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教学有效性刍议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0-12-22 13:16:13 |
点击次数:1249 |
|
作文教学有效性刍议 笔者认为要想搞清楚如何进行有效性作文教学,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由此迁移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作文水平获得发展。 那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什么现实意义呢?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界普遍有着这样一种定势:教育过程被视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凭借书本间接地认识人类知识成果的单一过程。为此,学生的任务自然是自觉掌握现成的、正确无误的基本知识,而不是具有发现真理的任务。在这样认识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当前教育中的种种弊端:教师的绝对权威难以改变,学生的主体性难以真正实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削弱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严重制约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反映在作文教学上,出现了“假”、“空”、“抄”、“俗”的现象, “假”,说假话,写假事,虚情假意;“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大段一大段地甚至整篇整篇抄别人的作文;“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个性,落入俗套。那么在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上就很值得花一番功夫去加以研究。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自信心为主,从习作命题、指导以及评改、评价入手,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命题求“宽” 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命题的“宽”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 (1)作文的命题形式,我们要以半命题、不命题或话题作文为主,少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张志公先生在谈及作文命题时说:“使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不是对着一个无所见,无所闻,无所感,或者虽有闻而无所思,无所感的题目,挖空心思地硬‘做’。” 比如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文题目:“你生活在关怀和爱抚之下,生活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学习有老师的热情指导,你应该感到满足了可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滋味,你想大声说:‘知道吗?我已不是小孩子了,你们应该让我独立自主了。’到底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话要说呢?以《 ,我想对您说》为题作文。”再如《今年我十六岁》、《男生女生》、《我心中的梦》、《我的烦恼》等都可以激发写作欲望,触动他们的感情。 (2)作文的命题内容要宽,要力求出在学生心坎上,是学生有所见,有所闻,而且有所感的内容。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是表现人的性灵的。中学生的习作何尝不是如此?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学生的情感深处,诚然包容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的深广内涵,同时也必然蕴含着十六岁花季的明丽、十七岁雨季的忧郁,还有日渐成熟的喜悦,远离稚气的失落……如果教师在给作文命题时,漠视中学生情感深处的丰富、细腻,一味要求学生一经审题便着意于提炼崇高主题,使学生在选取材料时,一味堆砌能服务于崇高主题的材料,以至不惜闭门造车。这固然因校园生活以平凡小事占多数,也固然有学生平日不注意观察思考的一面,但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过窄地限定学生立意、选材的范围,也是因素之一。因此,中学作文命题要尽量融入中学生丰富多变的情感世界。即使需要学生挖掘某事件的崇高主旨,也应尽量便于学生从自身性灵感悟的角度来进行,而不是满篇大话、空话和套话。 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自我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对认识自我表现情感世界的愿望也日渐增强。据此,笔者曾布置过《我这个人》这样的作文题目,教学目的即让学生既能进一步深入了解自我,又能充分表现自我,使他们正当而又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得意满足。自然他们会竭力塑造出良好的“自我”形象,同时学生也会真切感受到他们是在创作自己的文章,而不只是制作别人的文章,进而使学生对习作的态度发生转变,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变“要我作”为“我要作”。人 二、指导求“精” 笔者认为作文的指导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在作文的“积累”和“表达”的精细上花功夫,总结几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用“三多”和“三个必须”来加以概括。 一、积累——鼓励学生“三多” 1、多阅读。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若不“读书破万卷”,又怎能“下笔如有神”?故此,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要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广泛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博采百花之“粉”。久之,则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材料安排等技法必有“哦,原来如此”之悟,“豁然开朗”之感。 2、多观察。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观察中得来。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基于这一观点,我强调学生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一个场面、一种现象、一个普通人、乃至山河湖海花鸟虫鱼、一草一木……都要抓住其特点,认真观察,决不轻易放过眼前的一切观察对象和机会。 3、多思考。思考,是观察的纵深和发展,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途径。这就要求学生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才能有新的感受,把这些新感受加以归纳分析,就会形成一些新想法,这往往就是作文新意所在——而文章恰恰贵在出新。 二、表达——重点强调“三个必须” 1、必须有中心。作文中 ,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写,写作目的是什么。确立中心后,则坚定不移地围绕这一中心写。文章没有中心,好比人没有灵魂,三军无统帅,珍珠散落于地,你的语言即使再生动,选材再新颖,若无中心这条金链的贯穿,也无法成为精美的艺术项链。 2、必须有真情实感。众所周知,文章是要有感而发的。所以,写不出时,切忌逼学生“硬”写,否则则是无病呻吟。只有当内心某种情绪、某种思想或感受如火山内酝酿已久的岩浆非喷发不可时,写出的文章才是真情的宣泄,才有感染力,才能打动读者。 3、内容必须具体。教师可经常给学生提供些中心句,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句来写,这是帮学生改正作文内容空洞这一毛病的良方。 三、批、评求“活” 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把作文修改好,提高写作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学生修改作文。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领导相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迷信,实在有损于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减弱了,这是最大的损害。”你把他的作文修改得再好,他的写作能力也没提高。尝试采用下面一些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典型引路。教师事先选出典型例文两篇,预先印发布置学生修改。然后课堂上师生共同评议一篇,给学生评议作示范。接着小组“会诊”另外一篇例文。此时,教师在巡视时热情启发学生大胆评议,提倡不同见解互相争辩。小组议论后,再选出评议贴切的全班交流,这样做,既可集思广益,又能增进学生的评改情趣。 2、互相评点。即由两位学生互换作文本或由两个班的学生交换作文本,于课外互相评点。由学生评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因而评得认真,评得仔细,往往一篇作文评下来各种记号遍布作文,眉批尾批面面俱到,评语实在大胆。学生相互评定完后,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作文在班上展览,既有利于调动原先作文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原先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更上一层楼。 3、自我修改。即要求学生抓住自己作文中最薄弱的环节,自觉作反复修改。一改错别字和标点;二改文理不通、用语不精的句子;三改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 作文讲评是教师根据作文训练要求,综合作文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总的分析和评论,是作文训练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一环。通过评讲,不仅要让学生能认识到自己本次作文的得失,更要培植学生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们的习作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我的作文讲评以激励为主。有激励才会促进成功,有激励才会唤起学生再次作文的热情。评分作文等级尽量向上靠,对特别优秀的作文敢于给满分,在每次作文讲评中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我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老师评讲,学生当听众的课堂结构形式,在教师简要综述之后,让写作的主体——学生登上讲台,采取大家讲、大家评,让全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把自己对习作的认识、收获和需要的推敲的地方谈出来,班级同学共同探讨,在自讲自评自批自改的过程中,一起领悟文章作者写作前的构思、如何确立文章的主题、写好后如何修改、怎样欣赏和点评文章。教师以学生身份参加到作文探究中,与学生平等交流。 这样的评讲,因为听取了文章作者自己谈创作过程,所以更清楚文章的得失,更能有的放矢的修改,评讲时学生有话可说。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评讲时学生也都愿意说。因此,很多学生受到启发,对自己的文章作了重新修改。同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学生往往有感就发。 当然我们还选择优秀习作,或让作者自己在课上朗读,或张贴在教室里,或办进班级黑板报里,或推荐发表,这样,使学生体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从而更能激起学生写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增强自信,也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努力的方向,使班上的作文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当然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很多的途径,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让学生作文的翅膀雄健起来——关于课堂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如何在占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习作,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相对狭窄的生活圈子,指导他们如何积累素材,如何写出有真实情感的作文,如何做到不空洞,做到言之有物。这是值得思考的。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做了一点新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实在的教学效果。 一、指导学生观察最熟悉的生活,变换思考角度 其实日常生活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的写作成绩不好,你只须心平静气的问问自己:①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②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贴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③学生对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狠不得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总要接触一些人和事,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不管是从报刊的间接所得,还是自己的亲身感受,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 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辩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自己的喜怒衷乐,爱好和追求,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内容,却蕴含着生活的真理,应该让学生懂得:写作材料就在身边,越是看起来很熟悉,似乎没有什么好写的其实只要变换了思考的角度就会是很精彩的写作材料,学生如果能就一个熟悉的人,熟知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狭小的课堂圈子,拓展生活外延,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老师首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打动学生,让学生投入其中,感受老师语言的魅力,获得情感的真实熏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感性力量。 我自己的做法是利用课堂前的五分钟来朗读辅导材料上的煽情素材。抽时间给学生多了解一些感人事迹报道,播放一些影像文件让他们去亲身感知。比如中央台主办的《感动中国》的颁奖盛况,我一定会挤出时间给学生看,看完后要马上写出自己的感想,写写由此触发你的哪些回忆,对比我们的行为举动能引发你的什么思考然后进行现场交流。也许这样的作文课堂看似没有教会学生什么写作知识,但正是因为是感情的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相反会比学生被动地听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来得更加高效,让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和谐统一,调动孩子们丰富的情感智商,启发他们去感受,让他们把眼光投向纷繁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点,让学生懂得生活有多广阔,我们的作文题材就有多广阔,生活有多绚丽,我们的作文题材就有多绚丽。无论事多小,只要捕捉到其抒发点,就可成为题材。并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指导观察身边最平凡的人,最平凡的事,以此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情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只要激活了这种情感,何愁笔下不“生情”呢? 二、主动作文,营造感性的氛围 高效的语文作文课堂,应该是和谐、活泼的,这样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阻碍,所谓教学相长,我会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朋友,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只有感情上融洽了,心理上沟通了,师生之间有了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放松心情,用“我手写我心”,尽情抒发,毫无顾忌地写出自己的心理话。说真的,如何教作文,我觉得没有什么实在的技巧,首先是让学生受到你的感染,你的言行举止的影响,让学生从心底上接受你,那么你的引导才能取得实在的效果。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 课堂上多和学生加进沟通,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孩子们做心的交流,启发他们思考生活的点滴,我常常在作文课堂上把学生真正的当成自己的朋友,和他们真诚地交流自己20多年的经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太多的顾虑,让心灵与心灵相互碰撞交流,多引导、多鼓励,运用感性的教学语言,愉快的教学方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将学生从枯燥的“三味书屋”引进充满乐趣的“百草园”,把作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写作文的乐趣,真正对写作有感觉,和他们畅谈自己的一些中学时候的一些真实的想法,曾经与他们一样的看法,让心灵走得更进,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认识,新的饿感受和体味,孩子们会发现他有许多东西和曾经的我们是那么的相象,写作还轻易就有了触动点,头脑自然开窍了,相信坚持不懈地合理引导,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来。 三、打破教学定势,启发心智开发。 记得一次在306班上有关感恩的作文评讲时,我首先不是滔滔不绝地点评学生的作文,我是选用了一首歌曲《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学生先听,在仔细品味歌词,感受其中画面的感染力。看在和孩子们聚精会神的模样我想带领他们走入了一个境界,调动了他们的感觉器官。接下来我让他们一起分析两篇作文,有优秀的,有文笔一般的,改变以前只是单一讲解优秀作文的形式,让同学们在深刻的印象中对比,得到更强烈的感性认识,尝试用音乐,让他们从语言十分凝练的歌词中收集写作的感性语言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优秀作文选》等拐仗,根据范文割、补、拾,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灵性。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我们可以赞美荆棘扎根岩石倔强挺立的坚强生命力;可以赞美动物为了繁育后代冒着生命危险吸取营养品的伟大母爱等…… 四、作文指导和评点侧重命题、选材、语言 ⒈命题必须有特色,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等。 ⒉选材要“感性”,材料不局限于空洞说道理,应该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事见真人,小事见实感。扑捉细节中的真情。 ⒊作文语言要有感染力 我认为,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老师应该激情教学,用我们丰富的感情去引领他们用善良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课堂上常结合他们或者自己的事例加以生动地阐述,让他们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知,走进孩子们的心扉,课下多和他们做交流,这看似是课外的语言,但是学生同样会在与你的真心交流中学习到刻意教学无法传授的语言,调动他们的EQ让孩子们真正地爱上写,爱上说,爱上创作。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单一传授写作技巧,经常让孩子们写日记,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写自己的想法,一有灵感要注意积累,坚持训练,经常交流随笔的感受,学生一定能写出鲜活的、富有感染力量的作文 浅谈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在平时的作文课中化更短的时间,达到更高的效率?文章就“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自己粗浅的一些看法:从作文课的目标确定,到课堂的指导,最后进入习作的反馈,每个环节都得讲究“有效”。 关键词:有效 有效目标 有效指导 有效反馈 有效目标: 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才是有效的呢?对教师来讲,首要应该十分清楚地知道本堂课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哪方面有明显的长进或收获,有了正确的目标导航,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具体行为才有可能有效果。那么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目标必须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的教学规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太高的目标会使学生望而怯步,引起反感,致使更加害怕写作;太低的目标学生又毫无提升,也会使他们失去求知的欲望。因此,定一个适应学情发展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⑵一堂课的有效目标不能太宽泛,“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结果肯定一无收获。所以,在给每堂课定目标时,我们应该尽量把目光放“狭窄”些,把焦点集中琐定在某个点上,让整堂课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围绕这一点展开。 ⑶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在作文课前应该十分清晰地知道本堂作文课的课堂形式。是作文活动课还是作文实践课,或者是作文讲评课,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确定更合适学生发展的目标,从而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有效指导: ⑴把有效的教学目标在上课前告知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找到一些模仿的对象,这就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如我在上《莫比乌斯圈》一课前,让学生大量地收集一些描写活动过程中表示动作、神态的词句,然后在班级作了全面的交流,并让学生熟记一些特别传神的词句。这样在课堂的行进过程中,学生脑海中积累的好词好句自然就一个个跳了出来。 ⑵做到课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现在的作文课,有许多都呈现两截形式:前半段热火朝天的活动,后半段冷冷静静地写作。虽然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兴致被暂时激发了,写作的素材也有了,可是如果每次活动完了都写作文,久而久之,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会减退,写作的兴趣自然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如何最佳地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呢?下面通过特级教师金剑辉的教学案例(片断)加以说明: (金剑辉的“秘密”)示密片段(一): 师:猜一猜:白纸与黄纸摩擦会有什么现象? 生:各自猜。 师:那么黄色的湿纸巾与白纸进行摩擦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两生上台与老师一起演示。 师:台上的学生看着纸的变化,用自己的表情告诉大家你的心理,其他学生关注台上同学的“神态”。 正当孩子们为这个新奇的变化而津津乐道之时,金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心理与刚才观察到的神态。我想孩子们在这种情境下流露出来的才是真实而鲜活的东西,此时也根本不用担心他们会抓耳挠腮,无话可说。 (金剑辉的“秘密”)揭密片段(二): 师:四人小组共同做实验。 生:实验。 师:抽取其中一个小组说说自己实验的过程,其他小组补充。 师:四人小组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的实验过程说一说。 师:用一句比较简洁的话来揭示科学道理。(特别指出:简洁而准确)(抽取2名学生说) 师:要求每个学生说一说。 师:任意抽一生回答这个科学道理,并板书。 在这里,金老师不惜化更多的时间在阐明科学道理上,他反复地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实验的过程,小组说,个人说,抽查说,而且特别要求学生把话说简洁准确,我想,这整个过程没白费尽,它不仅给了孩子一次大胆说的机会,而且也让他们明白说话哪些地方该简洁明了,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 (金剑辉的“秘密”)试密片段(三): 师:讲解动作的要领(“蘸”淀粉要轻;小组内任务安排要明确:可以一个人写,其他仔细观察,也可以一人写两个字;书写不超过八个字,可以是上课的过程、感受、实验过程等) 生:四人小组开始试密。 师:反馈交流:写了哪几个字?怎么写的?有何感受?(重点落在“怎么写”这一问上,要求抓住写时的动作来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很明显地让我们感觉到金老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动作描写。因为每个孩子都尝试了“写”或“看”的过程,有了真正的体验,所以在轻轻松松中就完成了这一任务。 综合上面的三个片段,让我们感觉到孩子是在“玩”,而当开开心心玩到最后时,作文也就跃然纸上。这样的作文课,真的让我们感受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而真正意义上区分了我们普遍的流程:前半段实验,后半段作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语言训练的意识,敏锐地去捕捉一些能够落实的点,积极地关注学生的语言。 ⑶ 做到自由发挥与语言规则的和谐统一。 写作是儿童最具个性的学习。 赞可夫曾说: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余秋雨:“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小学作文是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自主行为,这决定习作教学天经地义是个性化的。那么是不是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味让学生大胆驰骋文字王国而就不要习作、语言的指导了? 儿童习作虽然是个性化的,但是同时又必定是讲究语言规则的,不然这种沟通就无法进行。而这种沟通,不是规则学完,再沟通,而是在沟通和表达中学习、学会。语言规则是儿童个性化表达与他人沟通的扶手和阶梯,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沟通的障碍。在充分肯定和扶持每一个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应当适时适度、有机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语言规范的示范、引导和训练。 三、有效反馈: 反馈必须及时。包括作文的讲评和修改,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欠拖不评,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2、反馈的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作文的反馈不宜精雕细琢,也不应拘泥于单纯的一种形式,而应当更开放,更多样。而且应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作文的评改中来,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别人的文章。 这里我罗列了自己在平时经常使用而又比较有效果的几种方法:①把自己的作文大声地读给自己听。“让自己的耳朵当小老师”。②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品,老师适时地简单点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或学生互评。③小组内阅读自己的作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篇全班交流。④开辟张贴专栏,张贴学生的作品,及时让他们推荐出当中的优秀文章。被推荐到的孩子上台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品。⑤同学互相书面批改,如果你的同伴作文上好词 、好句 、 增添等一些符号越多,那么批改者为优秀。否则为不及格。把你批改到的好词好句大声地念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⑥大量地为孩子提供同类作文,让他们尽情欣赏,然后再大胆修改。⑦传送上网或寄去发表。 有效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引语文教师一个正确的方向;有效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表达的条理性、思维的创造性、观察生活的细致性及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而有效的反馈则更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再次作文的冲动与欲望。因此,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