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阅读十: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透视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9 13:54:05 |
点击次数:1192 |
|
专题阅读十: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透视 【事件回放】 北京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试点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39所中学的校长获得推荐资格。面试合格的学生北京大学将降30分录取。此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方声音】 北大解释为何出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继11月16日公布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中学名单后,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今天向社会各界解释了为何出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负责人表示,出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政策的初衷,是想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下,进一步探索新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学校和学生把精力从被动应付考试逐步转移到主动培养素质上,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使那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的优秀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北大接受教育。 据其介绍,北大近年来一直在稳步推进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从理念上说,我们始终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立足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实践上说,我们在保持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整体稳定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自主招生,招收保送生、特长生等方式,选拔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好,学科特长突出的学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这项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其中的环节之一。”北大招生办负责人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属于“增量改革”,是在不减少其他自主招生学生录取机会的前提下,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方式,吸收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北大。同时,其他许多出类拔萃的,但此次没有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仍然可以继续通过自主招生制度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 (选自《光明日报》) 推荐上北大又成分数比拼,校长感叹身不由己 “非不能也,实不敢也!”南开中学校长宋璞感慨地用这句话来概括这次推荐学生的过程,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以分数为标准做最后定夺。 宋璞说,第一次搞这种实名推荐,感到压力非常大。外界对校长的猜忌,公众对学校的不信任,都让他感到难以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推荐。 “这批学生中确实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从内心来讲,我也想推荐那些成绩差一点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但其考试分数未必能达到北大的录取标准。但这样的学生北大敢录取吗?就算录取了,其他学生和家长能没有意见吗?”宋璞说,他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唯有分数是最有说服力的。 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说,为了公平起见,不能根据校长的个人意愿随意推荐学生,他们制订出一套推荐规则,仍然按考试成绩来决定人选。巴蜀中学确定的三名推荐生分别是理科班的阳盼、袁潇和文科班的韦宇丹,这三名学生在最近几次考试的分数排名都排在全校第一名或第二名,凭考试分数无可争议地入选。 (选自《重庆晚报》) 推荐上北大,家长疑虑重重 在被推荐学生中,一名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选择并不满意,他本来希望孩子能上北京另一所大学。 另一位推荐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凭我家孩子的成绩,北大、清华都考得上。此前这两所学校的招生工作人员已经提前来学校做了招生宣传,还跟他们进行了接触,都希望能填报他们的学校。”“我感觉这两所学校竞争非常激烈,所谓校长实名推荐,并不能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只不过是北大的一个提前掐尖计划而已。” 教育部:这是有益尝试,鼓励北大探索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进一步深化的积极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教育部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要求,遵循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 同时表示,由于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实践的范围和时间均有限,各种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为这些积极探索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氛围。 知易行难,七成网友反对北大试行“实名推荐制” 新浪网进行了一项调查:你如何看待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其中,67.5%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24.8%的网友表示支持,觉得“可以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的不足,发现高素质学生”;另有7.7%的网友表示“不好说”。 【正反观点大擂台】 ○正方观点 观点一:对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有益的尝试。 观点二:有利于北大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提醒校长注意身份和职业道德,提高推荐的公信力。 观点三:有利于各高校自主招生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对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深化和探索,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 ○反方观点 观点一:39所学校评定规则不透明:参与申请的400余所中学都是哪些省份的什么中学?为什么不能公布名单? 观点二:北大公示的39所具备推荐资质的中学名单中没有一所农村中学,导致名单遭质疑。 观点三:实名推荐制无疑会扩大中学校长手中的权力,给权力寻租造就空间,容易导致招生腐败。 【观点解读】 是否能保证公平公正成争议焦点 “谁能获得北大面试通行证就凭校长一句话,校长的权力太大了!”一位家长不解地表示。一些家长还指出,学校每年都有一二十个保送生,推荐的过程还算民主,所以争议也小。如果是校长一人推荐,相信早就炸锅了。 他们还担心,校长的权力大了后,肯定有人托人情、送礼,大行不正之风,这样好事反而成了坏事。 2.给尝试以信任与宽容,走出当下教育改革寸步难行的囚徒困境 一边呼吁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一边却又不信任改革者的改革尝试;呼吁尊重教育自主和大学自治,可教育想自主了,大学想自主招生了,又对大学的自主能力和教育的自治力充满不信任——一种很有感召力的、代表了多数人意见的声音是:不自主就很难让人放心,只有大学先自治,教育能自主之后,才有资格让人相信。可什么样的教育叫自主,如何才叫真正自治呢?这本身就没有公认的标准。而且教育自主和大学自治的改革需要较长的过程,难道等到舆论公认大学已经自主了才能相信教育、信任他们吗?一方面敦促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又不信任改革者;一方面呼吁教育自主,另一方面又担心自主中的腐败,这就是困境。 要走出这种困境,只有选择相信。教育改革要取得突破,舆论首先必须突破那种“给教育自主就必然会滋生腐败”的心理障碍。质疑和批判需要勇气,但有时候信任更需要大智慧、大勇气,一味地怀疑和否定,只能使一切停留在原地。 警惕新瓶装旧酒 北大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直处在传媒聚光灯下,大众麦克风前。在南师大附中“校园牛人”成为江苏省校长推荐上北大第一人之后,武汉二中、华师一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等相继公示了推荐名单,结果大同小异,多是成绩突出的学生。最新公布名单的重庆南开中学和巴蜀中学,入选学生均是最近几次考试中的前一两名,所谓推荐,依然是考试分数的大比拼。 一项兼顾效率与个性的自主招生改革,刚刚上路就要与现有的“保送生”“自荐生”制度并轨,显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态势。以重庆南开中学和巴蜀中学为例,每年考取北大的学生有数十名,现在被校长实名推荐的前一两名学生,如果不出意外,参加考试同样能考上北大,所谓校长实名推荐制已了无新意。相信这并非是北大的初衷。原本想对现有录取制度进行探索和补充,结果却成了争抢优质生源的“新花招”,提前将重点省市的“状元苗子”收入囊中。 4.要为偏才、怪才创造成材的土壤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要推就推怪才。”他认为,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是用一个尺度、一张考卷在一个非常庞大的考生队伍中筛选人才,突出的是公平和效率。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有利于所考核的几个学科水平非常均衡的学生,同时导致考试对一些学生而言成了专门的“技术”,一旦考完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就淡忘了。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只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高水平群体,但是,并不是只有各科目都能拿到高分的学生才有培养价值,相反,一些杰出人才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 “我个人觉得应该推荐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特别超常的才华,而在其他方面暂时略有不足的学生。他们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不能生存,但却具备可贵的培养价值。而绝对不能为了提高学校学生考上名校的比例,就推荐那些可能降几分能考上,不降分有危险的学生。推良不推优是绝对不允许的。” 【针刺文一】中学校长没胆识,北大招生探索难觅奇才 堵力 北大最近推出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从国际引进的好针剂,方一注射就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反应,招惹来一片对骂之声。 一种声音赞好,将北大的招生新政提升到了“打破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高度,认为多元化的招生途径有利于不拘一格选人才。 与之针锋相对的观点是担心此举会滋生腐败,绝大多数网友认为中学校长面对的是“选公子还是选才子”的问题。 其实,这个所谓的改革既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遏制应试的灵丹妙药,也不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它只是“分数决定论”的副产品。 先看被推荐的优秀学生的推荐理由。南师大附中获得推荐资格的匡超:成绩年级第一,学科竞赛考得很好;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好学生有三种:一、平时学习成绩好。二、学科竞赛考得很好。三、学生活动能力强。一般来说,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很不容易了,匡超三样都很厉害。 还有,武汉二中推荐的宋铁凡“经常考年级第一”;巴蜀中学确定的阳盼、袁潇和韦宇丹最近几次考试的分数也使他们无可争议地入选。 改革来改革去,大家把眼光还是聚焦在学习成绩上。奇怪的是那些成绩均衡德才兼备、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不需要校长实名制推荐一样能上北大,为什么还要把这宝贵的机会叠加到这种校园牛人身上去?从脑科学意义上讲,人在中学时代属于潜人才,才华能力都处于隐形状态。高考屡遭诟病,就是因为它用长达6年的时间逼着孩子产生显性成果,并以此来衡量和评判其是否有接受大学教育的资格。 所以,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自主招生理应肩负起拾遗补缺的作用,打捞那些有可能在高考中失利,进不了名校的怪才、专才。 再看这获得推荐资格的39所中学,哪个不是北大、清华的生源基地?就说北京人熟悉的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他们比的从来就不是本科升学率,而是比状元出多少,比通过考SAT赴海外名校留学的人数。对于这类生源极佳、师资极佳、学校条件极佳的学校,上北大的个把名额对于它们来说到底有多大意义?特别是那些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更是叠加了各种优质资源。进了这些基地,学生们就可以成群结队地涌进北大、清华。不是有种说法,人大牛,牛不过人大附中吗?每年这几所学校都有大量保送和自主招生的名额,很多学生不喜欢保送的专业就主动放弃自己考,或者既报考自主招生院校又申请去海外名校,谁会像偏远地区普通学校那么稀罕北大这仨瓜两枣的名额呢?仍然是穷的穷死富的富死,所以有人评论,按照北大的方案,本意是想让钱钟书或者韩寒这样可能会被高考体制“枪毙”的人也能进入北大校园,可现在看来,他们连上重点高中的资格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获得被推荐资格?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不好,有时数学还不及格。当时在江苏金坛中学任教的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是华罗庚的数学老师。他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了:“你看看他那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人才’吗?”王维克激动地反驳:“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是的,创新型人才往往禀赋卓异,缺点明显,很容易就因为一个理由被淘汰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需要的就是王维克那样一双从沙子里淘金的眼睛。 再看看当下这些有实名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最终还是不能免俗地把成绩作为推荐标准,实在令人叹息。 “非不能也,实不敢也!”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宋璞用这句话来概括这次推荐学生的程序,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以分数为标准来定夺。 看来,中国的中学校长除了要有辨才识人的伯乐眼,更要有胆量。如果中学校长不是有胆识的教育家,而只是唯唯诺诺的教育官员,那么北大的招生新政所达到的效果,无非就是跟清华抢抢生源而已。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11.24) 【针刺文二】不妨给北大一次尝试的机会 张显峰 酝酿已久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终于正式亮相,全国39所中学获得北大2010年“校长实名推荐”资质。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质疑北大的这一改革之举,甚至有人批评这是“历史的倒退”。我倒是认为,不妨理性对待北大的勇敢探索,哪怕是给它一次试错的机会。 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带来的种种可能的不公表示担忧是正常的,但是改革本来就是有风险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是在不断的试错和纠错的努力中走向成功的。 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广为诟病,“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应该说是革除这种弊端,探索多元化招生的一种尝试。就像北大所说的,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当然,联想到种种高考舞弊现象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人们不免会有这样的担忧:这一与高考相比缺乏硬杠杠的制度,会不会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本来意在成为选拔“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渠道,会不会因为种种顾虑成了“高分俱乐部”?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会不会成为挤破脑袋的择校热门?很多省市和农村中学没有获得资质,会不会加剧新的教育不公……有这样的思考是可贵的,尤其在北大的这一制度尚未真正实施之时,舆论对它可能带来的种种“负作用”“先期曝光”,更是难能可贵。我相信,决意改革的北大不会对这些信息置若罔闻的。 但也不能因为种种先验的结果和预期的可能,而放弃改革的尝试。这就好比担心某种不测,就不敢出门一样。其实一些世界名校的招生,大都采用推荐制,校长、教授、校友,以及学生本人,都可以推荐或自荐。这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制度,而且也被证明是选拔种子人才的有效途径,它给了很多偏才、怪才和低分不低能的学生得以走进名校的机会。 这一制度最终能不能在中国行得通,当然还要看实践,实践是检验一个制度好坏的唯一标准。北大既然有这样的勇气,我们何不拭目以待?况且推荐的学生只占北大总招生人数的3%,给它探索的空间,或许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即便舆论的种种担忧不幸应验,这也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考验这个制度的成熟性和社会的诚信,也会让更多的人明白,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非一两所学校或教育界一己之力所能为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改良。 (选自《四川日报》) 【点评】议论文的文眼是论点,一个切中时弊,发人深省的论点能让人久久品味。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出,大众多站在公平正义以及国情基础上阐发议论。本文作者从创新就有风险,改革就有阻力,不改革便没有进步的角度进行论述,提出“不妨给北大一次尝试的机会”的观点,立意就更高远一些。中学生写作文应在提高对观点的提炼升华能力上多下功夫。 【训练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南师附中公告中,该校高三学生匡超已经被定为学校即将推荐给北大的人选,目前正在接受“公示”,成为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对于这个决定,学校里的反应相对正常。“匡超啊,超牛的!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该校已被清华提前录取的学生赵鹏如此评价。 钱钟书数学等理科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而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数学考了0分的吴晗则在1931年被清华大学史学系破格录取。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向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提出这一问题。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