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高考议论文写作:设置分论点学案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10 14:58:56 |
点击次数:1234 |
|
2011年高考议论文写作:设置分论点学案 教学目标 1.明确分论点的作用,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掌握设置分论点的技巧,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教学设想: 1.对近段学生议论文习作中分论点设置不当的毛病,作一次专项的写作辅导,让学生认识分解中心论点对于具体、深入、透彻地分析事理的重要作用。本次专项辅导,教师应把分解中心论点的方法,也就是设置分论点的技巧给学生作具体讲解,并结合具体的典型例文的分析,使学生能掌握设置分论点的方法。 2.安排2教时。 教学环节 一、教学导入 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时常犯这样的毛病:一篇文章在亮出观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这样的文章,再好也只能是勉强及格。 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但又从属于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一篇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一般要分解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层次分明,文章才有说服力;如果不设置分论点,或者分论点设置得不好,中心论点就得不到有力的证明。那么,如何设置分论点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用的设置分论点的技巧。 二、方法探讨 (一)、并列式分论点 方法讲解 先看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谈骨气》(吴晗作),“谈骨气”是一个论题型的标题,可谈的东西很多,但作者从孟子的名言入手,认为只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者中之一的就是“大丈夫”,就是有骨气的人,而这类人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因此作者把“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定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把它切割成三个分论点,来有力地支撑这个中心论点,请看图示: 中心论点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分论点①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宁死不屈,拒绝高官厚禄 分论点② 贫贱不能移:古代一贫者宁可饿死,不受嗟来之食 分论点③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面对国民党手枪,拍案而起 为了有力地论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经济利益、人格尊严、个人安危三个方面入手,并举出典型的事例,使每一个分论点都强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做)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释清楚,可以择取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谈骨气》就是针对“是什么”这一部分设置了三个并列的分论点。 例文分析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有哪些已学过的文章采用了并列式的分论点,并说一说各是针对哪一部分设置的分论点。 研读三篇例文 明确:例文1、例文2、例文3采用了并列式的分论点,例文1针对“是什么”设置分论点,例文2针对“为什么”设置分论点,例文3针对“怎么做”设置分论点。 3.探究归纳 让学生探究并归纳设置并列式的分论点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设置并列式分论点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设置并列式的分论点必须从同一个角度或同一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这几个并列的分论点不能重复,不能交叉,不能包含;并列式的分论点应追求句式一致,形式整齐。 设置并列式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论述观点,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充分,避免了论述片面、空泛的不足。 4.当堂训练 对“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一中心论点设置并列式的分论点,分别针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设置。 (二)、对照式分论点 1.方法讲解 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的观点和做法都有与之对立的观点和做法存在。写作议论文时,如果能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和做法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建立对照式的分论点,必定能更好地彰显正确观点的可信,暴露错误观点的荒谬。请看例子:文题——《知耻应后勇》 中心论点 知耻应后勇 分论点① 知耻而不后勇,必定自甘堕落,遗恨千古。 对照 分论点② 知耻而后勇,化耻辱为上进的动力,终有成功的一天。 要把“知耻应后勇”的理由论述充分,把中心论点切割成两个对立的分论点,在对照中显现“知耻而后勇”的重要,“知耻不后勇”的恶果,中心论点自然可以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2.分析例文 让学生说一说例文中哪一篇文章采用了对照式的分论点,两个分论点是如何对照的。 明确:例文4采用了对照式的分论点。把“以情障目”和“不以情障目”进行了正反对照。 3.探究归纳 让学生探究并归纳设置对照式的分论点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设置对照式的分论点好在哪里。 明确:对照式的分论点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的分解;两个对照的分论点必须针锋相对,截然相反;也可以追求句式的一致,形式的整齐。 设置对照式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使观点、做法的利弊善恶对比更加鲜明直观,论述更有力量,说理的穿透性更强。 4.当堂训练 对“实践出真知”这一中心论点设置对照式的分论点。 (三)、层进式分论点 1. 方法讲解 人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是有一定的层次规律的,事物和问题的本身也并非平板一块,有着自身的种种逻辑关系,因此,写作议论文时常常要求我们不断延伸拓展,逐层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宜建立层进式的分论点。这种层进既可以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可表现在思想内容上。 例:文题——《谈惜时》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中心论点) 分论点① 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思想认识)… (是什么? ) 层 进 分论点② 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作用) … (为什么?) 层 进 分论点③ 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做法) … (怎么做?)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这一中心论点,其实包含着三层含义:(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做。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只有先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认清其意义和作用,才会把“惜时”化为自觉的行动。 再看一个例子:《说节俭》,可以先确立一个中心论点,教育广大青年勿忘节俭精神。这是针对当今青年学生生活奢侈浪费的现象有感而发的,因此,论述时把“对青年学生的劝导”放在最后,也就是最应强调突出的一层,前面再设置两层作为铺垫,于是又可切割成在内容上逐层深入的三个层进式的分论点: 节俭精神 不可丢 (中心论点) 分论点① 节俭是古圣今贤提倡的美德 分论点② 当今社会仍需提倡节俭 分论点③ 我们青年学生尤其应该提倡节俭 (以上三个分论点在内容上逐层深入。)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属于结构上的层进式分层论证,一个属于内容上的层进式分层论证。 2.例文分析 让学生说一说例文中哪一篇文章采用了层进式的分论点,并指明是属于结构上还是属于内容上的层进式分论点。 明确:例文5采用了层进式的分论点,是属于结构层次上的层进式分论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顺序设置分论点的。 3.探究归纳 让学生探究并归纳设置层进式的分论点应注意哪些问题,设置层进式的分论点好在哪里。 明确:属于结构层次上的层进式分论点必须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顺序设置三个分论点,属于思想内容上的层进式的分论点必须具有在内容上层层深入的特点。 设置层进式的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使说理透彻,逻辑思路清晰;能使文章分析层次清楚,更好地显示分析论证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4.当堂训练 对“做人应该学会宽容”这一中心论点设置结构层次上的层进式的分论点。 对“近墨者未必黑”这一中心论点设置思想内容上的层进式的分论点。 (四)、综合式分论点 1.方法讲解 以上阐述了三种单一的分析方法。实际上,一篇成功的议论文不可能仅用其中的一种结构方式,大多数情况是多种结构方式并用,称之为综合式。看下面一个例子:《习惯》(上海市高考试题),这也是一个论题型标题,先确定一个中心论点。由于习惯有好坏之分,于是论点也应包含两方面:我们应培养良好习惯,杜绝恶习。仔细审题,该中心论点的论述侧重点应是多方面的:我们先要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再谈清“怎样才能做到这样”,也就是说文章总体上应是层进式结构;但由于每个部分都包含对“好习惯”和“坏习惯”两方面的阐述,因而在每一部分内部又要有并列式或对照式结构,根据分析,可切割成以下分论点: 我们应该培 养良好的习 惯,杜绝恶习 (中心论点) 分论点① 良好的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 对照 分论点② 恶习将对你遗害无穷 (为什么?) 层进 分论点③ 培养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开始 并列 分论点④ 克服恶习要有坚强的意志 (怎么做?) 2.例文分析 让学生说一说例文中哪一篇采用了综合式的分论点,并指明综合运用了哪几种方式。 明确:例文6采用了综合式的分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与分论点3、分论点4之间是层进式,分论点1与反论点2之间是对照式,分论点3与分论点4之间是并列式。 3.探究归纳 让学生探究并归纳设置综合式的分论点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采用综合式分论点好在哪里。 明确:设置综合式的分论点应改注意文章整体上采用哪种方式,每一部分内部采用哪种方式,处理好文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做到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清晰而不混乱。 设置综合式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把复杂的问题论述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能体现高度的论辩技巧,为许多成功的习作所采用。 4.当堂训练 对“人生的奋斗没有终点”这一中心论点设置综合式的分论点。 二、 课堂总结 四、课下作业 针对以下话题,提出中心论点并选用恰当的方式地设置分论点。 1.为国奉献 2.理想追求 3.利益取舍 4.正视生死 5.真理追求 附议论文例文 例文1 读书的艺术 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是的,读书实在如此。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例文2 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例文3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轻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为人之道,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智慧便开始滋润人们干涸的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诗意栖居的莎士比亚带来了浓郁忧伤的情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给施特劳斯家族带来了优美的音韵,古老沧桑的凤凰古城给诗意栖居的沈从文带来了历史的质朴与深刻。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爱心去生活,当人们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思绪,当人们到自然中寻找抚慰,人们才可以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诗意地生活。 例文4. 勿为情所障目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以情障目,不见泰山! 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偏于浅薄或偏颇。 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了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千古年来仍然令人发指。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为情所障目,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辜铸成的佞臣!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 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身,当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障目而起。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唱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枷锁,又怎能成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过多地考虑恩情亲疏,只会为自己的认知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我们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 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为情所障目。 例文5. 鸟的评说 麻雀讥笑燕子怕冷,燕子就笑黄鹂虚有其表;百灵鸟歌声悦耳动听,却被黄鹂说成动机不纯,鹦鹉学人说话,却被百灵嘲笑为无原则的家伙••••••寓言诗《鸟的评说》,引起我们的深思,嫉妒而不正视别人的优点,是我们成长发展的大敌。要取得成功,必须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虚怀若谷,是人高尚情操的表现,也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是健康的品格。三国周瑜,年少有为、才智过人,可堪称一代儒将。可是面对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周瑜不是向他学习,而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不肯承认诸葛亮比自己棋高一着的事实,反而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最终忧郁而死。这一史实说明了嫉妒的危害,它就象绊脚石,阻碍了我们发展,使我们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缺点,更不利于健康品德的形成。 一个人如是,一个国家也如是,想要发展,必须博采各国之长,正视自己的不足。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十年浩劫结束,邓小平领导人民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政策,使神州大地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不是承认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不嫉妒的结果吗?两者比较,道理昭然若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当不嫉妒别人的优点和成功,而应当虚心向别人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创一番天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里,我们的经验还很不足,必须向外国吸收成功的经验,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例文6. 说良知 在物欲横流的生活海洋中,良知是一支指南针,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在精神荒芜的沙漠地带,良知是甘露,无声无息地滋润饱受烈日煎熬的禾苗。在冰天雪地的冬天,良知是一个火把,温暖着人们的心房,当今社会,我们尽管为了生存而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在大海中乘风破浪而抛弃良知这一极其重要的指南针。因为,良知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实在太大、太大。 凡是功成名就的伟人,他们当中没有人会置良知不顾而去追求自己的目标的。居里夫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发明了元素镭。这时,她只要申请专利,就能为自己赚取很多钱财。但是,她没有。“科学属于全人类”,这是居里夫人对社会的良知。著名的生物学家土尔松,也类似地放弃了自己对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专利,把生产流程公诸于世。他说:“你能为太阳申请专利吗?”良知在这些伟人的心中找到了一片神圣的天空。 然而,也有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际,抛弃了良知,背离了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结果给自己美好的人生画卷增添了败笔。氯气的发现是多么艰难啊,充满了多少的危险啊!可是舍勒凭着他那股钻研的热情,把它制造出来。本来这应该是可喜可贺之事,但舍勒为了金钱、权力,不惜把氯气生产应用到军事之中,使多少鲜活的生命死于这黄绿色的迷雾中。这是多么可悲啊!汪精卫,在乱世之际当上了国民党的副总裁,多么不易。可他投敌卖国,建立伪国民政府,被国人视为卖国奸贼,多么不值。可见,良知的缺乏,也能使叱咤风云的人物变得黯淡无光。 人为什么需要良知?很简单,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人一出生,就从社会中获取多种资源,自然而然他也应该回馈社会。因而,一个人生存在世上,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也要实现社会价值。良知,可以巩固社会价值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良知。我们做生意之时,只有讲良知,才能在商海中乘风破浪。做人的时候,只有讲良知,学会回报老师、家长与社会,才能使我们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 但愿良知的种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发芽、开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