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阅读九:素材“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9 13:52:31 |
点击次数:1082 |
|
专题阅读九:素材“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引言】 2009年10月31日清晨,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在历经了人生的98个春秋之后,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巨星陨落,苍山顿首;噩耗传来,举国同悲。这位科学巨擘,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中,虽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却创造了许多震惊中外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这位“科学巨人”的传奇人生,在大师的道德精神感召下,潜心学习,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认真履行使命,以告慰大师的在天之灵吧! 【素材一】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20年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1950年,准备启程回国的钱学森突然被关进了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 1954年4月,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取消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可钱学森夫妇的行动仍然受到监视。1955年6月的一天,蒋英带着两个孩子,陪钱学森佯装上街闲逛,巧妙地避开了特务的监视,溜进了一家咖啡馆。蒋英一边喝咖啡,一边逗着孩子玩耍,钱学森则以香烟盒代替纸,用中文写了一封信:“……阻碍归国的禁令已于4日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省亲探友之愿难偿,戚戚然久之……恳请祖国助我……”钱学森的这封短信几经辗转,终于转呈给周总理。周总理当即要求有关部门想尽一切办法,让钱学森早日回国。1955年8月1日下午4时,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再次复会。王炳南大使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盒上的信及翻译件摆到了谈判桌上。美方代表顿时哑口无言。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走过罗湖口岸,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留在那里。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后,总要把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退休用。而我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素材解析 ●导弹、卫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是钱老的故事却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一种精神。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爱国精神做支撑,钱老不会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携妻儿冲破那么多的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如果没有强大的奉献精神做支撑,钱老不会带领科技人员在荒山戈壁,从事长达数十年的艰苦研究,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钱学森身上最闪光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是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个人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拓展训练 ●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从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到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到钱学森的“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都是中华之魂宝,它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它是一支点燃中国人智慧的熊熊火炬,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请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化抽象为形象,有感而发。“爱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可通过古今人物展现爱国精神,也可通过事件展现对爱国的思考。二是以小见大,凸显主旨。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但所表现的是宏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譬如,从对国旗的热爱、不在人民币上涂写等“小处”着笔,同样可彰显爱国精神。 【素材二】 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后,钱学森一心想实现“科学报国”的理想。1956年10月,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并出任院长。而此时的中国,在导弹研制方面就像一张白纸,许多与导弹相关的词汇都是钱学森亲自翻译的,他又像在麻省理工学院一样拿起了教鞭,为大学生们讲授导弹概论。经过不断摸索、试验,1964年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中近程导弹。3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此时,实现两弹结合、使中国拥有导弹核武器的艰巨任务,又摆在了钱学森面前。1966年,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4年后,中国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两弹一星”的计划全部实现,此时的钱学森,已年近花甲。晚年的钱学森,仍然密切关注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但他最关注的是一个更加宏观的问题: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改革现行教育制度。 ●素材解析 ●钱学森身体力行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并不懈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在中国,对钱学森的尊重,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钱学森身后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钱学森这位科学巨人以奉献作为人生的目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科学探索的需要,心甘情愿地奉献一生,怎能不赢得世人的敬仰。 ●拓展训练 ●“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对科技界巨擘钱学森的颁奖词:“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科学技术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幸福与便利。它在暗处微微透出若隐若现的光芒,激励着人们前进,推动着文明发展。科学,是一个神圣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请以“科技之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这个话题很宽泛,只要与“科技”有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既可以写实际生活,也可以写想象世界;既可以写科技进步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也可以从利与弊的角度谈当代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双重影响。既可以写成记叙文,将发生在自己身边与“科技之光”相关的事生动地描述下来,也可以写成科幻作品,在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又可以写成议论文,选取一个较小的切入点,运用与科技有关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另外,写好这道题必须初步了解近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以及当代世界科技革命的基本情况,对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挑战有个基本认识,同时,还须掌握像钱老“科学报国”之类的具体翔实、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掌握、运用科学技术同个人的使命、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写出佳作。 【素材三】全面发展的典范钱学森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纵观钱老的一生,德智体美无不达到顶峰。”附中刘沪校长说。钱老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这种伟大的爱国情怀一直令国人感动和钦佩。钱学森是中国的科技巨人,也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1989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会议上,钱学森被授予“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9年他又被国际媒体选为“影响20世纪科技发展的20位世界级科技巨人”之一。钱老经历了时代变幻的风云,承受了科学研究的辛劳,其生命轨迹却长达近1个世纪。刘沪认为这和他从小热爱体育运动不无关系。钱老喜欢画画,而且画技不俗,还擅长吹圆号、吹口琴。热爱艺术的钱老一生没有放弃过对美的追求。2005年7月29日和2009年8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登门看望钱老,钱学森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建议,钱老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素材解析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训是“诚、爱、勤、勇”。在师大附中6年的学习生活对钱老的影响很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的教育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市场经济所提倡的竞争意识、独生子女政策下父母对子女更高的期望、全社会的舆论环境以及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教育变得更加功利了。此时此刻,回眸全面发展的典范——钱学森的成长历程和教育背景,教育界、家长和莘莘学子是否该深入思考呢? ●拓展训练 ●材料1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考研的人数成倍增长,但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许多一级学科因缺少实惠,报考人数寥寥无几。 材料2阿拉伯亿万富翁瓦菲支·赛又德曾提出捐款340万美元,把牛津大学建设成世界级工商管理学院的建议,遭到牛津大学学监们的拒绝。他们自豪地说,只有我们牛津人才真正理解大学的含义,那就是大学的目标是立人,人立而凡事举。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联系实际,以“成才须先立人”为话题写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综合审视两则材料,可以把立意确定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不应该被物质利益所驱使,只注重培养市场、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忽视人的个性张扬与理想创见的教育,是一种短视行为。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健康成长,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