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阅读二:删不掉的“民族魂” |
|
上传:火树银花 |
审核发布:火树银花 |
更新时间:2011-3-9 13:16:33 |
点击次数:1354 |
|
专题阅读二:删不掉的“民族魂” 一、现象:各地高中语文课本删除大量经典作品 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既让网友开始怀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让网友唏嘘感慨,更有网友质疑,既然是“经典”,为何要撤?而本报记者从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编写人员处了解到,广东今年的语文教材也有改动,依然保留鲁迅作品,但是把《药》换成了《祝福》。 二、相关观点: 1、网友为鲁迅叫屈 很多网友认为,删除大量经典作品无论对于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不利。一位叫做“阴谋小集团”的网友为鲁迅“叫屈”:“为什么鲁迅先生被踢掉这么多好的文章,从小他的文章就是重点学习的内容,现在突然来个大转弯,真的是对学生好吗?” 一位叫“末小瓶”的网友愤愤地表示:“为什么《药》会被踢出来?!当年它带给我的震撼是相当大的!难道说如今再提人血馒头已经过时?还是不敢让祖国的花朵直面鲜血淋漓的人生?”一位叫“官窑没人”的网友说:“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可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删除了不少佳作。” 但也有相当部分网友力挺新语文教材。网友“本来老六”说:“那么多年课文一直不更改才叫人沮丧呢,哪怕这些作家其他的文章也可以用的啊。”网友“费舍”说:“很多文章到现在确实没有意义了,应该更换。” 记者了解到,发轫于本世纪初的普通高中新课改,率先在广东、海南等四省(区)启动,按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表,今年,重庆、四川、贵州、西 藏、甘肃等也陆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 2、阿Q走了,余华来了,巴金反思散文入选 一位名叫彭博的四川教师拿到了人教的新教材。他透露,与此前相比,新课本“现当代作品及外国作品54篇,其中新选课文35篇,占总数的64.8%”。 尽管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比如“阿Q”,离开了新教材,但也有一些新面孔加入——根据彭博的总结,现代文部分中,课本新增了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 散文方面,则有巴金的《小狗包弟》,这是一篇反映“文革”的“反思文学”,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该散文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巴金用“自我忏悔的形式,从反省自己的软弱开始,逐渐进入对全民族的灵魂的拷问”。这是巴金写《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古代诗文也新增了诸如柳永的《望海潮》、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的《水龙吟》、李商隐的《李贺小传》等作品。 “小说部分,则选入了‘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一篇‘荒诞小说’,写的是一个18岁的年轻人第一次走出家门在外面的遭遇,全文都在用一个18岁孩子的口吻进行叙述。阅读这篇小说的高中生也差不多处于那个年龄阶段,所以他们会觉得有同感,读来很亲切。”彭博说。 3、 “鲁迅大撤退”来得有些太猛烈 9月6日,编剧刘毅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既让网友开始怀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让网友唏嘘感慨,更有网友质疑,既然是“经典”,为何要撤?很多网友认为,删除大量经典作品无论对于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不利。 也许“鲁迅大撤退”来得有些太猛烈,致使很多人质疑,内心中有些接受不了,难道教材紧跟时代步伐就是投其所好这个时代的文化气息,而将一些经典的旧文章删除,是不是撤退的文章,真的已经跟不上时代教材的审美和思想性?是不是这些文章完成了历史任务和教育功能,在新的文化时代,在学生心灵中产生不了共鸣和认知?历史的代沟,时代背景的不了解,真的让这些文章已不具有文化熏陶、思想共鸣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吗?删除经典文章真的是对学生好吗?” 其实删去一些旧的课文文章没有什么不对,在课本教材文化需求方面,也应该接受新的事物,删除一些思想性不大没有深度的文章,紧跟时代文化下,加入新时代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这个时代,认知这个时代,开拓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兴趣。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时代被娱乐和物质所包围,文化气息中多以这种元素为主,恐学生不能接受和自己时代背景不同时期的写作,就否定一些经典的课本教材,如此大动作的“鲁迅大撤退”现象,显现的不是旧的文章跟不上时代教育,而是教育课本的困惑迷茫,教育紧跟时代下走极端。 文以载道、文以见意、文以表志、文以寄怀、文以遣兴、文以会友、文以自娱、文以传情、文以致礼、文以论世,文章无论是什么时代背景,历史多么的久远,我们学习的是文章的文化性思想性,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思想,扩展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文化素养,传承一些文化底蕴。用优雅的文章拯救粗鄙的心灵,也正是我们学习经典文章的目的所在。这种“鲁迅大撤退”的课本教材走极端,忽略了书本教材到底要教育学生什么?让学生学习什么?固然,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无错,也很有必要,学生思想总不能全都接受远离时代的文化审美和思想,但是也不能否定那些经典文章,这些经典文章教育了几代人,影响了几代人,事实证明在培养学生,学生接受思想信息上,作用是很大的,也证明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文化如何交替,外来文化如何浸入,经典文章忽略了时代,这种作品也是我们所追捧的,是很有影响的文化精神所在。 “鲁迅大撤退”删除经典文章现象,反映了现在文化教育的浮躁,一厢情愿下投其所好学生思想,总以为学生接受不了那些远离现在时代的文章,觉得旧文章中的思想和写作词语,很难让现在学生感兴趣,这种做法正是精神境界日趋低下,排斥严肃文化,迎合娱乐时代文化气息表现。删除经典文章,教育部门应该慎之又慎,毕竟精华的东西可读性思想性是很高的,这种极端做法,只能让我们的教育困惑迷茫。课本教材如何面对“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下提高文化素养,开拓视野提高思想境界,不是“鲁迅大撤退”式删除经典文章这么简单。 这种极端做法,难以理解,也许教育部门的良苦用心我们不懂,也或许是鲁迅文章真的晦涩难懂,也可能现在文化已不需要鲁迅的文化风格,需要的是娱乐时代的文化,和火星文的网络小说。 4、三代人集体回忆:鲁迅伴我成长 一则《各地中学教材大换血,看看被踢出教材的课文》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雷雨》等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教材中消失,由于其中多篇鲁迅的文章消失,“去鲁迅化”一词迅速升温。 “我们小时候看的基本都是鲁迅的书,父亲给我们买了一柜藏书。”现年60岁的退休女会计张曙告诉记者,全家6个兄弟姐妹,无一不是读着鲁迅长大的,最崇尚的就是他犀利的批判,伴随着他们从文革时代走过来,“我顾着看书忘了带弟弟,被父亲揍。” 张曙的母亲,如今快90岁了,当年和张曙父亲恋爱时,她曾是他的学生,鲁迅的作品就是他带着她读的。两人是当年的愤青,从解放前走到解放后,受鲁迅作品影响很深,丈夫抛弃原有的俗气的名字,取名“洁人”。 张曙的女儿钱竞芬已经是80后了,《狂人日记》、《呐喊》、《百草集》……初高中时代的她,经常在外公的书柜里翻出上一辈的“畅销书”来读。她承认,那个时候看得似懂非懂,而《药》、《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祥林嫂》倒是之后课本里学到的:“语文老师结合着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讲,好懂一些。” 如今要奔三,钱女士说,回过头来看鲁迅作品,觉得比当年做孩子的时候理解要深刻一些。不过他们家的小一辈倒不这么看,鲁迅不是那么好懂了,必须有老师的讲解。相反地,他们问:《孔雀东南飞》干吗拿掉?怎么也是为数不多的爱情题材。 原卓越亚马逊内容与产品总监柳强在微博里说: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和“直面惨淡的人生”当初给了我们很大震撼。今天的中国更需要鲁迅这样犀利深刻的作家,因为没有鲁迅,人们发现了韩寒,但韩寒只是个谈常识的作家,还不是思想家。朱自清最好的文学作品不是《荷塘月色》,而是《背影》。后者的质朴笔法要远胜前者的滥情。 5、大学教授:鲁迅若一直一枝独秀也是社会的悲哀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雷认为,每个时代的教材,承担的教育任务会有所不同。 张教授是上世纪70年代读的高中,当时的教科书内容,甚至包括数学应用题,政治色彩都浓。当时毛主席推崇鲁迅,所以鲁迅的地位特别高,鲁迅的作品也被我们广泛阅读。鲁迅课文的存留,随着时代主题在变,需要重新权衡。当下也有新的思想家,他们的作品或许在当下更有价值。 鲁迅犀利,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我们应当尊崇鲁迅,他在当下依然有他独特的价值。 但我们不能因他而忽视其他有价值的东西,鲁迅的思想方法也是多元的思想方法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鲁迅其实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员。 鲁迅不该消失,他应该在新的文学生态系统中存在,重新认识他,重新认识他的价值。浙江用的这个教材的方法,我第一次了解到,觉得挺好。 你想,如果再过50年、100年,鲁迅依然是一枝独秀,那可能也是我们的悲哀,因为我们的社会出不了思想家了。 6、新课改勒令鲁迅大撤退? 只为学生阅读回归自然 各地高中语文课本删除多篇鲁迅名作近日引发广泛关注,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之为“鲁迅大撤退”。《阿Q正传》《雷雨》、等这些很多人心目中的 “经典”为何被踢出?中学语文课本的这种“大变脸”对老师和学生们而言到底是喜是忧? 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是很多中学师生的共识,甚至在中学校园里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但是在很多学生看来,之所以觉得难学是因为鲁迅的文章都是重点篇目、考试必考,考试题偏难偏怪,学起来艰深、费劲,但其实对待鲁迅先生的文章,他们并不抵触。 7、梁江涛:撤换课文背后有无利益博弈? 新学期江苏版中学语文课本删除了《雷雨》、《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等众多名篇。负责人表示,“所选篇目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中国新闻网9月7日报道)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经典,教材变脸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教材变脸也需算算民生账。 撤换课文所付出的成本是不菲的。据有关资料显示,教材、教辅书的利润,是出版行业平均利润的5倍左右。特别是发行和主管部门的发行回扣,这已成公开的潜规则。频繁更换课文内容,就可以多次印刷出版新的教材,如此诱人的利益链条,会使编写者对更换教材,尤其对撤换语文课本异常兴奋,总能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赶走“阿Q”,恭迎“海明威”。而教科书的重复使用,不仅具有节约资源的意义,而且还可以扶助弱者。在香港,今年开学之时,书簿费、校服及饭盒等各项开支加个不停,不少香港父母为此破费。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捐出旧校服让师弟妹“循环再穿”,推行文具、用书、文具等“循环使用”,高年级帮助低年级贫穷学生减轻入学的经济开支问题。 如果教材频繁换脸,就使得推广教材重复使用变得难上加难,家长的教育负担也会随之加重。 不少人认为,拿出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什么。笔者更关注的是,换下去的课文未必没有人文意义,就完全落伍于时代。“阿Q”走了,“低碳哥”来了吗?如果背后有利益作祟,去年换、今年又换,明年再换,今后年年换,换来换去,教材年年新,印数越来越多,周期却越来越短,不仅不利于贫困学子重复使用,破解民生教育负担之艰,而且拉动的是造纸业、印刷业这两大资源能源型产业,会造成浪费与污染,相比于频繁变脸的教材带给师生们的新鲜感,将是得不偿失的。 8、“换血”莫搞成 “贫血” 9月8日《广州日报》报道,新学期伊始,各地语文教材“大换血”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在网上贴出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过秦论》、《药》、《阿Q正传》、《背影》等赫然在列。因为鲁迅作品被删得最多,这又被戏称为“鲁迅大撤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名篇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这些经典名篇能够传达给读者尤其是中学生们以独特的东西,能够让学生长时间地回味、体会或感受,这也是一些人为什么对那些经典课文感到亲切并深深怀念的主要原因。可以说,这些课文以其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思想内涵、丰富的表达手法和独特的词汇句段组合形式,无可替代地融进了中学语文教材体系之中,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学生汲取语文养料的丰盈“血液”,而现在,语文教材要“大换血”了,这就意味着,几代中学生获取语文养料的方式和渠道从此产生了改变,他们能从新添加的课文中获得应有的东西吗? 不可否认,替换后的这些课文也都是名篇佳作,但它们能否像过去那些经典那样给中学生提供充足的语文养料,也还是个未知数。毕竟,这些课文所提供的“养分”可能不见得像过去那些经典那样全面丰富,它们在语文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尚需教学实践的检验。匆匆忙忙地用这些课文来取代几代人心中的经典,未必算得上明智。 这些年,“去鲁迅化”的所谓语文教材改革之所以尘嚣尘上,以至于最终得逞所愿,有这么几点原因:一是认为这些作品“不合时宜”,不能与时俱进;二是觉得鲁迅作品较为艰涩,讲起来费力不讨好;三是认为,教材改革就是求新,就是要变脸,而变脸就是要换课文——这显然是一种机械僵化的教材改革思维。其实,语文教材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变换篇目,而在于改革教材编排的体例和讲授方式,在于能够与时俱进地赋予那些传统的经典课文以新的内容。 其实,语文教材并非不能“大换血”,只是,“大换血”的前提是应该保证新旧“血液”不能出现排异反应,不能为“换血”而“换血”,不能因为这种“换血”而造成语文教材的“贫血”。(辛木) 9、语文删除《阿Q正传》也是一种阿Q精神 不知不觉之中,“删鲁迅”已经成了各地语文教材的时尚。去年9月份开学伊始,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删去了《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今年某地方教材,鲁迅的《阿Q正传》也遭删除。当然了,鲁迅向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同样命运的还有《阿Q正传》、《雷雨》等历史名篇。加上今年春天有人提议的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的课文中确实少了太多的正义凛然与对抗邪恶。 少了行侠仗义、少了批判讽刺,我们的课文中增加了什么?这个答案其实很容易寻找,单单看看新增的课文就会得出结论。去年,某地语文教材去年增加了海子、韩少功、曹文轩、周国平等诗人、作家的作品,今年,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作品又被新增进来。与鲁迅作品以及《雷雨》、《鲁提辖》等名篇相比,这些作品愤怒度降低了,小资情调上升了;革命时代的文学少了,煽情的文学作品多了。 诚然,“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在中小学里确实存在,但问题是,这都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会随着老师及学生水平的提升会得到解决。可是,有些东西是不能用技术来解决的,那就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所提倡的社会责任。鲁迅是位“真正的猛士”,《鲁提辖》也告诉学生要用一点点血性来对抗来校侵犯的暴徒。相比较而言,小资文学是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的。这就很像韩寒和郭敬明,一个在“敢说”“敢批”的领域达到了文人的极致,另一个则沉醉于摆弄文字的花哨。 不是说小资作品如何不好,而是说,将鲁迅的这么多名篇都删除掉,我们的学生都去小资,谁来学会反思和批判?如果没有反思和批判,社会又该如何进步?时代在发展,人文的东西也确实在深入人心,但反思是永恒的,陶醉是自欺欺人的。就像鲁迅所说的,“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一个明明是需要反思、需要进步的社会,如果拒绝批判,我只能说,这本身就是一种阿Q精神。 鲁迅是历史的,但鲁迅绝非只是个历史上的小说家,他传达的社会责任早已经超乎了时代、越越了地域。他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更是将来的;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全人类的。所以,作为英雄的鲁迅应当被人铭记,用郁达夫的话就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鲁迅的作品,不应该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至少,他的作品,要比吟风弄月、拂花拨柳的不痛不痒作品,更能给人以思想的震撼,更能给人以良心的发现。 (王传涛) 问题:1、请整理归纳各方观点。2、说说你的观点。 三、佳作选编 (1)别有用心的“去鲁迅化” 王学进 “去鲁迅化”的间隔性癔症又爆发了!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最多。(9月7日中国新闻网,8日《广州日报》) 这是继删除鲁迅的《论“费额泼赖”应该缓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后,教材编写组又一次实施的“去鲁迅化”行动,一位负责人对此做出的解释是,“所选篇目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如果真的遵照这一方针去选编教材,我举双手赞成,问题是,从增删结果看,窃以为,这一方针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恰恰相反,“去意识形态化”的背后反而强化了政治化。 就以此次被删的鲁迅作品为例。《药》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构思精巧的短篇小说佳作。先生巧妙地用“人血馒头”即“药”这一小道具,入木三分地描写了民众的愚昧、麻木,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正传》聚焦于国民的劣根性——自我麻醉、自我满足、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的精神胜利法,塑造了阿Q这一具有世界性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情,被公认为先生的代表作。《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烈士所写的时评,先生用饱含血泪的文字讴歌了烈士的壮举,谴责了杀人者的罪行,与另一文《为了忘却的纪念》被公认为先生最杰出的时事评论。 从这三篇杰作中可看出先生的创作立场,即在立足于社会批判、国民性批判的同时,——用先生的话说是“与黑暗捣乱”,始终站在平民立场,反映他们的疾苦、不幸及其愚昧落后,印证了他自己所秉持的人格理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他从不屑于为当权者歌功颂德,更不屑于粉饰太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鲁迅精神,不媚俗,不媚权,坚持正义,反抗强权,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同时又同情弱者,充满底层关怀,堪称“民族魂”。 那么,新时代是否需要鲁迅精神呢?当政者口头上说是需要的,实际上却害怕鲁迅精神。我发现,越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时候,“去鲁迅化”越是表现得突出和急切,因为主张“去鲁迅化”的人担心,如果新时代涌现更多像鲁迅这样的“愤青”,人人都以笔作武器,一天到晚发文批判这痛斥那,大家就没好日子过了是不?还怎么“维稳”?但他们不会这样明说,而是会这样说,现在是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全国上下都在立足于经济建设,再不需要大力提倡鲁迅的批判精神,当然也没必要像先生那样毫不留情地批判国人的劣根性,时代不同了吗?一句网络流行的经典话深刻地概括了此种心态:60年了,他们总算知道鲁迅是谁的人了。 因此,在淡化意识形态的名义下,鲁迅的作品一删再删,金庸的作品如《雪山飞狐》等,经济学教授王则柯的《钱》和沈杰《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麻醉人们的意志和粉饰太平的作品,则被大量地选入。你说,这到底是在淡化还是强化意识形态?我不敢断定“去鲁迅化”的背后是否关涉一场政治阴谋,但说其别有用心则没问题。 四、作业 以“这就是鲁迅”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