,但应该用微笑面对人生,给生命一个坚强、勇敢、自信的笑脸,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 生命,因微笑而精彩。给生命一个坚强的笑脸,沉着冷静地去面对,去迎对,去解决暂时的障碍,去迎接雨过天晴的那一天;给生命一个勇敢的微笑,敢为人之不敢为,去化解心中的那团迷雾,为自己,为他人开拓一条平坦宽阔的新路;给生命一个自信的微笑,超越自我,超越极限。 生命,因追求而精彩。生命如风,来去匆匆,但追求却从不停下脚步。阳光明媚的春天,追寻那灼灼其华的桃花;赤日炎炎的夏天,追寻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荷花;硕果累累的秋天,追寻那犹傲霜枝的金菊;寒风凛冽的冬天,追寻那独傲霜雪,犹有暗香的雪梅。也许,生命本来就是一场追寻。 生命因希望而精彩。希望就是力量,只要心存信念,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里用一片不落的叶子告诉我们:只要希望的绿叶不落,精彩的生命不断。 生命,因感动而精彩。感动,是一种情愫,是对生活的感恩,是灵魂里的触动,是一颗敏锐的心最温暖最柔软的那一部分……人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感动也是如此。 生命中太多精彩的内容营造了精彩的生活。微笑、追求、希望、感动……都有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生命的价值,让生命更加精彩,更加充实。 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有内容的生命自然是精彩的。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生命的精彩,让生命在微笑中满含希望,在永不停息地追求中收获感动和幸福。这样的生命就是精彩的。 第一篇文章用质朴的言语写自己在一个独特的时间里的思考,真切自然;第二篇文章用排比的手法、并列式的结构和精练的文字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深刻有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思考,我们看清了“套话作文”的真面目,找到了它的形成根源,也遥望着改变它的策略。张中行先生告诫我们:作文不仅是一门课,不仅是我们的一种表达工具、技能,它更是个体生命重的生存、生活方式。这就是说作文是写作个体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行为,是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因此,维护作文教学的生态平衡,让学生心有所感,笔有所指,文有所思,是维护学生言语的重要前提,是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带领学生远离“套话作文”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① 曹茂才 著《学生撒谎谁之过——探析学生作文的“假话、套话、空话”现象》(《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5期) ② 陈玉驹 著《生态课堂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对当前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4期) ③ 肖川 徐涛 著《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转引《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年第1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