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智慧(二十七)
学会称赞别人 有个很优秀的博士,他二十岁就拿到了数学博士学位,在读书过程中跳了好几级,而且大学还破格让他直接升为副教授,这可算是那个学校里的一个特例。他从二十岁做到三十岁,整整十年当中,发表了很多论文想提升为教授,但是十年了还是升不上去。我有个朋友也是数学博士,跟他是同事,才了解到他所发表的论文很精辟,内容都是哪个教授的论文有什么缺点,哪个教授哪里讲的是错误的,他每篇文章都是谈论别人错在哪里。虽然写得很正确,但是都被刷下来,他自己也很苦恼。 后来我的朋友告诉他,你不妨换个写法,写哪个教授哪里好,哪个教授哪里写得很圆满,从这个角度去发表论文,说不定就有转机。这位博士听完以后,眉头都皱起来,他觉得很困难。后来确实也写出来,拿给我这位朋友看,结果我的朋友一看,觉得写得很不自然。 一个人要想很真诚地称赞、欣赏别人,只有在真诚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出来。我们也看到有些训练课程,会教导人要常常称赞别人,对别人微笑,就可以跟对方做很好的生意。往往这些上完课程的人,他对你微笑时,你会觉得他很奇怪、很不自然。所以,“见人善,即思齐”,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心态,我们要从内心欢喜去欣赏、赞叹他人。我们做善事,也要引导别人一起来做。在与人为善的过程中,要记住,“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这些人生的哲理跟中庸之道都很相似。 老子教识子 老子在出关以前,有个官员来问他:“我请教你一个问题,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比较老实,小的比较聪明,我老了以后是要依靠大儿子,还是依靠小儿子?”老子就拿出一把零钱放在桌子上,对他大儿子说:“你只要过去打你父亲一下,这些钱统统是你的。”大儿子比较老实,他心想,怎么可以打父亲?死都不能这样做,所以怎样劝他就是不肯。小儿子比较聪明,老子就跟他说:“你只要碰一下你父亲就好,这些钱就是你的。”小儿子马上过去打了父亲一下,然后就把钱收起来,自己还很得意。老子就对他父亲讲:“你知不知道以后要靠谁?” 现在的许多父母,都把所有的投资放在聪明、读书读得特别高的孩子身上。有一个人,他的小儿子去了美国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甚至于他还要自己花钱去美国看他。儿子娶了一个外国老婆,他去美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媳妇还拿了一张帐单给他,说他在此吃住这一段时间要给她多少钱,其实这也是自己所造成的。反而那些学历比较低的孩子,会照顾父母,因为书读得愈高就会愈傲慢、愈自私,书读得少的最起码他不会傲慢,比较谦恭。果然,他的晚年是大儿子在照顾。后来他去世之前,家人联络他的小儿子回来看父亲,他的小儿子说他正在其他地方做生意,如果来回一趟要耽误一段很长的时间,会少赚多少钱。最后竟没给他父亲送终。 身教重于言教 我们看到很多标志上写着:“请勿倒垃圾”,虽然这样写,垃圾并没有减少。在现前,我们要逆势操盘。人家忘恩负义,我们要知恩报恩;人家乱丢垃圾,我们要勤快捡净。现在这个时代用言语来劝导,力量不大,一定要身体力行去劝勉。 有一次,我们跟一些朋友去爬深圳的南山,一路上我们就捡垃圾。有些游客看到我们经过,他们口里念念有词:“这些人都是好人。”无形中让他们对社会有更大的信心。那一次有一位长者七十岁了,也跟我们一起去,老人家捡得非常认真。记得他看到一只鞋,已经埋在土里了,外面只露出三分之一,老人家还把土挖开,把那只鞋抽出来,捡得真是很彻底。老人家就像个孩子一样,我们看了很感动,觉得要效法他。到了我们停车的地方,老人家还欲罢不能,还继续往前走,继续在捡垃圾,站在马路的旁边,等我们把车子开过去。 面对这些“有心非”的事情,我们也不要给予太严厉的批评,更重要的是循循善诱。我们有个老师,在校门口等他的孩子下课,校门口有很多垃圾,他立刻就在那里捡。第一次捡的时候,所有的家长都一直看着他,觉得这个人很奇怪。他具有一颗无求的心,所以也不在乎别人用什么眼光看他。第二次、第三次他还是默默地捡,捡了一个星期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其他的家长也一起捡,小孩也一起来捡。当我们捡起垃圾,所有看到的人都印在心中,我们不敢保证他往后会去捡垃圾,但是最起码当他要丢垃圾的时候,会有一个形象出现在眼前,阻止他再一次乱丢垃圾。 记得我在念国中的时候,我的校长让我记忆很深。那天放假,学校没有人,我刚好到学校,校长弯腰去捡起校园里的垃圾。我站在他后面,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学生在后面,可是校长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我,我这一生是否会乱丢垃圾?不会。 有个学校开会,因为校园太脏,学生都丢垃圾,针对这些事情,校长跟老师正在讨论,看用什么方法能改善这种状况。假如哪天校长带头开始捡,学生一定会高兴,因为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上行下效”。 真诚能唤醒人情味 有个老先生住在一栋公寓里,这栋公寓的邻居都是老死不相往来。有一天,老先生就敲隔壁家的门,对他说:“我的儿子寄了一篮葡萄来,我吃不完,你们家有没有一些盘子可以装,我来分给大家。”对面的年轻人就拿了一些盘子,然后装了葡萄,分到整栋大楼各家各户。本来大家不认识,由于送这些葡萄,大家就开始有了交谈,便熟悉起来。本来楼下的脚踏车,大家都是排得乱七八糟,后来因为有了接触,大家就互相尊重,脚踏车也自动排列整齐。有些邻居家里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其中一户是开办公司的,熟悉了以后,他也主动让这个晚辈到他的公司去工作。所以,自然而然就互动起来。 后来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远远看到这位老先生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水果摊贩,就对着这位老先生说:“老先生,你还要不要再买一箱葡萄?”这年轻人一听,才了解到那篮葡萄不是老先生的儿子送的,而是老先生自己花钱买的。因此,邻里之间,也要透过我们的真诚去带动。人与人之间,假如没有沟通就会愈来愈疏远,如果有人带动,就能唤醒这种人情味,因为人心都是善良的。 宁拆十座桥 不破一桩婚 有一天早上,我接到一通电话,是我一个朋友打来的,她提到她先生有诸多不是,一边讲一边掉眼泪。当她抱怨完以后,我就跟她说:“做人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要先做对,你现在说先生的诸多不是,请问我们自己做好了没有?我们把孩子照顾好了没有?我们把公公、婆婆侍奉好了没有?”如此一说,她情绪就缓和下来。我接着说:“假如我们自己本分都没有做好,哪有资格去说先生,我们就是跟他一般见识而已。”因为她的孩子才一岁,所以我鼓励她要好好先把自己管好,不要在情绪上打转,这样下去会愈来愈糟。 当我把话讲完之后,她就说:“蔡老师,你为何跟我其他女朋友讲的不一样?”因为她已经先打过电话给其他的女朋友。她又说:“我问我朋友,我先生这样怎么办?她们都回答说,非常地时候要有非常地手段。”人很奇怪,要问问题都找谁问,找那些可能认同自己想法的人。其实任何人心里都明白什么才是对的,但是又深怕去面对那个事实,而那些常常会对她直言不讳的人,他都不敢去问,都去问那些会顺应自己说法的人,这样对自己不一定有帮助。 所以,我们给人家建议要谨慎,假如随顺她的情绪来说:“那就把你老公休了!”到后来,她真的离婚又反悔了,一辈子都不会放过你。俗语说:“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你破了人家的婚姻,还会影响他的子女,影响面极大。 因此,言语要谨慎,不要随便给人家出主意。最重要的是我们建议别人要抓住一个核心,让他能找到自己的过失,让他能时时反省。当我们这样去引导他人时,他的理智就会提升起来,因为只有理智、德行才能转变境界。情绪上的安慰能不能转境界?绝对不可能。我们的引导是为了让他先看到自己的本分,当他把心神放在天平上就会成长,也会有所改变。当他能够修身,家庭自然就会转化,就会迈向“修齐治平”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