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精彩开头与结尾篇(4) 编写:张汝友
21、阐释题目式 用简洁精辟形象的语言对作文题目的内涵及外延做简单的阐释,很快切入主题的一种方式。 是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我非常赞同命题人的观点,一般说来,位置与价值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仅仅是‘可能’,而这个关系并不能决定价值。因为价值怎样不绝对取决于位置如何,位置不能左右价值的体现。 (吉林高考佳作《位置并不能左右价值》) 本文的观点源于“提示语”,但又不同。作者有意避开“位置不同,价值也不同”的大路货,选择“价值与位置无关”来写,观点新颖,简洁的阐释,使观点更明朗。 22、巧用题记式 在文章的开头,精心设计一个短小精炼而又意蕴丰厚的题记,既揭示主旨,又显露了自己的才情,它能一下子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 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 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 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题记 (山东考生《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题记 (四川考生《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没有树的伟岸,但你可以有草的翠绿;没有牡丹的娇艳,但你可以有小野菊的洒脱……生命,可以不灿烂,但必须伟大! ——题记 蝶曾是个美丽善舞的女孩。她一头披肩的长发,她窈窕的舞姿,曾给她带来了如雷的掌声与无数的鲜花,她曾被别人赞为中国将来的邓肯……然而,一切结束了,命运之神永远将她按在了轮椅里。生命暗淡了,寂静了,“白天鹅”变为无人关心的丑小鸭。多少次,她梦见自己穿上了水晶鞋,继续她的追求,可醒来时只听见“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漠秋风。 (《星星夜话》)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 ;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题记 何为“诚信”,诚实、守信是也。综观历史,这“诚信”二字浸透了多少人的血泪啊。 (《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23、情景渲染式 情景渲染式:在开头截取一个画面,或一个片段,或一个问题,迅速引起读者注意,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 一株蒲公英花开花谢,有两棵种子很快成熟了。蒲公英妈妈说:“孩子,你们长大了,已经到了繁衍种族、生儿育女的年龄,妈妈没有过多的东西相送,只有给每个人一把小伞,任凭你们天涯海角自己闯天下去吧!”妈妈的话音刚落,一阵轻风吹来,兄弟俩连告别都没来得及就分别离开了母体,轻轻飘飘、游游荡荡地飞了起来…… 24、环境渲染法 黄沙漫漫,驼铃声声,满目萧瑟的荒原上,沙驼追逐着夕阳。沙海何惧,朔风何惧,再大的沙尘也阻挡不住昭君的盈步,因为她的心早已没有任何的惧怕和负担,心也早已迎向大漠。 寒风凛冽,衰草丛生,万物垂暮的田野里,冰雪覆盖着大地。枯草何惧,酷寒何惧,只因心中珍藏一缕春风。十年的艰辛历程和那怅然的孤寂并没有磨灭苏武的爱国意志和民族意识,而一颗志于大汉的忠心早已越过长城,飞向中原。(《卸下包袱,放飞心灵》)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谈意气》) 25、形象刻画式 在文章的开头通过刻画描写,塑造艺术形象,能够起到突出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 老张这几年混得还不错。这不,前几天刚升了科长,这可把他乐坏了,成天是一个笑脸,那俩小眼睛笑起来就成了“一线天”嵌在那张大脸上。 (高考佳作《变脸》) 作者在茫茫人海中选取了“老张”这一生活中常见一个笑“脸”的形象来描写,使文章开篇就生动传神,老张这一呼之欲出形象深深的印在读者脑海了。增强了阅读兴趣。 从教育局办事回来,经过校门口的时候,见一位大叔在路边一棵树下,他瘦削的脸黑黝黝的,被刺眼的阳光照得发亮。一看脸,我便知道是农村的家长来找学生。 (江西高考佳作《难忘的那张脸》) 这一形象的刻画,便把一个真实的,朴实的农民形象烙在读者脑海了,挥之不去,并急切的想了解下文发生的是什么,扣人心弦。 26、设问开头法 诚信是什么? 老农说,诚信是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结出的丰硕果实,是汗水滋润中禾苗结出的盈穗在风中摇曳出的交响; 教师说,诚信是推倒了墙变成的桥,是师生间真切的情感纽带,是皎皎白玉兰般纯洁的师生情; 工人说,诚信是国家把工厂交给了我们,是我们担起历史大任时对祖国母亲自信的一笑。 每个人对诚信有不同的诠释,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演绎着诚信。” 27、诗词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 (《美丽的离别》) 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们正痴仰着那张张沧桑的脸、期待祝福的脸、渴望热切的脸。 这篇文章构思十分精巧,开头引用了三句古诗,写尽了诗人的沧桑,写尽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望,也写尽了诗人脸上所代表的名族文化的精髓。作者把三人的诗句巧妙的组合到自己的语言中,增加了哲理意味,又巧妙的引出下文,点明主题。 翻开灿若银河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王勃壮怀高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永则声情哀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淹却千帆过尽一言蔽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还有人捶胸顿足:扬鞭哪忍匆匆!当今又有汪国真低吟: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还还。无论耳在何处,只祈如水如船。又来了席慕蓉温柔的警语:如果离别能够勾起我们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细节,离别真的不好吗?如此种种情思,真是美不胜收。涵咏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感悟,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 (《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美是什么?我知道,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的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大草原上驰骋的梅花鹿……鲍姆嘉通同意我的说法,并补充道:“美是感性认识,研究美学即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可康德却愤怒地瞪着我说:“片面,美是人类纯形式的主观感受,与事物本身毫无关系。我劝你还是看一看我的《判断力批评》。”我很虚心,认真仔细地研究了他的关于情感的美学著作。我正在为我的玄虚而洋洋自得时,黑格尔却泼给我一盆冷水:“不对,美应该是人类本质的外化”。接着,他就洋洋自得地谈起了他的美学理论。正当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马克思在我旁边耳语道:“别听他的,他乾坤颠倒,是非不分,你千万别掉进唯心主义的泥坑里。美其实应该是人类本质与自由形式的统一。”美究竟是什么?我决定离开莫衷一是的欧洲,去一趟东方文明的古国,寻找美的答案。 (《美是什么》) 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寂寞的意韵》) 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拥有答案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