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策略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语文学科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问题源,即信息丰富的阅读文本,而问题教学策略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首先,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文本信息的欲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很重要,它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设计问题情境是创设阅读期待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猫》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猫一向是人们的宠物,自古以来,写猫的文章也很多,惟独郑振铎的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伤感,竟至于最终得出"我家永不养猫"的结论。那么"我家"为什么"永不养猫"?由此,学生很快就抓住了文章开头的信息:"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用这一头一尾的两句话,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去探究3个问题:1、"我"家养了几次猫?2、这几只猫是怎样的结局?3、"我家"为什么"永不养猫"?这3个问题解决了,便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章法了。在学生整体感知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以"这是一只猫,当它__时,'我'感到"的句式说话,由此去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在探究过程中,许多同学都发现:作者对于后三只猫的死最为难过。在此,教师稍做引导,学生便会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可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能引起主导作用,能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创新的问题,能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俗话说的"扯着葫芦根也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信息量。
再次,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增加信息量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这种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不仅使学生脱离"被灌输"的状态,而且还要进一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教学中要想增加语文信息量,必须注重让学生去体验语言,学生便会有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教学《心中的鹰》时,首先,我让学生用优雅而抒情的语调齐读全文,然后提出了两个简单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在鹰的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在以上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找出文章最打动你的地方,并简要阐述你的心理感受。"由于个体阅读的差异,他们几乎把文中感人的地方都找到了,我顺势引导同学们进行了语言品析朗读训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说天上再也看不到翱翔的鹰了?""小战士为了救老战士就可以任意捕杀生物吗?"我首先赞扬了会提问的两位同学,接着,又巧妙加以引导:"是啊,作者心中的鹰指的是什么?人和其它生灵是否平等。你能结合《心中的鹰》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顿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作者心中的鹰是一种美好的信念,在拥有生命权利这方面,人类和其它动物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我们以前学过的《斑羚飞渡》中就讲述了动物为了生存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换来其它动物的生存希望,所以,人类不能再去杀害他们。""我们人类不要去破坏动物的生态平衡"……"作者心中的鹰消失了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引导性地发问。几个反应快的学生眼睛一亮,"我知道了,作者告诉我们她心中的美好信念消失了,她对鹰的消亡表示深深的感慨和遗憾。我们应记住镰刀头羊为了挽救种族生存而选择牺牲的壮美气势,我们更不能忘记鹰扎进深潭的一刹那。我们不能去伤害动物了。""是啊,毕淑敏告诉我们:千万别伤害动物了,别打扰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总结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语文教学中要想增加语文信息量,就必须注重让学生去体验语言,让教学进入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这种"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自学基础上的创造。它的基本假设是,凡学生可以自学的知识,学生就可能更有效地领悟这些知识,教师不必独白式地讲授,也不必勉强学生限定在教师的"提问范"围内思考。
再次,运用问题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提问策略,引发学生的思维定向,让学生读、品、悟,情感便会油然而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巧妙点拨,不失为"导"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语文教师也看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在课堂上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谈论对课文的初感活动,但是,他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一活动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或者仅仅是表演给他人观看的东西,他们往往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不置可否,或者表现为茫然无奈、束手无策。于是,他们只好又固执地回到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案上去,继续演出一场"教案剧";继续引领学生众口一词,回归到"教参"所规定的标准答案的巢臼。实际上,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是否有问题意识,教师是否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个过程中交换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教育与教学的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场"沟通革命",由沟通走向探究,在探究中寻求真理。
可是,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只要学生敢说、能说,一概赞赏有加,不置可否。我认为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新的危机,那就是教师的作用过分淡化,正所谓"貌似合作不合作,形似探究不探究"。实际上,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究非常重要,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课堂上师生间敢于进行思维交锋。因此,我认为"合作探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问题教学中,凡属个人钻研仍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四人小组,先让四人小组开展讨论,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则在全班开展讨论。为了提高小组探究学习的效率,我们要规定小组讨论的时间,对讨论结果快而准的小组进行表扬,小组和全班群体交流,发言者都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交锋,这也是对听力的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小组的竞争,可以加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使全班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网络状态,有利于信息交换,以增强个体的信息量。
事实证明,问题教学策略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学生信息量的增加。