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甘命运,奋起反抗追求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0-12-29 7:48:10 |
点击次数:961 |
|
不甘命运,奋起反抗追求 ——之于小说《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些许思考 读完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愤愤世俗中含蕴了太多太多的悲壮!闭卷深思,我觉得司汤达通过《红与黑》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令人沉思的奋斗历程和充满矛盾的爱情悲剧,也为我们展现了在红与黑的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并且丑恶中蕴含了诸多的不幸,诸多的不平。 《红与黑》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柔情似水兼善良懦弱的德·雷纳夫人,有芳华艳丽又意笃情深的德·拉摩尔小姐,有贪婪丑陋又故作高贵的德·雷纳先生等等,但在这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物中,最耀眼独目而又发人深省的莫过于于连了。 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不安现状、企图出人头地的青年人的典型。他出生小资产阶级,受过良好教育,他敢于搏击命运,反抗不平,他崇拜拿破仑,渴望生在拿破仑的年代,渴望建功立业。此外,他本性善良,有正义感,有时虽略显迟疑,但仍很果断。还有,他易于冲动,敏感而过分自尊,聪明中缺少成熟的思考,这也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此种种,才有了令许多评论家欲说还休的于连,才有了令众多读者百读不厌的于连! 于连,在曲折激荡的河流中孕育的生命,流淌了太多的苦难、矛盾与复杂。对于他的命运,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虽然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在我看来,于连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他是小私产者,但又有远大理想和仁爱之心;他想出人头地,但又决不是任由野心摆布;他有追求也敢为追求承担责任。另外,从某种角度上讲,于连也超脱了他那个时代的局限。他在小说的最后对德·拉莫尔小姐尽心劝说,对其负责;他对枪击德·雷纳夫人未尝不感到后悔,流露愧赧,更有真情。于连于生命尽头对德·拉摩尔小姐可谓是答知遇报芳心,有愧疚和不忍,这是因为他有良心,有情义,有作为男人的责任,这是在他所处的时代里很少有的举动;他在小说末尾对德·雷纳夫人有悔意,有亏欠,并且在生命的最后对德·雷纳夫人作最后嘱咐——让其坚强地活下去,这是对人性的安慰,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后寄托,这在他那个自私自利的时代也是很有的。 于连!在抗争中成长,在成长中搏击,在搏击中终结!他的一生是极短暂,极壮丽,也是极充满火热、极引人深究的一生。于连的形象之所以能这样令人震撼,引人审视,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他的坚持抗争与宁死不屈。就因为这种精神,他才在枪击德·雷纳夫人之后,不要求被赦免,他不愿让反动的教会从他公开表示忏悔中得到好处,也不希望看到因他受到惩罚而使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一蹶不振,不敢为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而奋斗。这是一个时代的斗士!的确,他宁愿作为一个虽败犹荣的英雄死去,也不愿作乞求怜悯的懦夫而生。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向复辟时期色厉内荏的贵族和贪婪腐朽的教会提出强烈的抗议。 透过于连所处的社会实际,其实在那个阴霾的时代,于连的成功可以说是于幸福起点和尽头之外的虚境。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狱之前的于连是在社会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就是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岁当上司令官”,或者当上年薪十万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妇人的青睐,以诱惑和征服贵族女人为“责任”;他要挤进上流社会,要按照给他十字勋章的政府的旨意行事并且会因满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为自己本是个大贵人的私生子;凡此种种,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一味取得他人的承认,社会的承认,也即实现所谓的“抱负”。挑开来讲,于连并非不能成功,其实他已经成功了,即使在他犯罪入狱之后,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诉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抛弃尊严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摩尔侯爵的女婿……这就是说,福利莱神甫言之有理,于连在法庭上辩护的确是一种“自杀”的行为。在这里,于连所谓的真正幸福可以这样理解:源于奋起抗击的内在进取心和自尊心,终于摆脱愧疚繁琐和启迪世人的无悔抉择。 结合书名,于连就好像是在这红黑相间的时空中飘荡的灵性幽魅。司汤达在小说中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并没有将主人公于连解读成一个追名逐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一句话,于连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他是理想与现实在特定时期的产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