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云人物素材沈从文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1-10 12:32:39 |
点击次数:1565 |
|
风云人物素材沈从文 沈从文篇 一.关于凤凰与沈从文的文章 沈从文:作品和读者永远不老 吴 真 沈从文在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中自序道:“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2002年12月,沈从文百年诞辰,沈从文的作品在人间正方兴未艾。 一 学生眼中的沈从文 对话人:吴宏聪先生,中山大学著名教授,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1938年考进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946年联大结束,随王力先生转中山大学。 他对学生是真好…… 记者:您上大学的时候,沈从文先生已经是著名文学家,他上课上得怎么样? 吴宏聪:在西南联大沈先生开了四门课,必修的《白话文写作》和选修的《创作实习》、《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选他课的学生不多,因为他不擅长上课,声音小而且有浓重的湘西口音,和同系的闻一多相比,沈先生的课可以说是不动人的。 记者:沈先生有没有要求学生们成为像他那样的作家? 吴宏聪:他没有特别要求,但是改作文改得特别好,他批改的字往往比学生的作文还长,字又漂亮,所以很多学生都把习作珍藏了几十年。他不擅于公开演讲,但是个别谈话特别有针对性,能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写作问题谈,还为学生提供材料去作研究。 记者:沈先生把他写作的秘诀传授给你们了吗? 吴宏聪:他最常用的评语是“贴着人物写",当时我们老不明白怎么贴。他对学生是真的好,帮学生改作文,改完之后自己掏钱买邮票寄出去,以他的名气推荐学生的习作。汪曾祺说:他在昆明时期发表的作品,全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沈先生推荐出去的,还有李广田、九月诗人,好多学生都是在他鼓励下走上文学的路子的。他为人永远是湘西人的纯朴和诚恳。 记者:您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跟沈先生有关吗? 吴宏聪:我四年级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曹禺戏剧研究》,当时曹禺的剧作虽然很轰动,但把曹禺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恐怕不多,“话剧”与“学术”那时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还不太“沾边”。导师杨振声先生和沈从文先生同意我的选题,但我把论文提纲拿出来时,杨先生不同意我一些观点,而沈先生却认为论文提纲尚有可取之处:论文写出一点新意,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就行。你完全可以按照你的思路写下去,自成一家之言。沈先生还说,导师是指导你写论文,不能我们讲一句你写一句。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这6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都尽可能地给学生学术自由。 沈从文和丁玲的恩恩怨怨始终是这20年文坛的一个话题 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被冷藏30多年的沈从文忽然回到文学的中心,您怎么看这股到现在还很热的“沈从文热"? 吴宏聪:沈从文的作品本身有很高的价值,他是中国这百年乡土情结最浓的作家,50年代他因为种种原因突然在文坛上消失,这是不正常的文学现象。所以在80年代思想解放了,文学也回归到原来的位置了,大家就非常想念这样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大师。当然这里面还有国外作家对沈的发掘和推广。我想沈从文热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记者:在现代文学家排名榜上,您给沈从文排第几? 吴宏聪:前五名之内。鲁迅写文章骂过沈从文,但是当美国的斯诺问鲁迅中国作家谁比较好时,鲁迅第一个提到沈从文,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还可以。沈从文是多产作家,又是文体实验作家,这两样足以让他在文学史上不被遗忘。而且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坛,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他的作品关注的是人性,历史将会重新评价。 记者:沈先生和丁玲的恩恩怨怨一直是这20年文坛讨论的一个话题,作为现代文学史研究者,您眼中的历史真实是什么? 吴宏聪:1981年丁玲给沈先生戴了三顶“帽子",我们都不好问沈先生,怕惹他生气。后来才知道他给徐迟写了一封长信,信里说现在有个大作家骂我,我想我有两个地方做得不好,一是把她留在台湾的那个人写了出来,二是嫌我举她举得不够高。这封信直到沈先生去世后才拿出来发表,因为沈先生无权无势,而丁玲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在看来,沈先生1934年写的《记丁玲》对丁的评价是很高的,沈先生有恩于丁玲,丁却在四十七年后突然从后面插上一刀。 记者:1948年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击,直接导致了沈先生离开文坛。据说当时郭对沈的文学也十分地不以为然。这几年郭沫若在文学史的排名一路下降,沈从文却一路攀升,这里面的恩怨让人回味。 吴宏聪:郭沫若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物研究者,现在文物界对沈从文的成果也给予了大师级的评价。1964年沈先生完成周总理亲自过问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周总理让当时担任中国社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写序,郭500多字的序里无一字提及沈从文及沈的书,郭沫若还是不能容忍沈从文。 二 凤凰之子沈从文 对话人:龙迎春,湘西凤凰人,广州某报副刊部副主任。作品《走进沈从文的故乡————品读湘西》即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记者:在凤凰人眼里,沈从文是怎样的人? 龙迎春:沈从文当过乡村中学教师,那个村里听过他讲课的人说他讲得不差。在凤凰乡间,知道沈从文这个人特别是知道他是文学家的并不多,虽然他把他们的生活活生生地介绍给外界。但是凤凰县城里的人都知道而且敬重沈从文。 记者: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凤凰,到现在还剩下多少影像? 龙迎春:如今的凤凰城里,只剩北门到东门的一段城墙,这是沈从文在《凤子》里提到的“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的断垣残壁。而那“在周围附近三县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用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暴动的边地苗族叛变”的“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也都只剩下一些残毁的纪念,至于万历年间用来防苗的“边墙”,已经淹没在青山黄土中。 记者:因为沈从文的美文,许多人到凤凰来寻梦,凤凰于是成为这两年最火的旅游景点,当地人感激沈从文吗? 龙迎春:从1938年沈从文写湘西起,凤凰人就以沈从文为荣。他把湘西的人和事,原始与质朴写入味了,凤凰人把他当做最有出息的子孙。沈从文墓地前有一块碑,上面是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的墨迹:“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代表着凤凰人对沈从文的温情。沈从文以一个士兵的身份离开故土,以一介文学大师的称号立足北京,以一个文物研究专家的称呼结束一生,最后回到故乡凤凰。 记者:旅游者的蜂拥而来,沈从文笔下纯朴的民风会不会在商品浪潮中消失? 龙迎春:凤凰的景点现在出租给了张家界的黄龙洞旅游公司,租期50年,非但景区票价已处处统一,就连船夫,都已经成为了公司的职员。旅游是旺起来了,但是凤凰人对于生意还是那么憨拙,他们自己买来酸菜请你吃,去买桔子的时候不是顶小心地撕开一瓣给你,而是囫囵地塞给你一个又大又红的。我想再过几十年,这种出自生命本身的纯真还是不会改变的。 记者:给旅游公司经营旅游,生意人能领会沈从文的人文凤凰吗? 龙迎春:这正是我所担心的。纯商业的旅游开发对人文的东西总是漠视的。凤凰近两百年人文鼎盛,出过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与柳亚子并称“南田北柳”的南社诗人田星六、湘西王陈渠珍……声名显赫的这一系列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土里。贵州提督田兴恕的故居如今只剩一扇朱红的大门和题字,旁边写着,“提供食宿”。 三 沈从文关键词 1、凤凰城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个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而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静静流淌的沱江水、矗立百年的吊脚楼、闲坐街旁的老人、沉寂肃穆的古城墙、平整无语的石板路……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凤凰。 2、沈从文故居 故居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 位于中营街10号。是典型的四合院,有天井,正房、厢房、前室10余间。故居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清静典雅,陈列着沈从文先生的影照及墨宝等。 3、沈从文墓地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其骨灰一部分撒在沱江中,一部分葬在凤凰听涛山下。沈从文墓碑是一块从南华山采来的天然五彩玛瑙石,重约六吨,上刻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选定的沈从文遗文《抽象的抒情》中的一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墓地极为简朴,与山中的野菊兰蕙融为一体,质朴得令人感伤。 4、张家四姐妹 苏州“张家四姐妹”出身名门,是中国第一批中国公学预科女生。她们是: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三姐张兆和,四妹张充和。前面三个姐妹,嫁的都是当时社会名流。而三姐张兆和,因为沈从文的追求,名声最响。 四 沈从文(1902—1988)百年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凤凰一户小康人家,身上流淌着1/4苗族血液。1922年到北京,开始写作求生。1928年到上海,与丁玲合编《红与黑》并参加新月社。此后历任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职。 20世纪30年代是沈从文大放光彩的创作高峰期,出版了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赴》、《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传记《记胡也频》、《记丁玲》,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等作品,成为文坛影响颇大的京派小说家。在三、四十年代的历次论争中,他一再显出与左翼文学思潮的隔膜。 1948年沈从文被郭沫若点名批判,一度使他因神经过度紧张造成疾病,幸自杀未遂,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等从事工艺美术和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不再从事文学创作。1978年调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长期研究的成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初版)出版。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一股“沈从文热”,对他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作品的评价也越来越高。近年他的书信集《从文家书》初版后更引起了学界广泛的研究兴趣。他塑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在这个恬淡静谧的氛围中揭示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对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而他至善至美的文学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学立场,在当时喧哗的时代中迟迟不能得到理解。 今年12月28日是沈从文百年诞辰,一千多万字的《沈从文全集》将出版,湘西将开展多项沈从文纪念活动。 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并没有老去。 二. 有座城,已为你等待了千年! 转载这篇日志,因为凤凰对我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它记录了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却的历程。一直想为凤凰写点什么,但只在和他人的信件里只言片语地提到过几句,我的笔触还不够厚重,不足以凝固我对凤凰的所有情结。人,需要一点孤独精神,凤凰,正是满足了我内心的寂寞。 “——曾经有人问我 为什么总喜欢码一些不够温暖的字 如果非要一个回答 我想引用沈从文的话: ‘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字样。但事实上每每见到这 种光景,我总默默的注视许久。’ ” 有一座城,亲近只需一瞬,遗忘却要一生 如果你深深地思念一个地方,实际上你就已经去过了。 如果你千百次想念一个人,实际上你已完成了对他(她)的爱…… ----摘自匡离离旅行新概念 某些人某些地方你第一次遇见便觉似曾相识 仿佛他们是你上辈子的故人亦或上辈子的故乡 我于你而言是如此 凤凰于我而言更是如此 不要再问我去凤凰的理由 只因我想回到我上一世的城 那一刻我的人还行走在去凤凰的路上 而心早已飘进了那座古城 我喜欢不停的行走 喜欢在透明无邪的湘西山水间行走 仿佛这灵山秀水可以赋予我轻灵的气质 更喜欢在行走间幻想 山那头是我的前世 山这头是我的今生 凤凰能闻名于世的理由 除了沈从文 除了山 水 城 还有它们。。。 曾经有人问我 为什么总喜欢码一些不够温暖的字 如果非要一个回答 我想引用沈从文的话: “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字样。但事实上每每见到这 种光景,我总默默的注视许久。” www.rz520.com 过于幽美的风景 总会引发人心底那段欲盖弥彰的悲伤 然而这一刻 我忧愁不起来 相信你也一样 君住沱江头,我住沱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沱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咖啡馆如同男人一样 都有他各自的气质 或许这家不是气质最好的 但却是最吸引我雨雾中的凤凰,碧波微漾。 我头发衣衫润湿 手心却温暖 如果上辈子我们在这里相遇 我是否会为你的歌声在睡梦中起舞 而你又是否会执迷于这一艘渡船 越过千山万水 偶遇千万个人 我终于来到你的身边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抚摩这冰冷的五色石 仿佛是在触及你的灵魂 你曾经说过:“我看过很多地方的云,喝过很多地方的酒,走过很多地方的 桥,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如果我也生在那纷乱年代 或许会爱上你这般清朗的男子 恍惚间再次忆起你的话: “过去的,有谁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 关于凤凰沈从文如是说 "我心里的凤凰,到底装了什么,也许,连你都不知道。" 关于凤凰我只想说有一座城亲近只需一瞬遗忘却要一生 附注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