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还需雄辩 ——高考议论文难点突破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0-12-16 8:30:39 |
点击次数:1165 |
|
事实还需雄辩 ——高考议论文难点突破 摘 要:考场议论文要使论点得到充分的论证,必须选用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和新颖性的论据。写作时,还要重视对事例的分析,揭示事例与论点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好的论点和一系列好的论据,如果缺乏必要的、理性的、独特的观点联结,那注定是一桩“不幸的婚姻”。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存在着不会分析说理的问题。分析,是高考作文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是有科学方法的。本文紧扣这一难点,从几个方面作具体讨论,以开启考生心智,帮助考生掌握巧妙方法,从而提高分析能力,顺利通过高考作文大关。 关键词:议论 分析 就例说理 一、学生议论文现状 1、“论点+论据”格局 如下面一段文字: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 我们有的同学,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不能体会到讲道理(分析论据)的重要性,文章提出论点之后,紧接着就是举例子,举了一个又一个,也不对事例加以分析。 2、“论点+论据”格局弊端 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 3、高考经验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话:论点是统帅,论据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二、不能没有你——分析论证 分析大名又叫论证——论述证明。议论文不论不证,难以揭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存联系,难以显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分析论述不能空谈抽象的道理,而必须摆出事实再讲道理,即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要使材料能充分证明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证明给人看。通俗地说,证明给人看的过程,就是分析、论证。 事实证明,凡是一类卷高考作文,都体现了较高的分析水平;一些入档低的作文,往往就是分析不准、不透、不新所致。希望高三学生对此能引起高度重视。 通病——不懂或不会分析论证 观点:我们要勤俭节约: 举出例子,写张三勤俭节约,李四勤俭节约,王五勤俭节约……所以我们要勤俭节约。 “为什么”所以“我们要”啊?这点不阐述清楚,就是没有分析论证,这样的文章就难以服人。 换个角度说:分析论证,就是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 三、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 写议论文要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应是议论文的主体。对事物要有正确认知,不要片面地、呆板地、绝对地看问题。现在中学生普遍存在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问题,有些中学生写议论文不是以分析问题为主,而是单纯举例,“以例代理”,以摆出例子来代替分析问题。有的议论文除去摆现象、摆材料以外,真正的分析文字剩下的并不多。怎样才能消除这种现象呢?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以训练分析问题为目标的专项训练,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切实可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变“以例代理”为“就例说理”,这对写好议论文至关重要。 (一)探因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如语段(一):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的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改文如下: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处添加的分析文字,针对每个事例分别作了原因探究,并构成排比句,不但揭示了人物在磨难中作出非凡成就的原因;而且因为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理的力度,气势充沛,这样,就使结句的论点顺利成章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文字时,最好用上导引词“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等,如此,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 (二)假设分析法: 对陈述事物或现象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假设分析之,并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 例如语段(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是可否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那么,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即如果达.芬奇从师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画画基础,那他会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不就从反面证明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这一论点吗?经过如此的一假设,说理显然深入了许多。添加假设议论如下: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时,应从例子的反面进行假设,并用上导引词“如果”、“譬如”、“若”等提醒读者。 例如语段(二):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应当说这个例子是能说,证明这个道理,但是我觉得不够。我们为什么不对这个例子再进行一点分析呢?添加假设议论如下: 【“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你看看假如他仅仅实验一次就停下来了,是不是假设,进行假设性的分析?那么,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它当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大家要注意: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例如语段(三):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这种假设分析法对学生来说容易掌握,只要运用恰当,不失为常用的一种材料分析法。 (三)正反对比法 把正面论据(或观点)与反面(或观点)对照来分析。正反分析,对比鲜明,能很鲜明地证明观点和深化观点。 例如语段(一):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追加对事例的对比分析: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这种“要全面看问题”的观点,如果作者没有经过辩证的分析,仅仅靠故事的叙述,是难以让人深刻认识到的。 (四)意义分析法 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或阐述其影响、价值、效果等。 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 例如语段(一)论点:弄虚作假行不通 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乐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瑉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 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再如语段(二) 论点: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遗憾。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 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举例后可作如下分析: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 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人间的真情视若无睹,做个“无欲则刚”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分而析之,辨而认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当然,一段分析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富有思辩性,令人信服!分析是架起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没有它,论点和论据不能互相渗透、交融,说穿了,议论文的本质就是要分析说理。因此,要写好议论文,须掌握好分析材料的方法和技艺。 另外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类比分析法、比喻分析法、点面分析法等其他的分析方法,这里就不再多做介绍了。 六、结束语: 生活中有很多的门都是虚掩着的,如友谊之门、机遇之门、成功之门等等,只要我们能勇敢地叩门,大胆地走进去,呈现在你眼前的,很可能就是一个崭新的天地! 作文无非就是说话——有条理地说好话。只要用心,你一定能写好作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