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江西卷语文作文题
商报记者 吴静 张高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猫吃鱼”该怎么写?
有人说,可以说说坐享其成的富二代。有人说,许多猫不捉老鼠就有吃的,可以追问一下是谁让他们堕落了。还有人说,生活富裕了,猫也变异了……
场外发挥可以随意多姿,置身现场就必然有另一番神思。我们还是来听听专家的点评。
难度系数:审题大于去年
点评师: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省骨干教师 张定勇
2007年,漫画作文“摔了一跤”让很多人记忆犹新,今年高考再现漫画作文。
今年,高考作文审题难度大于去年,考生对其材料内容理解时,往往见仁见智,似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然而总有最接近题意的,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张定勇认为,最佳立意有三种,可从四个不同角度下笔,作文要得高分要凸现理性思辨。
最佳立意有三种,可批评可赞扬
张定勇老师认为,比较好的构思立意有三种:坚守职责,远离私欲,远离诱惑;职责大于诱惑、私欲;不能为私欲诱惑而放弃自己的本职。
考生可批评吃鱼的三只猫:猫的职责是抓老鼠,但因为一盘鱼摆在面前,就对该抓的老鼠视而不见,只盯住了鱼。其中一只猫安逸地享受,吃得脑满肠肥,神态怡然,另外两只猫对捉鼠的猫面露不屑之态,他们在议论、讽刺捉鼠的猫——“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考生也可赞扬不贪鱼而勇于捉鼠的猫:猫的职责是捕捉老鼠,尽最大努力去打击“耗子”,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好猫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鱼可以比喻安逸的环境,利益或诱惑等。
考生可从这四个角度写
要把这篇作文写好,张老师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四个角度:
1.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管诱惑再多,不管多么安逸,决不能迷失自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贪图享受者,沉沦诱惑者必将被人唾弃,被社会抛弃。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懒猫,主人把它们喂得饱饱的,而它们却是尸位素餐,不去坚守自己的职责,而是满足于“有鱼”的享受。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富二代、八旗子弟、啃老族、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不也是那三只猫的化身吗?
人生在世,诱惑多多。丰厚的利,华丽的衣,可口的食,诱人的“鱼”……凡此种种,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如果沉迷其中必将丧失自我,丧失原则。
3.时代在变革,生活水平在提高,可是优良的传统不能丢,不能忘了本真——猫天生要捉老鼠,猫的立身之本也是在于捉鼠,而非吃鱼!
4.不能盲目从众,要有自己正确的辨别力。大家都在吃鱼,而另外一只猫在捉老鼠。对于有鱼吃还捉老鼠这个问题,不能怕别人的风言风语,不要盲目从众,要仔细甄别。
作文要凸现理性思辨
从命题轨迹看,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逻辑思辨。
要想得高分,考生就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材料中心话题是“有鱼吃还要不要捉老鼠”的问题,如只关注一方面不全面辩证地看,很难符合最佳立意。
启示
漫画作文训练注意四个步骤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
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或事。
以后在遇到漫画类作为,学生在写作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步骤:(1)读懂画意画旨。拿到题后,要先仔细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文字。(2)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展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不但可以获得大量写作材料,而且可加深对画旨的理解。(4)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议论画面,综合构思成文。写作者要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内容集中,注重辩证分析。
名人点评
今年高考作文,特别强调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孤立地为技巧而技巧,不会拿到一个很高的分数。
比如说全国的统考题里面说猫有了鱼吃难道还去抓老鼠吗?这个现象我想真正得高分的绝不能局限于简单的道德评判,绝不能简单说现在猫养懒了,这个社会现象是不合理的,其实任何一种现象的生成一定都有它深刻的理由。
现在比如说都市里的猫,多是作为宠物来养的,它本身已经失去捉老鼠的本质了,包括狗,现在主要也不是看门而是作为宠物来养了,所以任何一个生物属性的转换跟它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都是相关联的,有些现象你可能觉得它是可悲的,但是动物本身是不能负全责的,因为它的生命属性使然,所以怎样来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特定现象, 是题目考察的关键。
——百家讲坛主讲、北师大教授 于丹
全国一卷,漫画作文,有只猫面前放着鱼,看见另外一只猫扑过去逮老鼠,这个猫就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还捉老鼠”,这体现了一个变化。过去那个年代得自己去捉老鼠,现在面前摆着鱼了,干吗还捉老鼠,是种时尚的观念。
当然对传统观念你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时尚的也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这是一个广阔的思辨空间。
——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王大绩
来源:河南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